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2024年11月,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作为指导单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中分会和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教育服务专委会、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协办,远播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2024年11月,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作为指导单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中分会和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教育服务专委会、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协办,远播教育集团、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上海存志高级中学支持的第二届民办高中校长大会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论坛在沪成功举办。相关领域的领导、专家,协会代表、理事会代表,以及全国各地公民办高中、国际学校、职业学校校长代表、学者等共5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会上,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辽宁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白玮教授作“教育的衔接与衔接的教育”专题报告。其报告以高中、大学两阶段教育衔接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建设健全教育的横纵向轴,以横纵兼具的思维体系不断打磨和完善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完善人才培养的连续过程和形式多元化,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卓越品质的教育品牌。
一、教育的衔接:纵向维度的教育连续性构建
(一)概念界定与核心特征
“教育的衔接”聚焦教育形式的纵向延伸,核心解决教育的“深度与长度”问题,本质是“叠加式教育”,具有“有限不变量” 属性——即围绕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实现教育过程的有序衔接与内容的累积传递。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教育衔接贯穿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四大关键环节,其中高中与大学的衔接直接影响学生学术适应、职业规划与人生发展,成为衔接体系的核心焦点。
(二) 高中与大学衔接的“两圆理论”与实践路径
图1:两圆理论
传统认知中,高中与大学被视为“按序排列的独立主体”,而随着教育思想的演进,二者逐渐呈现“趋近——重叠但不重合”的关系,形成“两圆模型”:两个圆既体现教育阶段的衔接性,也反映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这种衔接的价值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内容从“知识灌输”到“自主探究”的转变、学习方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调整,更能缓解大学阶段学习、生活与人际压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实现高中与大学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包括六大方向:一是合作开发课程,打破学段壁垒,将大学基础课程前置融入高中教学;二是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推动高校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向高中开放;三是协作提升教学专业素养,组织高中教师参与高校教研活动,高校教师参与高中课程设计;四是探索“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高中阶段2年基础学习+1年大学预备课程学习;五是建立修习成果互认制度,实现高中选修课程、竞赛成果与大学学分的对接;六是完善分类考试招生制度,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专项计划等方式,构建多元化升学通道。
(三)中高等教育衔接的国际经验借鉴
教育衔接的连续性原则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遵循,白玮教授以英美日三国为例,总结其成熟经验:
英国:双向联动的课程衔接设计
英国采用“中等教育向上承接+高等教育向下顺延”的双向策略。中学阶段开设多元科目,强调学科专业性与前沿性,引入拓展课程体系,为学生奠定大学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大学阶段降低本科一年级课程难度,增设补救性过渡课程,延续高中学习节奏,渐进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段间的平滑过渡。
美国:聚焦中等教育的基础支撑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罗伯特・M・赫钦斯在《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中提出,中等教育是决定高校发展前景与质量的 “基础性因素”,教育思想的混乱往往始于中等教育并延续至高等教育。美国因此重视高中与大学教育目标的协同,通过AP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双学分项目等,强化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内容衔接,确保学生学术能力的连续性发展。
日本:“高大衔接”改革的核心素养导向
为打破高中与大学教育割裂的局面,日本文部科学省于 2016 年发布《“高大衔接” 体系改革会议最终报告》,以核心素养重塑衔接逻辑:一是转变学力观,从传统知识导向转向 “主体性、多样性、协作性”“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与“知识与技能”三位一体的新学力观;二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三是平衡教育质量与个性化发展,构建兼顾统一标准与多元需求的衔接体系。
二、衔接的教育:横向维度的教育协同性拓展
如果说“教育的衔接”是纵向轴的形式构建,“衔接的教育”则是横向轴的内容深化,核心解决教育的“广度与深度”问题,本质是“交织式教育”,具有“无限可变量”属性——即通过整合多元主体、内容与方法,实现教育的全方位协同。
图2:衔接的教育
(一)衔接主体的职业化:夯实教育衔接的专业基础
“衔接主体职业化”指教师、学校管理人员、教育行政人员等相关主体需具备与职责匹配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涵盖专业知识、政策理解、学生心理、教学方法等多领域能力。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例,随着教育环节的交织推进,多元因素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这既推动教育体系针对心理健康领域形成专业化分工,也促使教育成为社会调节的重要手段——通过专业教师的职业化、规范化干预,实现“问题反馈—教育优化—社会调节”的循环体系,保障教育衔接的顺畅高效。
(二)衔接内容的社会化:拓展教育衔接的内涵边界
衔接内容的社会化聚焦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融合,通过跨学科整合与多元化设计,提升教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1)知识的跨学科衔接
针对高中生对二次函数、虚数等抽象知识“实用性感知不足”的问题,跨学科学习通过整合多学科思想与方法,赋予知识应用场景。例如“水的研究”可融合物理(水的力学性质)、化学(水的成分与反应)、生物(水循环与生态)、地理(水资源分布)、经济(水资源利用与产业)、文化(水文化与地域特色)等领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2)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与融合
教育社会化要求内容超越学科知识,涵盖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能力等素质培养,并与社会生活、个人实际紧密结合。具体而言,家庭教育侧重伦理道德、审美与劳动观培养;学校教育兼顾知识传授与素质提升;社会教育则依托多元机构,挖掘社会资源,满足学生兴趣与特长发展需求,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
(三)衔接方法的人性化:优化教育衔接的实施路径
衔接方法的人性化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政策驱动、沟通机制、心理关怀等手段,实现教育衔接的个性化与连续性:
(1)政策驱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CNKI数据显示,2018年前“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近乎停滞,2019年新冠疫情推动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后,该领域研究迅速升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出整合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主体,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搭建育人衔接平台,为学生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劳动教育等提供全方位保障。
(2)多维度沟通机制建设
包括家校沟通(及时共享学生学习与心理状态,协同调整教育策略)、师生沟通(通过课堂互动与课后辅导建立信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校企沟通(跟踪行业动向,优化办学理念,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持)。
(3)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关注
学校需设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配备专业教师提供咨询服务;教师需主动关注学生情感状态,在学生面临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缓解学段过渡中的心理压力。
(4)人性化学习环境营造
通过教室布置、班级活动创造温馨氛围,依托图书、电子设备、实验器材等资源支撑学习需求,同时预留自主学习空间与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品德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
将品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品质与团队合作精神,助力学生融入社会。
三、民办教育的使命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以灵活的办学模式、贴近市场的专业设置、对质量与创新的追求,为社会多元化发展注入活力。白玮教授指出,新时代民办教育需从三方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质量为根本”,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思维完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优化人才培养的连续过程,打造特色教育品牌;二是加强交流合作,通过资源共享、问题共解形成发展合力,提升民办教育整体水平;三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遵循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破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探索新路径。
教育的衔接是纵向的“形式保障”,衔接的教育是横向的“内容支撑”,二者共同构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经纬线”。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民办教育需以“衔接”为核心抓手,整合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强化主体职业化、内容社会化、方法人性化,方能在满足社会多元教育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上持续突破,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兼具特色与活力的重要力量。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辽宁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毛姝睿 供稿)
来源:东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