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在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离不开中国,这种谁也得罪不起的格局,在李在明就任总统后被无限放大。权衡之下,韩国选择讨好美国。
众所周知,美韩关系长期依赖“军事同盟”与“经济合作”维系,两国之间从来都不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韩国在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离不开中国,这种谁也得罪不起的格局,在李在明就任总统后被无限放大。权衡之下,韩国选择讨好美国。
本以为拒绝参加中方阅兵、砸下3500亿美元投资,就能换来特朗普笑脸相迎。
结果李在明刚踏上华盛顿的土地,就被美方当头一棒:要么接受苛刻条件,要么连人都见不上。最终,他在白宫的这场会晤,彻底演变成一场“外交惨案”。那么,李在明到底如何向特朗普示好?又如何遭羞辱?
巨额投资换来“割地”羞辱
先来看这趟访美的开局。
根据观察者网与韩媒报道,李在明刚抵达华盛顿,美国商务部长就亮出条件:韩国必须同意将3500亿美元投资的90%收益交给美国民众,还要以书面文件落实,否则特朗普就要取消会晤。
这也是美韩“不平等条约式”贸易协议的核心内容:美国对韩加征15%关税,却要求韩国对美零关税、全面开放市场,并额外采购10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
相比之下,日本与欧盟早前同样被要求对美投资,却通过“口头承诺”打了太极。吃过亏的特朗普这次显然把矛头直接对准了韩国。
更讽刺的是,这场所谓的“元首会晤”并非闭门密谈,而是全程向媒体开放。
李在明原本指望与特朗普坐下来“推心置腹”,结果变成一场现场直播的外交压力测试。
特朗普毫不留情,当面提及金正恩,说年内想跟他会面;又突然甩出“中国牌”,说或许可以与李在明一起访华;甚至直接索要驻韩美军基地土地所有权,连租赁都免了,直接赤裸裸要求“割地”。
如此贴脸输出,让刚刚拒绝中方邀请、转投美国怀抱的李在明,进退维谷,里外不是人。
你以为这就完了,特朗普的动作还不止于此。
就在会晤前,他突然在社交媒体发文,称韩国正在经历“大清洗”,直指前总统尹锡悦因“戒严案”被捕。
外界普遍认为,这是特朗普惯用的极限施压手段:先制造舆论风暴,再借此当面敲打。
美国的扩张主义与韩国困局
为了向特朗普示好,李在明准备了三份“私人化”礼物:一艘金色龟船模型、一支按特朗普身高定制的高尔夫球杆,以及一顶印有“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牛仔帽。
可以说,韩方已经用尽心思投其所好。
甚至在白宫留言簿签字时,特朗普看上了李在明的签字钢笔,故作试探:“这支钢笔你要带回去吗?真是漂亮。”李在明就立即顺水推舟,将钢笔双手奉上。
可谓极尽拍马屁之能事。
结果呢?美国该怎样还是怎样。
贸易问题上,特朗普拒绝重新谈判,依旧坚持原有条款;至于双方签的合作备忘录,只是被包装成“合作”而已,实则是韩国在美设立投资基金,主要利益流向美国。
正如《韩民族日报》评论的那样:李在明的“赞美策略”并未奏效,反而让人看到韩美关系的不确定性。
那么,特朗普为何如此咄咄逼人?原因很简单:
一方面,他要弥补在对日、对欧谈判中被“口头承诺”戏耍的挫败感;另一方面,他深知李在明上台后有修复中韩关系的意图,于是借机压榨,逼其彻底倒向美国。
值得注意的是,在索要驻韩美军基地所有权前,特朗普甚至扬言要吞并加拿大和格陵兰岛,并提议将“国防部”改名为“战争部”。
这些言论都指向一个核心:美国在走向更赤裸的扩张主义。
这个节骨眼上,美国对韩国这个小弟,就更要加紧控制了。
所以,对韩国来说,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安全依赖美国,意味着在驻军、军费、基地问题上几乎没有还手余地;经济依赖中国,让李在明即便不愿得罪北京,也难以在美方面前强硬。
结果就是,拒绝中方邀请,换来美方羞辱;砸下巨资投资,却得不到关税让步,外交姿态跌至谷底。
李在明此次访美,本想通过“平衡外交”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结果却被特朗普的极限施压撕碎了幻想。对外,他失去与中国的缓冲空间;对内,韩国经济面临“大出血”,连总统权威都可能被动摇。
一句话,讨好换不来尊重,想要在大国博弈中生存,就必须长袖善舞。“一边倒”没有好结果,看准时机,进一步修复中韩关系,才是正道。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