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苏州的街头巷尾,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穿梭于百万次订单与用户需求之间。他们用速度与效率托起“苏式生活”的便捷,却也面临着用餐不定、职业保障薄弱、社会融入困难等现实痛点。
在苏州的街头巷尾,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穿梭于百万次订单与用户需求之间。他们用速度与效率托起“苏式生活”的便捷,却也面临着用餐不定、职业保障薄弱、社会融入困难等现实痛点。
在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今年以来,苏州以“娘家人”的温暖与智慧,构建起覆盖全市的新业态劳动者服务体系。从相城区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到常熟的“一元餐”暖心工程,苏州十区县以创新举措破解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既用科技赋能效率提升,又以人文关怀筑牢归属感,形成“服务+治理”的双向赋能新格局。
数字赋能打造
“服务-治理”智慧生态
在苏州相城区,一场以“相骑先锋”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化治理实验,正悄然改变着外卖骑手与城市的关系。2025年升级的2.0版应用,已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集“扫码通行”、“骑手巡查队”、“积分商城”于一体的智慧服务平台。骑手小李至今记得,7月暴雨夜送餐途中,因路面湿滑摔伤后,他第一时间通过“紧急求助”模块联系救援,5分钟内便有巡逻民警赶赴现场。“以前总觉得我们是‘城市过客’,现在APP成了我们的‘安全网’。”他感慨道。
这种转变背后,是数据赋能的精准支撑。目前,该应用已吸引1.2万名骑手注册,覆盖全区90%以上的外卖配送员,日均解决市政问题127起,响应时效较传统模式压缩67%。相城区城管局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通过骑手上报的窨井盖破损、路灯故障等问题,2025年我们节省了30%的巡查成本,真正实现了‘未诉先办’。”
更值得关注的是,应用通过“积分商城”构建起正向激励闭环。骑手每上报一个有效问题可获得10积分,累计500分即可兑换电影票或折扣券。这种“治理即福利”的模式,让骑手从被动接受服务者,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理的“移动探头”。正如骑手小王所说:“以前送餐总被小区保安拦着登记,现在扫码10秒就能进,每天能多送8单。上个月用积分换了电影票,带老婆孩子看了场电影,感觉被城市认可了。”
“一元餐”计划
与城市温度的精准传递
在常熟市,“一元餐”计划正重塑新业态劳动者的用餐体验。今年7月起,常熟市总工会创新推出"线上秒拍+线下派送"模式,每月向新业态劳动者发放1000份“一元餐”券。劳动者仅需支付1元,即可享用价值15元的套餐。
据悉,1000份“一元餐”中,500份为线上券(每月9日线上发放,扫码使用),500份线下券送至各新业态行业工会,劳动者凭券核销后进行消费。
在常熟工人文化宫“海棠里·共享食堂”,外卖骑手徐晨扫码核销了刚到手的线上券。这份15元标准的套餐包含红烧排骨(两大荤)、鱼香肉丝(一小荤)和清炒时蔬(一素),他只需支付1元:“以前抢盒饭像打仗,现在手机点两下就能吃上热乎饭,工会这波操作666!”
服务升级不止于餐桌。在常熟市“司机之家”,货车司机老王刚做完免费血压检测:“以前跑长途不敢停,现在凉茶、体检、药品全有,像回了家。”2025年,移动体检车覆盖1200人次,新增骨密度检测、幽门螺杆菌筛查等项目,为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干预率达100%。常熟市总工会工作人员透露:“我们正与医院谈判,计划为新业态劳动者开通‘急诊绿色通道’,让健康保障从‘有’到‘优’。”
人文关怀创新
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温暖港湾
姑苏区的创新,在于将非遗文化融入新业态劳动者服务。在饿了么苏州大学站工会驿站,骑手可参与木刻年画、苏绣等非遗体验活动,部分驿站还开设“非遗手作”课程,将骑手作品作为城市文化礼品赠送游客。这种“服务+文化”的模式,让新业态劳动者从“服务对象”变为“文化传播者”。
沧浪街道瑞光社区同样暖意满满,连续三年为“小哥”们举办集体生日会。近30名美团外卖骑手相聚一堂,00后骑手孙先生在生日歌中迎来25岁生日,直言“有人惦记的感觉真好”。活动现场,骑手们化身“蛋糕大师”,专注制作蛋糕,享受难得的悠闲时光;趣味游戏环节更是欢声笑语不断,障碍慢速骑车赛中,“追风者”们小心翼翼操控车辆,围观者加油助威;默契传递物品游戏里,骑手们凭借眼神和手势默契配合,情谊愈发深厚。
姑苏区通过这些创新人文关怀举措,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苏州的温暖,未来也将继续链接共建力量,拓展服务深度广度,助力他们融入社区。
