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3 日越来越近,北京这边已经把准备工作抠到了 “分秒不差” 的地步。天安门地区搞了三次通宵彩排,流程顺得很,应急方案也都试过了,45 个方(梯)队、差不多 70 分钟的流程,节奏稳得很,走得也特别齐。
9 月 3 日越来越近,北京这边已经把准备工作抠到了 “分秒不差” 的地步。天安门地区搞了三次通宵彩排,流程顺得很,应急方案也都试过了,45 个方(梯)队、差不多 70 分钟的流程,节奏稳得很,走得也特别齐。
国新办把重点讲得明明白白:受阅的武器装备全是咱们自己造的、现在正在用的主战装备,而且新款装备占比很高。地面和空中部队是按作战体系混着编的,海陆空的 “大家伙”、高超音速武器、精准打击装备、无人机和反无人机装备,都会集中亮个相。空中梯队是按模块组的,预警指挥机、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全品类都有,能拉出一条完整的 “空中走廊”。
徒步方队有 “老” 有 “新”:“老” 是说有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这些有历史传承的部队;“新” 是体现了 “三结合” 的武装力量体系。战旗方队是另一种讲历史的方式 —— 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选了有战功的旗帜,把历史记忆从图书馆直接搬到了长安街上。还有几个第一次:民兵第一次参加 “抗战胜利主题” 的阅兵,队员来自 15 个省份;维和方队也来了,带着东北抗联的历史传承,工程兵、步兵这些专业兵种都齐装满员。
联合军乐团规模也拉满了,11 个声部、15 种乐器,14 个排面对应 14 年抗战,前排 80 个吹礼号的,正好呼应 “80 周年”。这些有象征意义的安排,给这次纪念打上了特别鲜明的历史印记。
再看 “台下” 的事儿 —— 有九个国家的领导人明确不来,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还有印度。最近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的动作,特别会挑时间:美国说 “有别的重要事儿” 来不了,同时他们国防部门还卡着点发布了印太战略报告;欧洲那两位领导人,一会儿忙着处理国内罢工,一会儿要谈能源协议,嘴上没说啥,脚却很诚实 —— 不来。
对他们来说,明晃晃地来长安街看咱们这么完整的强军成果展示,有点 “自己揭自己短” 的尴尬。更关键的是,他们国内有 “矛盾”:嘴上喊着 “跟中国去风险”,实际上又离不开中国市场。要是真来这儿,镜头里一笑,第二天本国议会就得追问 “你到底站哪边”。与其这么纠结,不如干脆一起 “不来”,至少舆论上不会出乱子。
印度的态度特别像个 “试金石”。他们一边确定要去上合峰会,一边对来阅兵观礼这事模棱两可,摆出 “只开会、不观礼” 的姿态。背后的原因也不复杂:今年春天印巴在空中交手,巴基斯坦用咱们出口的歼 - 10CE 和霹雳 - 15 导弹打了胜仗,这事在印度国内外吵得挺厉害。再加上还要考虑跟美国的关系,莫迪每一步都得小心 —— 这会儿来长安街,回印度就得 “背锅”;要是跟中国走得近点,又怕美国 “记仇”。
把视线拉远一点,再看看跟军工不那么 “搭边” 的领域 —— 经贸和开放平台。这会儿在芝加哥开的 “中美地方合作对话会”,其实信息量也挺大。七届进博会带来的变化,正在悄悄改写外国企业的 “中国地图”:2018 到 2023 年,功能食品赛道增长了大概 30%;泰森在中国又推新品,还建了智慧工厂;西北公司累计订单超 900 万美元;瓦里安用 AI 动态治疗技术跟中国医院一直合作。这些例子其实在跟美国企业说句大实话:进博会不只是一场交易会,而是一条稳定的 “制度性通道”。
要是把这条通道和阅兵场上的强军体系放到一块儿看,就能发现一种难得的 “互补效应”:一边是 “能打仗、保安全”,一边是 “能做生意、促发展”。外面总爱把这俩拆开看,但在咱们的逻辑里,它们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
