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能“止小儿啼”的23大凶人猛将——除了张辽,你还知道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3 19:14 1

摘要:古代武将多凶名赫赫,如坑杀四十万降卒的白起,创造骇人纪录的黄巢,“扬州十日”的多铎,对于他们多冠于“杀神”、“人屠”、“屠城狂魔”这样的称号。

古代武将多凶名赫赫,如坑杀四十万降卒的白起,创造骇人纪录的黄巢,“扬州十日”的多铎,对于他们多冠于“杀神”、“人屠”、“屠城狂魔”这样的称号。

此外,史书中还有一种专门用来形容这类人的特定称谓,那就是“止小儿啼”。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有明确记载的能“止小儿啼”的人物,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成因。

张辽,字文远,初随吕布,白门楼后归曹,以智勇双全著称,既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战功最盛的武将,也是曹操最信重之人,唯一一位既与曹同车又被远迎的大将。

他的“止啼”威名源于其在合肥之战中的神勇表现。《三国志》载,张辽率800勇士突袭东吴大军,直逼孙权麾下,“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最终以七千守军击退十万吴军,史称“逍遥津之战”。战后,有江东小儿夜哭,父母就常以“辽来了”相吓,小儿闻声止啼。

这一记载最早见于裴松之《三国志注》引《魏略》:“(辽)威震江东,小儿啼,恐之曰‘辽来’,即止。” 宋代《太平御览》亦引《魏略》重申此说。

张辽的军事威慑通过此战深植江东民间,其名成为“恐怖”的代名词,反映了吴人对其的畏惧心理。

麻秋,十六国时期后赵将领,羯族,初为石勒部将,以勇猛残暴著称。曾任征东将军,镇守北方,后归附前秦。

他的“止啼”形象源于其筑城时的苛暴。据《搜神记》载,麻秋主持修建“麻城”时,役使百姓劳作,“督责严峻,昼夜不止”。民间传说其常于夜间击鼓催工,百姓不堪其苦,遂以“麻秋来” 吓唬啼哭的孩童。

唐代《括地志》载:“麻城,后赵麻秋所筑,秋为人暴虐,民谚云‘麻秋至,小儿啼’”,《朝野佥载》亦载:“并州小儿啼,母辄恐之曰‘麻胡来’”。

值得注意的是,正史《晋书》对麻秋的记载侧重军事活动,而“止啼”之说多见于志怪小说与地方志,反映了民间百姓对苛政的恐惧与反抗。

朱粲,隋末唐初割据军阀,初为县吏,战乱中聚众造反,自称“楚帝”,以残暴嗜杀闻名。

朱粲的“止啼” 源于其发指的暴行。据《旧唐书・朱粲传》载,其军乏粮时,“分遣诸将捕人而食,谓其部下曰:‘食之美者,宁过于人’” 这种极端残暴的行为使百姓闻之胆寒,民间遂以“朱粲至”吓唬孩童:“襄邓小儿闻粲名,夜不敢啼”,《资治通鉴》亦记:“粲所过噍类无遗,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父母因以止小儿啼。”

朱粲之名成为“死亡”与“恐怖”的象征,反映了战乱中底层民众其暴行的极度厌恶。

王彦章,字子明,演义中的第三条好汉,有“五代宇文成都”之说,正史中则为后梁第一勇将,史载其“骁勇有力,持枪驰突如飞,每战常为先锋”,军中号“王铁枪”。

其“止啼”威名源于后梁与后唐的争霸。晋人最忌惮之人就是他,有一次,晋军进逼潘张寨,梁军皆惧,独彦章一人抄枪过河。而李存勖听说王彦章来了,赶紧撤退,史称“晋人独畏彦章”。德胜口之战,王彦章更是三日之内凡百余战,几乎活捉李存勖,此战后,李存勖闻彦章出战,皆惊呼:“此人可畏,应避其锋。”

主帅畏之如虎,晋军可想而知。所以民间传说中,河北、河南两地的百姓就以 “王铁枪至” 止小儿啼。《新五代史》亦载:“晋人畏之,婴儿啼,辄曰‘彦章来’,即止。”