多维度服务新就业群体
建立小哥专属“健康加油站”
吴中区的探索,聚焦于新业态劳动者的健康。为破解新就业群体的健康困境,让他们享受到更加便捷、专业的医疗服务,感受到社会的尊重与关怀,吴中区正式启用胥口镇卫生院“胥小哥”医院,小哥们在此不仅可以免费办理从业必备的健康证,享受免费检测幽门螺旋杆菌、防高温义诊、测量血压血糖等,次年复检还能享受八折优惠。医院开通的绿色诊疗通道,还能让小哥在发生急诊创伤等危急症状时,获得优先诊疗和及时转诊服务。
同时,吴中区还持续关注新就业群体多方面需求,利用微公益项目特性,搭建“党建 + 新就业群体 + 社会支持体系”服务桥梁。确立“益甪医新”“苏育新芽、甪伴童行”等项目,有序开展父母课堂、亲子互动等 38 场次活动,丰富子女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家庭共成长、同融入。同时,挂牌成立“小哥医院”“解忧空间”,整合医疗、心理资源,推进家庭医生签约等活动 56 场次,缓解其工作生活压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此外,鼓励新就业群体享受健康服务时认领助老任务,形成长效服务良性循环。
流动服务集市
激活社区治理
工会暖“新”流动服务集市是苏州工业园区总工会面向新就业群体推出的特色服务品牌。为精准服务这一群体,园区总工会委托社会组织在园区新业态集聚地、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场所开展8次走访和需求调研,同时进行线上调查和小哥微心愿征集,短短3个月便征集到400多个微心愿。
基于新就业群体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工作地点分散、流动性大等特点,园区总工会为这一群体精准“画像”,制定出一套一站式流动服务集市标准,细化为送温暖、送文化、送健康、送法律、送便民服务等“八送”普惠服务。
根据不同新就业群体特点,暖“新”流动服务集市的服务内容各有侧重:苏州恒泰专场集市针对建筑工人生活节俭的特点,安排2名理发师和修补师,提供免费理发、修鞋、缝补衣服等服务;时尚舞台专场集市考虑到服务对象多为女性导购员,链接女性推拿师,还设置公益手工环节;双湖广场外卖员、快递员集中,集市特别设置2名推拿师和2名理发师......
在苏州,20万新就业群体的身份正在经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曾经被视为“流动变量”的他们,如今正以“治理伙伴”的新角色,重新定义着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关系。
从“被管理”到“共治理”
“以前总觉得骑手是城市的‘局外人’,现在我们也能为城市出份力。”一位参与过市政问题上报的骑手这样说。通过“相骑先锋”等数字化平台,骑手们将工作中发现的井盖破损、路灯故障等问题实时上传,这些问题通常能在短时间内得到高效解决。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角色赋予”,而是通过技术赋能,让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骑手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他们的电动车不仅是配送工具,更是城市运行的“感知神经”。
从“单向服务”到“生态共建”
苏州的服务创新,始于“解决需求”,但不止于“满足需求”。政府搭建“蜂巢驿站”提供休息、充电等基础服务,市场以“一元餐”“共享厨房”等低成本服务撬动商户参与,非遗传承人、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则通过文化体验、技能培训等软性支持,共同编织起一张“政策+市场+社会”的服务网。这种“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社会共舞”的模式,让服务从“我给你什么”升级为“我们一起做什么”。
从“制度刚性”到“人文柔性”
真正让骑手们产生“归属感”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度:扫码通行时的“优先通道”,让配送更高效;高温天里的“爱心冰柜”,让奔波更清凉;集体生日会的欢声笑语,让孤独感消散;“骑手子女暑托班”的贴心安排,让家庭更安心。正如一位骑手所说:“以前觉得苏州是座陌生的城市,现在有了这些服务,这里成了我的第二个家。”
一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苏州模式的本质,是打破了“管理-被管理”的简单逻辑,通过技术赋能、生态共建、细节关怀,构建起“服务-治理-发展”的有机循环。当骑手们从“城市过客”变为“城市家人”,当治理创新从“制度设计”变为“人文实践”,苏州正为全国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书写着“温暖答卷”,也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共生型”解决方案。
编辑:小韩
来源:看苏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