现在大家争论最多的是:这次阅兵到底在向外界传递什么?很多人说 “这是展示肌肉”,我倒觉得关键词该是 “体系” 和 “秩序”。
美英法德日韩加澳 “集体不来”,看着是口径一致,其实是 “各有各的小算盘”—— 对中国的经贸依赖和政治上的表态完全脱节,像两根拧在一起的绳子,一拉就乱。但他们不来,反而给了北京一个更 “清晰的舞台”,能更清楚地传递国内叙事、地区合作、跟全球南方国家的联系。
印度 “只开会不观礼”,是想 “讨价还价” 又怕站错队,典型的 “在多边场合找平衡”;俄罗斯行程紧凑,是 “来了就等于表态”,同时也给自己留了战略余地;东南亚多国领导人愿意来,跟中越铁路、柬埔寨金港高铁、中马东海岸铁路这些项目带来的实际好处分不开 —— 这才是最实在的国际政治逻辑:哪里有发展机会,哪里就有人愿意来。
有人会问:这些外国政要不来,会不会让阅兵的国际效果打折扣?我不这么想。一场阅兵的价值,不在于来了多少贵宾,而在于能不能把国家意志、武器水平、组织能力、历史叙事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 “完整的故事”。外交部说 “来的我们欢迎,不来的我们也以礼相待”,这话没毛病。更何况,真正需要理解这些的观众,大多不在贵宾席上。
“胜利号” 主题地铁、广播里的抗战经典台词、乘客们的二次创作,说明这次纪念不是把 “历史” 锁在柜子里,而是融进了日常生活。波兰搞的露天展览里,有些黑白老照片、骑兵砍坦克的电影剧照,其实不是真实史料,国外媒体再怎么包装,也有人会指出来 “这不对”。
日本教材删改 “慰安妇” 内容、给 “出云号” 起各种名字,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关于历史的话语权争夺,不会因为谁不来就停下。北京这边用一口钟、一面墙、一个二维码、一段弹幕来纠正错误信息,未必能一下子解决问题,但至少把主动权握在了自己手里。
进博会七年下来,带来的 “制度性影响” 还在扩散,这次芝加哥的地方合作对话会就是例子。美国农业部曾经在进博会第一次设专门展馆,带了很多企业来,开幕当天就签了 5.05 亿美元的单子 —— 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商业需求;泰森从在中国首发 “十翅一桶、空气炸锅专用系列”,到升级中国工厂的智能化水平,能看出来 “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在推动他们创新”;瓦里安跟中国合作 AI 动态治疗,也实实在在提升了它自己的全球竞争力。
很多人把阅兵和进博会分开看,我却觉得该把它们放一块儿:一个国家要安全、要开放,既要有 “硬家伙”,也得有 “合作渠道”,缺了哪样都不行。
对那些 “集体缺席” 的国家,我不想情绪化指责。外交本来就是现实的艺术,他们在权衡利弊、算自己的账,这能理解。但我想说:镜头外的沉默,盖不住镜头里的事实。这次阅兵最关键的 “实在指标”,不是喊了什么口号,而是能清清楚楚看到咱们的体系化能力、组织和技术的结合程度、历史叙事和纪念活动的契合度。这些东西,来没来的人都能看到,区别只是看的角度不一样。
写到这儿,我脑子里总想起那面 70 米的功勋墙和广场上一动不动的标兵。历史不是 PPT,纪念也不是拍一次视频就完了。“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的希望就多一分”,这话这几年常被引用,但只有当你把它和 “捍卫战后秩序、维护公平正义” 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它才真正有分量。
对于这次 9.3 阅兵,看热闹的人不少,但能看懂门道的不多。门道在 “体系”、在 “秩序”、在 “叙事”,也在那句简单的话里:来的我们欢迎,不来的我们也以礼相待。一个国家有底气的时候,不会靠别人来撑场面,也不会因为别人不来就失了分寸。
来源:总编辑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