王彦章的“止啼”形象是军事威慑向民间渗透的典型案例。其个人武勇被神化,体现了五代时期频繁战乱下民众对强大武力的膜拜心理。

史弘肇,字化元,五代时期后汉名将,也是史上跑的最快之人,“拳勇健步,日行二百里,走及奔马”(《旧五代史》)。

他的“止啼” 源于其作为酷吏的暴虐。据《新五代史・史弘肇传》载,史弘肇为人少言寡语,治下严苛,不论是谁,只要违犯军纪,就绝不姑息。他手下曾有一指挥使,不听调令,就被其当堂活活打死。同时,他又军纪严明,行兵所至,秋毫无犯,所以史部战斗力在后汉军中公认最强。

可惜他把这套武人作风带到了治政上,其治理开封时,“巡逻京城,民有醉卧者,不问曲直即杀,市人闻其名而股栗”,某日单夜甚至斩尽打更误时的军校全家。所以在民间父母即以“史弘肇来”吓唬孩童,司马光《涑水记闻》记汴梁民谣:“武夫夜过史阎罗,小儿莫哭速捂口。”宋代《东都事略》亦记:“弘肇性残忍,专行杀戮,京城民庶,重足立地,婴儿夜啼,母辄恐之曰‘史衙内来’,即止。”

史弘肇的“止啼”现象反映了五代时期军阀统治下的恐怖政治生态。百姓通过将其与孩童啼哭相联系,既表达了对酷政的恐惧,也暗含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北魏孝宣时期的勇将,史称其骁勇可比关张:“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杨大眼少时便以“跳走如飞” 闻名,曾以三丈长绳系发奔驰,速度马驰不及,被尚书李冲惊叹为“千年未遇之逸才!”其军事生涯,多次参与对南朝的战争,《北史》载:“(大眼)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梁前后所派将领,尚未渡江,就已惧其若死。当时盛传,淮泗、荆沔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

唐代《括地志》及宋代《太平寰宇记》等地方志亦记:“淮泗小儿夜啼,母呼‘杨大眼至’即止”。

耶律休哥,辽朝第一猛将,官至于越。在宋辽战争中多次重创宋军,尤其是高梁河之战、岐沟关之战,威震河北。

其“止啼”威名源于宋辽边境的长期对峙。据《辽史》载,“(休哥)料敌如神,身经百战,未尝失利,宋人畏之如虎。”宋代民间传说中,河北百姓为止小儿啼哭,常言“耶律休哥至”,小儿闻声而止。元代《辽史》注引宋人笔记曰:“休哥南侵,所过州县望风奔溃,燕云之人畏之,小儿夜啼,母以‘于越来’恐之,即止。”

作为辽国军事代表,耶律休哥之名成为宋朝百姓对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的象征,体现了边境居民对战争的排斥与恐惧。

刘锜,字信叔,南宋中兴十三功独居其三的抗金名将。早年抗夏,后在顺昌之战、柘皋之战、皂角林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金军,官至太尉、威武军节度使。

刘锜的“止啼”并非因威慑宋人,而是金人对其的畏惧反向影响了南宋民间。据《宋史・刘锜传》载,顺昌之战中,刘锜以 “八字军”(士兵面部皆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大破金兀术的铁浮屠、拐子马,金军哀叹“刘锜敢与吾战,是轻我也!” 战后,金人闻刘锜名而胆寒。

明代《续资治通鉴纲目》载:“锜守顺昌,金人震恐,小儿夜啼,其母必呼‘刘都护来’以止之。”

刘锜的“止啼”与前述人物不同,他并非以残暴威慑本国百姓,而是作为民族英雄令敌人畏惧,从而成为民间安全感的象征,体现了百姓对护国将领的崇敬与依赖。

周本,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名将,出身农家,以勇力闻名,少时曾徒手杀死猛虎,象牙潭之战以7000兵破危全讽十万之众,威震敌国,后累官至侍中、信州节度使,封西平王,是吴国最重要的军事支柱。

他的“止啼”形象应源于地方文化对本土英雄的神化。清代《安徽通志》载,周本手格猛虎后,乡人畏其勇,敬而远之,后又取得了堪比陈庆之千兵万马避白袍的无敌记录,威名远播。所以在民间传说中,江淮百姓以“周本至”止小儿啼,反映了对其武力的崇拜。

清人吴任臣编撰纪传体史书《十国春秋》亦载:“江南小儿啼,母曰‘周本至矣!’”

