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隋朝,人人都知道隋文帝杨坚,可有谁记得那个左手夹住猛虎腰身,右手生生拔出虎舌的男人?
文|避寒
编辑|避寒
提起隋朝,人人都知道隋文帝杨坚,可有谁记得那个左手夹住猛虎腰身,右手生生拔出虎舌的男人?
他叫杨忠,隋太祖,隋朝真正的奠基人,历史就是这么残酷,儿子太出名,父亲被遗忘千年。
公元525年,十八岁的杨忠走出武川镇。
这个北魏边镇的军户子弟,身高七尺八寸,胡须飘洒,容貌俊美。父亲杨祯战死沙场,他只身南下游历泰山。
命运在这里跟他开了个玩笑,梁军攻占当地,杨忠成了俘虏。
从关外到江南,千里之外。
别的俘虏或许会绝望,杨忠不会,五年时间,他从战俘变成了梁武帝萧衍眼中的奇才。史书记载,萧衍"认为杨忠是个难得的奇才,任用他担任文德主帅,封关外侯"。
一个敌国俘虏,凭什么得到皇帝青睐?
答案写在杨忠的每一次冲锋里。
公元529年,北海王元颢在梁朝支持下北伐,杨忠跟随"白袍将军"陈庆之护送元颢入洛阳。这一仗,让他从俘虏变成了直阁将军。
命运的轮盘开始转动。
元颢兵败,杨忠又被俘,这次是尔朱荣的军队。从梁朝俘虏到北魏将领,杨忠用实力证明乱世之中,能者居之。
更关键的转折在534年。
东魏荆州刺史辛纂占据穰城,杨忠跟随独孤信前往征讨。史书记载独孤信命令杨忠与都督康洛儿、元长生担任前锋,驱马直奔穰城。
杨忠大声呵斥守门者:"如今朝廷大军已到,城中有人接应,你们要想活命,为什么还不逃走?"
守门的士兵全都四散奔逃。
杨忠入城,弯弓大呼,辛纂的卫兵一百多人不敢抵挡。结果杀死辛纂示众,城中之人全都畏惧降服。
这就是杨忠的打法, 心理战加上武力威慑,一击必杀。
东魏援军到了,独孤信判断敌众我寡,率部南逃,杨忠又跟着独孤信回到了梁朝,萧衍依旧器重他,封为文德主帅、关外侯。
三次被俘,三次逆袭,这样的人生履历,放在今天也是传奇。
537年,杨忠和独孤信回到西魏长安,宇文泰一见杨忠,立刻将他留在身边。
为什么?
龙门打猎给出了答案。
龙门,今天的山西河津一带。
宇文泰带着杨忠等人打猎,突然,一头猛兽从草丛中窜出。
史官们后来在《周书》里写道:"忠独当一猛兽,左挟其腰,右拔其舌,太祖壮之。"
十八个字,记录了一个震撼后世的瞬间。
现场什么情况?
宇文泰和随从们正在林间策马,突然间草木摇动,一头猛虎窜了出来,众人惊骇,战马嘶鸣。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杨忠纵身下马,迎着猛虎冲了上去。
左手死死夹住虎腰,右手伸进虎嘴,生生拔出了虎舌。
宇文泰当场震撼。
史书记载:"北方人把猛兽称作'揜于',因此就把'揜于'作为杨忠的表字。"
这个表字,成了杨忠一生最响亮的标签。
有人质疑这个记载的真实性,毕竟徒手拔虎舌,听起来像是武侠小说情节。
事实上,这件事记录在正史《周书》中,不是野史传说。
杨忠身高七尺八寸,按照当时的度量衡,接近一米九的身高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巨人级别。再加上常年征战练就的力量,对付一头猛兽并非不可能。
唐朝史官编写《北史》《周书》时,为了避讳李渊先祖李虎的名字,将老虎称为"揜于"。这从侧面证实,杨忠面对的确实是一头老虎。
徒手拔虎舌,不是神话,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这一仗奠定了杨忠在宇文泰心中的地位,从此以后,宇文泰征战必带杨忠。
河桥之战,杨忠与五位壮士守桥断后,敌军最终不敢前进。
邙山之战,杨忠率先冲锋陷阵,以功授任大都督。
沙苑之战,杨忠跟随宇文泰生擒高欢大将窦泰,大破东魏军队。
每一仗,杨忠都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人。
这样的将军,宇文泰能不器重吗?
