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三国,我们总觉得三国风云最热闹的莫过于诸葛亮亮扇子、曹操弹琴、孙权饮酒,热闹非凡。可你要说——“蜀汉只有九十四万人口,还要拉出九万常备军?”——这一听,怎么都觉得不太对劲。就像现在让一个村,掏出了个旅,随便谁都喊不出口号。人都去哪了?那九万大军,饭怎么供应
三国那点人口的事儿
说起三国,我们总觉得三国风云最热闹的莫过于诸葛亮亮扇子、曹操弹琴、孙权饮酒,热闹非凡。可你要说——“蜀汉只有九十四万人口,还要拉出九万常备军?”——这一听,怎么都觉得不太对劲。就像现在让一个村,掏出了个旅,随便谁都喊不出口号。人都去哪了?那九万大军,饭怎么供应?咱今儿,就琢磨琢磨三国人口这点事。
先别急着看史书,咱们掰掰手指头。如果说古时候,一村人能顶下一座城,那得什么体格?其实,兵员这东西,历朝历代都费劲折腾。十几个家里,才忙活出一个能上阵冲杀的壮劳力。光养活一个士兵,家家户户得勒紧裤腰带。唐朝六十余万、明清九十余万常备军,都到了国家能吃下的极限。反正史书上那点数字,只能信一半,剩下的,看天意。
历史上不是没人摔过跟头。隋朝嘛,兵多将广,冗官冗兵,一锅粥,最后国家不就散了吗?到后来,明清那会儿,有人还总结出来——与其乱哄哄养一堆闲人,不如省点人补点精兵,这才叫划算。确实,养兵容易打仗难,数量再多,粮屯不够,金银不够,还不是坐吃山空?所以,别一提九万大军想简单了,这背后的压力可不是一般的沉。
那咱们折回头看看东汉。汉朝末年之前,人口还真是惊人。五千多万将近六千万,村村寨寨都挨着,一放眼都是人。但说话间,黄巾起义、董卓乱,胡汉混战,还有天灾病疫这一拨儿接一拨儿,人口就像下棋推子似的,被人推翻了盘。
曹操不是吟诗嘛,“白骨露野,生民百遗一”,那情景,全是血泪。有时候你翻史书看到的数字,其实比鬼故事还离谱——人少到说出来都让人头皮发紧。“三国合计七百多万?”就这点仨瓜两枣,能拉出几十万军队打十几年仗?这跟让小卖铺当超市没两样。
再说“纸上数字”,蜀汉总计九十来万,东吴两百三十万,曹魏四百三十多万,加一块堪堪七百来万;奇了怪了,怎么没几年,西晋一合并,人口猛地翻出老高?太康元年,唰地一下一千六百多万。这坑藏的人口,哪来这么多?仿佛地底下蹦起来似的。
其实,这里头猫腻可多了。统计人口那会儿,还没大数据呢,谁肯老老实实报数字?世家大族嘴上一抹油,自个儿的田地分出来些奴仆,哪是朝廷能查的?何况那些外来的、流亡的、藏山里的、作买卖的、流动的、兵户荫户,哪个又真算到了账上?没交赋税的百户千户,怎么会在朝廷花名册里?
学者们后来也有的说得实在——别看表上那点小数,他们估摸着起步起码两千万,有的甚至往三千万以上琢磨。隐着的,被漏掉的,统统加进去,份量可大得很。蜀汉,一个靠山吃山的地方,硬能撑起九万大军,那背后真没个四五百万,没戏。即便如此到了末路,照样“入朝不见正言,村野人人菜色”,惨兮兮的。
说起来,东吴其实最风光。地盘大,江南天高水远,还不断有人从北边飘下来避乱安家。一番折腾下来,有人猜实际得有个八百万到一千万吧。不然,怎么光养常备军就能二十万、战船百艘、江上粮道也不断。至曹魏,也得千万起步,否则北边捉对厮杀,东边挡东吴,南边还得防着流寇胡人,没个大盘子,怎么兜得住?
但别以为人口多就安稳。打仗烧钱烧粮,真正的痛苦都压在老百姓身上。兵马横行,税粮加码,三国百姓的生计,常年都绑在乱世马蹄下。说是三国演义,演的却是百姓愁。
你任意挑出一段三国历史,不是军屯就是募兵,不是出征就是征税——曹魏“连年征兵”,东吴“海陵徙民”,蜀汉“迁徙开荒”,哪有闲人过好日子的?看得多了,就明白粮米和汉子都比英雄还金贵,“天下大事,不过一个落脚的家和一餐饱饭”——不是不想做忠义英雄,是连命都顾不上。
闲话说远了。你要真站在那年头街头巷尾问问,“国有多少人?”能数清自己巷口多少张嘴,已经算能人。朝廷课本里那串串数字,更多是一种愿望。可不,史官一记,数字齐整,谁认真谁就输了。
也有人说,三国的故事,到今天都没讲完。有时候你琢磨,是不是正因为一半真一半假,一半信一半疑,才让人越琢磨越有味儿?说到底,这些数字不过是舞台上的道具,真正的三国,是无数平头百姓的一碗粗饭,一身冷汗,一家老小的酸甜苦辣。英雄爱恨都过去了,谁还记得人口账本翻了几页?
下回要细说三国,还得翻翻这些被漏掉的家底,乡野深处也许还有没被算进的故事。谁都说得真,谁也说不全。正如老百姓自己,数着春秋,也等着风雨停歇。
三国那点人口的事儿,说不清,道不明。你又信了几分?
来源:山谷间邂逅小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