聚焦第七届文博会 | 千年技艺“活”起来 传统文化“火”起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5:47 2

摘要:连日来,第七届山西文博会工美·非遗互动馆N7馆内热闹非凡。脸谱绘制、古籍装线、古埙制作、锦灰堆创作、剪纸体验、杯垫刻瓷、中药香囊制作……多项非遗体验项目齐聚一堂,以“1+N”多元互动形式,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参与。

小朋友现场体验非遗技艺。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佳 摄

连日来,第七届山西文博会工美·非遗互动馆N7馆内热闹非凡。脸谱绘制、古籍装线、古埙制作、锦灰堆创作、剪纸体验、杯垫刻瓷、中药香囊制作……多项非遗体验项目齐聚一堂,以“1+N”多元互动形式,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参与。

一入展馆,悠远苍凉的古埙曲《大鱼》萦绕耳畔,循声望去,一群大人和孩子正围在演奏者身旁,沉浸其中。

不远处,几个孩子正手捏泥坯,专注制作古埙。“自己做出来的和买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太原市东社小学六年级学生阳阳体验晋都古埙制作后兴奋不已。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古埙传统制作技艺县级非遗传承人韩峰一边指导孩子们制埙,一边讲述其文化渊源。韩峰介绍,制作一只埙需经过炼泥、制胎、接胎、打孔、烧窑等20多道工序。“现场条件有限,但孩子们做出的埙阴干后仍可使用。”韩峰认为,此类体验活动不仅传播了非遗技艺,更增强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穿行几步,药香扑鼻而来。在中药香囊体验区,孩子们低头认真分辨药材。“我们有紫苏、薄荷、薰衣草、迷迭香等13种中药材,搭配不同效果各异。”该区负责人郭丽亚介绍,体验者先认识药材、了解基本药理,再亲手研磨装袋,最后填入香包。这一系列流程既富趣味性,又蕴含深厚中医药文化。

郭丽亚来自太原小井峪文化产业园东方美学研习基地。她透露,此次文博会上,东方美学研习基地派出近40位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通过技艺展示、文创开发与互动体验,让观众“零距离”接触非遗,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

继续前行,一排排绚丽的漆器文创手工作品映入眼帘,螺钿髹漆技艺第五代传承人任娜正带着观众参与漆扇和漆包制作体验。

“从新石器时代漆器的雏形,到明清扇面漆艺的鼎盛……一把漆扇,不仅是纳凉之物,更是匠人精神与审美情趣的载体。每一道漆、每一笔画,都蕴藏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任娜为参与体验的市民讲述髹漆技艺的千年历程。

纵观整个工美·非遗互动馆,非遗技艺、科技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融合,打破了传统文化“静态保护”局限,构建出一个可看、可玩、可体验的动态传承平台。观众通过亲手尝试、亲身参与,触摸历史温度,感知工艺智慧。“没想到我们会有这么多的非遗技艺,很多都是第一次见到。”太原市民白女士感慨道,“期待更多非遗项目能够‘活’起来、‘火’起来,让传统文化绽放时代新彩。”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佳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