石勒,羯族首领,后赵开国皇帝,从奴隶崛起为帝王,一生征战无数,攻城陷地后常有屠城记录,对中原士族威慑极大。

他的“止啼”形象源于其恐怖的军事政策,如苦县之战“杀王公以下万余人”,羯骑所过之处“赤地千里”,民间对其残暴的传说不断强化,父母遂以“石勒来”吓唬孩童。

宋代《太平寰宇记》引十六国民间传言:“石勒过河,小儿不敢夜啼。”

拓跋焘,北魏第三位皇帝,统一北方后多次南征刘宋,兵锋直至长江,给南朝百姓带来巨大恐慌。

他止啼形象也来源于其焦土政策,《宋书・索虏传》载:拓跋焘南征时,“所过州郡,赤地无余”,刘宋百姓对北魏骑兵的恐惧自然深入骨髓。所以在民间传说中,江淮百姓为止小儿夜啼,常呼“拓跋焘至”,孩童闻之即惧。《南齐书・魏虏传》亦记:“太武北归,江南畏之如虎,小儿啼,语曰‘拓跋来’,便止。”

安禄山,范阳节度使,发动“安史之乱”,攻陷长安、洛阳,建立大燕政权,其军烧杀抢掠,给中原带来极大破坏。

其止啼原因为:叛乱致百姓流离失所,“胡儿”凶残形象被民间无限放大。据《旧唐书》,安禄山“性残忍,严法驭下”,麾下“每破一城,城中人皆裸形任杀”,故百姓以其名止啼。

唐代笔记《安禄山事迹》亦载:“关东百姓畏贼(安禄山)如虎,有小儿啼,母辄恐之曰‘安大夫至’,儿即止。”

朱友珪,后梁朱温之子,弑父篡位,在位期间荒淫残暴,政局动荡。

止啼原因为:朱友珪通过弑君上位,且统治残暴,民间对其憎恨与恐惧交织。据《旧五代史・朱友珪传》,其“性贪而狠,既得志,遂纵酒荒恣”,宋代《册府元龟》引五代民间传言:“梁末,小儿啼不止,母曰‘友珪至’,即止,以其弑逆残暴也。”

百姓以其名止啼,实为对暴政的隐喻。

王延政,闽国末代君主,统治期间国内叛乱不断,其军队在征战中常掠夺百姓。

止啼原因为:王延政与兄长王延曦争夺皇位,引发 “闽乱”,福建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据《新五代史・闽世家》,其军 “所过焚掠,福州民皆被其毒”,故民间以“王延政来” 吓唬孩童。

南宋福州地方志《三山志》亦载:“闽乱时,小儿夜啼,母呼‘延政至’,儿惧而止。”

完颜宗弼,女真名兀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多次率军南下攻宋。

止啼原因为:完颜宗弼的军事威胁贯穿南宋初年,其“搜山检海追赵构”,让江南百姓闻之色变。据《宋史・岳飞传》,金军南下时“所过州县,焚劫一空”,故百姓以“金兀术至” 止啼。

南宋笔记《鸡肋编》亦载:“建炎之后,江浙间小儿啼,母必骇之曰‘金兀术来也’,儿辄惊止。”

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军事天才,曾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败宋军,在贺兰山之战中痛击辽军。

止啼原因为:李元昊的西夏军经常寇边,北宋边境百姓深受其扰。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夏战争期间,陕西百姓“闻元昊兵至,皆挈家而逃”,民间遂以“元昊来”止小儿啼。

北宋张方平《乐全集》亦提及:“西陲之民,畏昊如神,小儿夜啼,呼‘夏国主至’,即止。”

史弥远,南宋中期权臣,长期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民间对其专权多有不满。

止啼原因为:史弥远的政治威慑力被民间转化为恐吓符号,虽非武将,但其权势熏天,百姓以其名隐喻 “权势压君”。据《宋史・史弥远传》,其“擅权用事,专任俭壬”,故民间有“史相来”止啼之说。

南宋《齐东野语》亦载:“都城小儿啼,母惧之曰‘史丞相来’,儿即不敢出声,以其威权震主也。”

