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年初,在湖南省工委工作的胡觉民,也是毛主席的堂侄媳妇,被调往延安,并且有幸见到了伟人。
1938年初,在湖南省工委工作的胡觉民,也是毛主席的堂侄媳妇,被调往延安,并且有幸见到了伟人。
在那次会面中,毛主席亲切地与胡觉民进行了交谈,详细询问她的经历、家乡的情况。尤其当聊起从韶山到延安的青年时,毛主席目光中满是关切与期待:
“觉民,韶山到延安来的人不少啊,一共来了几批?”
其实这句看似简单的询问,背后却蕴含着多重深意。
一方面,毛主席关心家乡青年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他们是革命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的希望;
而另一方面,伟人也想通过了解韶山青年奔赴延安的情况,来了解一下家乡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支持程度,以及革命思想在家乡的传播广度。
胡觉民想了想回答道:
“大概有三批,不过,中间可能还有人来过延安。”
“你数给我听听,都来了哪些人?”
胡觉民掰着指头开始数道:
“第一批到延安的是远耀、远翥、泽全叔、泽青叔,第二批是远志、慎仪和张淼洪,第三批是我和华初他们,总共有十几个人……
当毛主席听说从家乡来了这么多有志青年,觉得革命事业大有希望,于是非常振奋地说:“他们都来了,都是毛家的人,那就由我来当这个族长吧!”
随之众人哈哈大笑……
众所周知,1938年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艰难时刻。
彼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战火纷飞,生灵涂炭。
而延安,这座闪耀在黑暗中的灯塔,无不吸引着怀揣理想与热血的有志青年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其中便有来自毛主席家乡的许多年轻人。
要知道,韶山是毛主席的故乡,那里的人民与他有着深厚的情感羁绊,而韶山人民对革命的支持和参与,更让伟人深感欣慰与自豪。
其实从韶山奔赴延安的年轻人并非个例,而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群体。
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必然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亡国灭种”的危机压在每个中国人心头。
可以说彼时的中国,并非所有人都有明确的抗日方向。
国民党方面虽坚持抗战,却仍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摇摆,而且统治区官僚腐败、派系倾轧,让民众看不到“全民抗战”的诚意。
在沦陷区,老百姓更是被日军铁蹄践踏,只剩屈辱与绝望;而部分地方军阀则拥兵自重,只顾地盘利益。
但延安则截然不同。
从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开始,中共就始终将“抗日”作为最核心的政治主张,并且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并且于1937年主动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前线。
1938年,毛主席又发表《论持久战》,用清晰的逻辑驳斥“亡国论”“速胜论”,给全国人吃了“定心丸”。
尤其关键的是,中共的抗日是“真抗日”——它不搞“精英抗战”,而是喊出“全民抗战”的口号,发动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甚至地主士绅,形成“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局面。
那么,对渴望“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来说,这种“有立场、有行动”的确定性,在混乱的时代里本身就是致命的吸引力。
此外,在当时的中国,底层民众早已被“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而延安却彻底打破了这种“旧秩序”。
在那里,没有“老爷”与“下人”,只有“同志”:不仅毛主席住窑洞,而且周总理也穿补丁衣服,干部与士兵同吃小米饭、妇女可以上学、参军、当干部,而农民也不再被地主剥削。
由此可见,延安的吸引力,本质上是“人格平等”的吸引力:因为在这里人人平等,都能被接纳、被尊重。
其实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青年,活的非常痛苦:他们读了书,知道“国家要救”,却不知道“怎么救”;他们厌恶国民党的腐败,却找不到“更好的道路”。
于是,很多青年从沦陷区、国统区逃出来奔赴延安,因为这里恰好给了他们“安放理想的地方”。
而在延安举办的一些学校里,青年们学到的不是“死知识”,而是“真本事”。
尤其毛主席更是亲自给青年“上课”。1938年抗大第四期开学时,他讲“论持久战”,从“日本是强国但小国,中国是弱国但大国”讲到“游击战的十六字诀”,听得青年们热血沸腾;
总而言之,对青年来说,延安的吸引力就是“被需要、被培养”:在这里,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因为延安能让人们相信:中国可以不只是“战乱与苦难”,还可以是“团结与平等”;中国人可以不只是“被压迫者”,还可以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最终,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便成为了全国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
据不完全统计,仅1938年5月至8月,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介绍送往延安的革命青年就达2288名 。这些青年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有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他们带着各自的经历和梦想,汇聚到延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股奔赴延安的热潮中,韶山的青年们也不甘落后。他们受到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影响,以及家乡革命传统的熏陶,积极投身到革命的队伍中。
而对于韶山来的青年,延安也给予了他们悉心的培养和关怀。
当青年们进入抗大、陕北公学等学校,接受系统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后,他们会将延安的精神和理念带回韶山,在家乡传播革命火种,为家乡的革命事业和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胡觉民在延安也经历了深刻的思想转变和成长,并且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教育,接触到先进的革命思想,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1941年12月,胡觉民参加了新四军,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医疗岗位上默默奉献,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寻史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