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昔人有言:“苍术发汗,不及白术远甚,谓白术能止汗也。”此说流传既久,几成定论。然深究药理,方知苍术发汗之妙,实有胜于诸风药者。其功不在峻烈,而在“散邪不伤正”之微妙,诚为虚人感邪之良选。
昔人有言:“苍术发汗,不及白术远甚,谓白术能止汗也。”此说流传既久,几成定论。然深究药理,方知苍术发汗之妙,实有胜于诸风药者。其功不在峻烈,而在“散邪不伤正”之微妙,诚为虚人感邪之良选。
一、苍白二术本性辨:发汗与止汗非绝对
白术、苍术同属健脾燥湿之品,然药性略有偏颇:
· 白术:甘苦温,主入脾经,《本草汇言》称其“扶植脾胃,散湿除痹”,其性守而不走,长于固表止汗。张元素言:“白术能益津液,止汗泻。”故多用于表虚自汗。
· 苍术:辛苦温,燥烈之气胜于白术,《药品化义》谓其“辛主散,温能通,苦能燥,专入脾胃而祛风湿”。其“发汗”之能,实源于辛温升散之力,能开腠理、透毛窍,使湿邪随汗而解。
二、苍术发汗之妙:散邪而不过耗真气
寻常发汗药如麻黄、羌活,虽力猛效速,然易耗散元气。苍术之妙,在其“发中有守”:
1. 辛散合苦燥,邪去而气不妄泄
苍术辛能发散,苦能燥湿,温能通阳。其发汗非开泄毛孔直驱其邪,而是通过燥化中焦湿浊,使气机宣畅,自然微汗透邪。正如《医宗金鉴》所言:“苍术能运转中焦,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腠理自通。”
2. 避麻黄之峻,胜羌防之散
麻黄发汗如开闸放水,易伤阳气;羌活、防风散风虽力强,然性偏走窜,虚人用之恐致正气涣散。苍术则通过健脾燥湿助中焦气化,使汗源有继,故《景岳全书》称其“发汗而不至漏泄元阳”。
三、虚人感邪首选:扶正与祛邪之平衡
虚人外感,最忌过汗伤正。苍术独具“攻补兼施”之性:
· 脾胃为汗液生化之源:苍术健脾燥湿,能助气血化生,使发汗有源,不致竭泽而渔;
· 微汗透邪不伤阴:其性温而不燥烈,汗出微微,恰合《伤寒论》“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之旨;
· 兼祛内外之湿:虚人多夹内湿,苍术外散表湿、内化里湿,表里双解,尤适湿邪困表之证。
四、古今医家印证:苍术发汗之实战
1. 朱丹溪治气虚感寒,常用苍术配黄芪,取“苍术发汗,黄芪固表”,一散一收,邪去而表固;
2. 傅青主治妇人产后感风寒,主张“以苍术代麻黄”,谓其“散寒而不动血,发汗而不伤元”;
3. 《医林纂要》直指其机:“苍术能升阳辟秽,发汗非其专功,然湿去则气通,汗自微微而透,此天然之妙也。”
苍术发汗之妙,全在“以健脾为发汗之本,以燥湿为透邪之途”,虽不如麻黄之力猛,却独得“温和持久、邪去正安”之特色。诚如《本草正义》所赞:“苍术发汗,如春风化雨,徐徐透达,不伤栋梁。”学者临证,当识此微义,于虚人外感、湿邪困表之证,巧施苍术,必收奇效。
来源:小草远志俱有宁心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