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身上的痣!这些变化可能是癌症预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04:38 2

摘要:近日,微博话题#冲上热搜。博主阿舟发觉痣两年内变大,边缘呈波浪状,颜色逐渐变淡,遂前往附近医院皮肤科就诊。在皮肤科门诊中,常有患者因发现身上“痣”的形态、颜色变化前来咨询,担忧其是否恶变,而部分恶性皮肤肿瘤(如黑色素瘤)早期确实易与良性黑素细胞痣混淆,及时明确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痣与癌的距离有多远?

撰文 | 易木

近日,微博话题#冲上热搜。博主阿舟发觉痣两年内变大,边缘呈波浪状,颜色逐渐变淡,遂前往附近医院皮肤科就诊。在皮肤科门诊中,常有患者因发现身上“痣”的形态、颜色变化前来咨询,担忧其是否恶变,而部分恶性皮肤肿瘤(如黑色素瘤)早期确实易与良性黑素细胞痣混淆,及时明确鉴别与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

认识黑素细胞痣

我们常说的“痣”,学名叫黑素细胞痣,又称色素痣或痣细胞痣,是由皮肤中黑素细胞聚集形成的良性病变,几乎所有人都存在,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1]。其形成与遗传、紫外线照射及胚胎发育密切相关: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体黑素细胞的增殖潜力,而长期紫外线暴露会刺激黑素细胞活化,加速痣的形成与色素沉着 南[2]。

从临床分型来看,黑素细胞痣可按出现时间分为两类:

■ 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出生时即存在,按直径可分为小型(<1.5cm)、中型(1.5~20cm)和巨型(>20cm)。其中巨型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因存在极低概率恶变风险(约1%~5%),需终身定期随访;

■ 后天性黑素细胞痣:多在儿童期至青春期出现,好发于面部、躯干、四肢等部位,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丘疹/斑疹,边界清晰、颜色均匀(黑色、棕色或肤色),表面光滑或略粗糙,直径多<6mm,且长期形态稳定,无明显变化[1]。

图1:普通后天性色素痣临床表现 1A:黑色斑疹(交界痣);1B:黑色丘疹(复合痣);1C:圆顶状褐色丘疹(皮内痣)

黑素细胞痣的鉴别:区分良性与恶性风险

由于黑素细胞痣与早期黑色素瘤、其他良性色素病表现相似,准确鉴别是避免误诊的核心[2]。

与其他良性色素病变的区分

临床中需先排除雀斑、咖啡斑、蓝痣等良性病变:

■ 雀斑:多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淡褐色斑点,好发于面部暴露部位,夏季因紫外线照射加重,冬季变浅;

■ 咖啡斑:淡褐色至深褐色均匀斑片,边界清晰,多为单个存在;若出现6个及以上直径>1.5cm的咖啡斑,需警惕神经纤维瘤病;

■ 蓝痣:蓝色或蓝黑色硬质丘疹/结节,多位于四肢末端或面部,由真皮深层黑素细胞聚集形成,长期稳定无变化[2]。

临床中需重点区分黑素细胞痣与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及黑色素瘤,三者虽均为皮肤恶性肿瘤,但恶性程度、临床表现及预后差异显著,具体鉴别要点如下。

表1:黑素细胞痣与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及黑色素瘤区别特征

与黑色素瘤的关键鉴别:ABCDE法则

最需警惕的是黑素细胞痣与黑色素瘤的区分,临床常用“ABCDE法则”快速判断[3]

A(Asymmetry,不对称):良性痣多对称,黑色素瘤多呈不对称形态(如一侧大、一侧小);

B(Border,边界):良性痣边界规则、清晰,黑色素瘤边界不规则、模糊,呈锯齿状或地图状;

C(Color,颜色):良性痣颜色均匀,黑色素瘤颜色不均,可同时出现黑色、棕色、红色、白色或蓝色;

D(Diameter,直径):良性痣直径多<6mm,黑色素瘤直径常>6mm;

E(Evolution,进展):良性痣长期稳定,黑色素瘤短期内(数月至数年)会出现大小、形状、颜色变化,或伴随瘙痒、疼痛、破溃、出血。

若痣符合上述任一恶性特征,需立即就医进行皮肤镜检查(放大观察痣的微观结构),必要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这是鉴别良恶性的“金标准”。