常遇春,明朝开国名将,号“常十万”,以勇猛善战著称,征战中曾多次屠城杀降(如赣州之战),其嗜杀虐杀凶性连朱元璋都看不下去。

止啼原因为:其“杀神”形象在民间传说中被强化,尤其在其征战过的南方。据《明史・常遇春传》,其“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但民间更传其“嗜杀”,故以其名止啼。

明代《国初事迹》亦载:“遇春所过,百姓畏之,小儿啼,母言‘常将军至’,即止。”

戚继光,抗倭名将,训练 “戚家军” 平定东南沿海倭寇,后镇守蓟州防御蒙古。

止啼原因:戚继光的威慑力源于其对倭寇的压制,东南百姓视其为保护神,但在倭寇视角,“戚老虎”的威名令其胆寒。据《明史・戚继光传》,倭寇称“戚爷爷至矣”,故民间反向借用,以“戚将军来” 吓唬孩童(非恐惧,而是借其权威让孩子听话)。

明代《闽部疏》亦载:“闽中儿啼,母呼‘戚大帅至’,儿即止,盖畏倭而仰戚之威也。”

努尔哈赤,后金开国君主,统一女真各部,对明辽东地区屡次突袭,萨尔浒之战后占据优势。

止啼原因: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导致汉民恐慌,其 “七大恨”起兵后,边境百姓对女真骑兵的恐惧加剧。据《明神宗实录》,辽东百姓“闻建州兵至,皆股栗”,故以其名止啼。

清代《辽东志》亦追述:“万历末,辽民畏奴儿哈赤如虎,小儿啼,母曰‘老罕王来’,即止。”

包拯,字希仁,北宋名臣,以刚正不阿、执法严峻著称,民间称“包青天”。

包拯能止小儿啼,虽非威慑性凶名,但其代表的“公正惩罚”让孩童畏惧犯错,也是百姓对其爱民之心的褒扬与神化。据宋代《隆平集》,民间有“包待制能断阴阳”之说,故家长以“告包爷”止啼。

元代《宋史平话》亦载:“小儿夜啼,母曰‘包待制按察至’,儿即惊止,以其能辨是非,不畏强御也。”

这是个极少被人提及的冷僻名字,但说到他的后代就恍然了。倍侯利是射雕都督斛律光之高祖,首唱敕勒歌的东魏名将斛律金之曾祖。

倍侯利在敕勒民间拥有巨大声望,他曾乘柔然可汗为北魏所败,进入敕勒辱掠之机,举兵掩击,大败之。虽然最后因实力悬殊,抗击柔然失败,但他那敢于反抗,不屈不挠的精神却传遍了北方,拓跋珪特赐封他为“孟都公”,敕勒民间也传唱:“求良夫,当如倍侯利”。后来,倍侯利战死,北魏对其“葬以国礼,谥曰“忠壮”。

不同于前面几位,倍侯利是因为勇健善战,使北人畏之,而得“止啼”之名。

倍侯利奔魏,勇健善战,北方人畏之,婴儿啼者,曰“倍侯利来,便止。”

——《北史》

赵元俨,赵光义第八子,八贤王的真正原型——宋史上位高权重善始善终的“八皇叔”,只有赵元俨一人。

宋史载:“(元俨)少奇颖,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帝不欲元俨早出宫,期以年二十始就封,故宫中称‘二十八太保’。

因为太宗、真宗对他的宠爱,赵元俨权利极大,这从《宋史》中罗列出的一大叠官爵就能看出来: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曹国公,平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傅、广陵郡王,改昭武、安德军节度使、彭王,横海定国节度、陕州大都督、通王、泾王。仁宗即位,迁上柱国、太师、扬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荆王。

赵元俨内秉朝政,外掌兵权,这在“烛光斧影”后的北宋极为少见,而且其人“严毅不可犯”,人称“八大王”,所以赵元俨也有了止小儿夜啼的功用,《宋人轶事汇编》载:“燕冀小儿夜啼,其家必警之曰:‘八大王来也。’其畏之如此。”

结语

“止小儿啼” 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符号,不仅承载着百姓对杀戮、暴政的恐惧,还有对英雄、安定的向往。

大家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有止小儿啼的功效吗?欢迎留言!

来源:白马过隙弹指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