政治是个复杂的游戏。
单纯的武勇只能让你成为一员猛将,要想成为开国奠基人,还得有政治智慧。
杨忠有。
549年,江南发生"侯景之乱",梁武帝兵败,宇文泰看准时机,决定经略江汉。任命杨忠为都督十五州诸军事,镇守穰城。
十五个州,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今天大半个湖北加上河南南部,宇文泰把经略南方的重任完全交给了杨忠。
杨忠没有辜负信任。
他以马伯符为向导,攻克梁朝齐兴郡和昌州。
更精彩的是对付萧詧的那一仗。
梁朝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表面投靠西魏,实际上还怀有二心。杨忠从樊城出发到汉水边检阅军队,命令将士变换旗帜,按照次序前进。
实际兵力只有两千,萧詧登上城楼观望,误认为有三万兵马,这才感到震惊并真心顺服。
这就是杨忠的高明之处,不战而屈人之兵。
551年,杨忠围攻安陆,梁将柳仲礼率一万兵马来援,诸将请求急攻,杨忠说:
"攻守势殊,未可卒拔。若引日劳师,表里受敌,非计也。南人多习水军,不闲野战。仲礼回师在近路,吾出其不意,以奇兵袭之,彼怠我奋,一举必克。"
选骑二千,衔枚夜进。
在淙头遭遇柳仲礼,杨忠亲自冲入敌阵,生擒柳仲礼,全数俘获敌军,安陆不攻自破,诸城望风而降。
完全按照杨忠的预判进行。
这一仗奠定了杨忠的军事声望,他不只是猛将,更是帅才。
554年,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奉命攻打梁朝都城江陵。这一仗,西魏军渡过汉水,杨忠担任前军。
梁军用大象作战,刀绑在大象鼻子上冲锋,杨忠下令用箭射象,两只大象回身而走,魏军大败梁军,最终攻陷江陵。
北周建立后,杨忠被任命为元帅,统辖十多员大将,由北路征伐北齐,攻陷北齐二十多座重镇。
又与突厥汗国兵十万会攻北齐晋阳。
这个时候的杨忠,已经是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陈留郡公,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后晋封上柱国、隋国公。
隋国公,这个封号为后来的隋朝建立埋下了伏笔。
568年,征战一生的杨忠病倒了,皇帝宇文邕与权臣宇文护多次亲临看望。
同年七月初七,杨忠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谥号"桓"。
他的儿子杨坚承袭了隋国公的爵位。
13年后,杨坚建立隋朝,追尊父亲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
历史有时候很不公平。
提起隋朝,人人都知道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有谁记得杨忠?
事实上,杨坚能够建立隋朝,父亲杨忠的贡献至少占一半。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
杨坚14岁就开始仕途生涯,靠的是什么?父亲的功勋和地位。
杨坚能娶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为妻,靠的是什么?杨忠与独孤信的深厚战友情谊。
杨坚能在北周朝廷站稳脚跟,靠的是什么?**杨忠留下的政治遗产和人脉关系。
杨坚能被封为隋国公,靠的是什么?承袭父亲杨忠的爵位。
没有杨忠,就没有隋朝。
为什么杨忠被历史遗忘了?
因为儿子太出名了。
杨坚统一了分裂近300年的中国,开创了"开皇之治",被誉为千古一帝。在这样的光环下,作为父亲的杨忠自然被掩盖了。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很常见,成功的父亲被更成功的儿子遮蔽。
李渊建立唐朝,有谁记得他的父亲李昞?
赵匡胤建立宋朝,有谁记得他的父亲赵弘殷?
朱元璋建立明朝,有谁记得他的父亲朱世珍?
历史记住的永远是那个最闪耀的人,而不是那个为他铺路的人。
杨忠就是那个铺路人。
他用一生的征战为儿子积累了政治资本。
他用徒手拔虎舌的传奇为家族赢得了声望。
他用隋国公的爵位为隋朝建立奠定了法理基础。
杨忠才是隋朝真正的奠基人。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是要贬低杨坚的功绩,而是要还原历史的真相。每一个成功的皇帝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为他铺路的前辈。
杨忠就是杨坚背后的那个人。
一个徒手拔虎舌的猛将。
一个被遗忘千年的奠基人。
历史欠他一个应有的位置。
参考资料:
《周书·杨忠列传》- 正史记载杨忠徒手拔虎舌事迹及生平功绩
《隋书·高祖纪》- 记载隋文帝杨坚追尊父亲杨忠为太祖武元皇帝
《北史·隋本纪》- 详细记录杨忠从武川镇军户到西魏十二大将军的人生轨迹
来源:丁丁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