治疗策略:分良恶性制定方案

良性黑素细胞痣的治疗

多数良性黑素细胞痣无需治疗,仅在以下情况需干预[1]

影响美观:如位于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患者有改善需求,可采用激光治疗(如调Q激光)或冷冻治疗,适用于直径小于3mm、位置表浅的痣;

存在刺激风险:如位于腰带处、足底、手掌等易摩擦部位,长期刺激可能增加恶变概率,建议通过外科手术完整切除,术后标本可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需注意:不建议采用“点痣”(化学腐蚀)等非正规方式处理,可能导致痣细胞残留、感染或瘢痕形成,甚至掩盖早期恶变信号。

恶性皮肤肿瘤的治疗

■ 基底细胞癌:恶性程度较低,转移概率极小,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切除范围需包括肿瘤边缘5mm正常皮肤,术后复发率较低;若肿瘤位置特殊(如眼睑、鼻尖)无法手术,可采用放射治疗或靶向治疗(如维A酸类药物) [4] 。

■ 鳞状细胞癌:早期同样以手术根治性切除为主,若已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需同时进行淋巴结清扫;晚期或无法手术者,可联合放射治疗、化疗(如顺铂)或免疫治疗 [5] 。

■ 黑色素瘤:黑色素瘤的治疗需根据TNM分期(肿瘤厚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早期(Ⅰ-Ⅱ期):以手术切除为主,需切除肿瘤及周围正常组织(切缘宽度根据肿瘤厚度决定:厚度≤1mm 时切缘≥1cm,厚度>2mm 时切缘≥2cm),术后无需辅助治疗,每3-6个月随访1次即可;

中期(Ⅲ期):除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外,还需清扫区域淋巴结,术后可使用靶向治疗(如BRAF V600突变患者用维莫非尼、达拉菲尼)或免疫治疗(如帕博利珠单抗),降低复发风险;

晚期(Ⅳ期):已出现远处转移(肺、肝、脑等),以全身治疗为主,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疗(如达卡巴嗪),部分患者可联合局部手术或放疗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6] 。

良性黑素细胞痣的早期干预:预防恶变风险

对于无恶变倾向的良性黑素细胞痣,无需过度治疗,但需通过科学干预降低潜在风险:

定期自我观察:建议每月在光线充足处自我检查皮肤,重点关注足底、腰围、腋窝等易摩擦部位的痣,记录其大小、形状、颜色;若出现“ABCDE”法则中的异常,及时就医;

严格防晒:紫外线是促进痣恶变的重要因素,日常需涂抹SPF≥30、PA+++及以上的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1次),穿戴防晒衣帽,避免正午(10:00~16:00)长时间户外活动;

避免刺激:勿挤压、搔抓痣体,不自行用药物点痣或非正规激光点痣(可能导致感染、瘢痕或刺激恶变);

医学去除指征:当痣位于易摩擦部位(如足底、指甲下)、影响外观/心理健康,或出现轻微变化(如略增大)时,可在皮肤科医生评估后,选择手术切除(首选,可完整去除并做病理检查)或正规激光治疗(仅适用于直径<3mm、位置表浅的良性痣)[1]。

小结

绝大多数黑素细胞痣是良性的,但我们需要警惕其恶变的可能性。通过了解良恶性病变的区别特征、采取适当的治疗和定期监测,可以早期发现恶性病变,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记住:对于身上的痣,既不必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有任何疑虑时,最明智的选择是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皮肤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皮肤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色素痣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5, 58(05)
:387-395.DOI:10.35541/cjd.20240631.

[2]朱学骏,顾有守,王京.皮肤病学(第4版)[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 328-335.

[3]KITTLER H.Evolution of the Clinical,Dermoscopic and Pathologic Diagnosis of Melanoma.[J].Dermatology practical&conceptual,2021,11(Suppl 1):e2021163S.

[4]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版)[J].中华医学杂志,104(6):391-410.

[5]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肿瘤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肿瘤学组.皮肤鳞状细胞癌诊疗专家共识(2021)[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54(8):12.

[6]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大晨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