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事在网上迅速引发轩然大波。这次,网友几乎没有正方反方地站队,而是一边倒地力挺景区,认为鲁迅先生瘦削的脸庞、夹烟沉思的表情,本身已经成为其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人心,墙画并无不妥,更无需更改。
李以泰《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 黑白木刻 46×48厘米 1974年 中国美术馆藏
近日,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绍兴鲁迅纪念馆墙上鲁迅抽烟的画不妥,并向浙里办投诉,建议换成右手握拳的画面。
鲁迅纪念馆方面回复称:景区将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会因网上个别人的观点而改变景墙。
此事在网上迅速引发轩然大波。这次,网友几乎没有正方反方地站队,而是一边倒地力挺景区,认为鲁迅先生瘦削的脸庞、夹烟沉思的表情,本身已经成为其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人心,墙画并无不妥,更无需更改。
事情发酵后,鲁迅的艺术形象再次受到公众瞩目。
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的倡导者
中国有很多文学家、艺术家,也有很多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可是为什么鲁迅的形象尤其深入人心?
首先就是鲁迅超高的知名度。如果要对进入大中小学语文课本作品数量的作家列个排行榜,鲁迅不遑多让。《故乡》《社戏》《孔乙己》《药》……可以说,鲁迅作品陪伴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学生时代,而且很多作品中附有木刻版画插图。
鲁迅的形象也就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头发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除此,还有标志性的吸烟姿势。这样的形象,无疑也是“入画”的。
其次,鲁迅本人就是个画家,而且有独到的美感,只是画名被文名掩盖了而已。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在做藤野先生的解剖课作业时,他为了美感,还移动了解剖图中一根血管的位置,为此遭到批评。不过藤野先生也说过,“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
他还是北京大学校徽的设计者。这个充满创意和美感的设计,今天看来仍不过时。
鲁迅一生的很多时候,都和美术有关。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他写到了宁海作家柔石及其失明的母亲,“选了一幅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由于鲁迅的倡导,进步青年拿起了木刻刀,组织起木刻团体,1931年初春在上海成立“一八艺社”。6月举行习作展览会,展出油画、雕塑、图案、木刻180件。这是新兴木刻版画首次集体展出,并出版了画册,鲁迅为之作序。
他的名字,是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史的。1931年8月,鲁迅在上海举办了为期六天的木刻讲习会,请日本画家内山嘉吉向陈广、陈铁耕、江丰、倪焕之等十三位中国青年讲授版画的特点和木刻技法,鲁迅亲自担任翻译,由此拉开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帷幕。
抗战时期,木刻被带到了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的美术课上教学,温涛、胡一川、沃渣、马达、黄山定、张望、力群、王式廓、陈叔亮、古元、彦涵、张仃、李桦……一大批版画家茁壮成长,木刻版画成为抗日宣传的利器,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这些师生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中坚力量。
李桦《鲁迅1931年在木刻讲习会》 1956年
他被一代代美术家“创作”着
倡导美术的鲁迅,也被一代又一代的美术家们“创作”着。
早在1934年,青年画家赖少其便在他的木刻作品《静物》中,将鲁迅形象刻进了墨水瓶的标贴。这组“静物”,由鹅毛笔、墨水瓶、鲁迅著作和一根点燃的蜡烛组成,所有元素,均带有鲜明的“鲁迅”标签。
赖少其《静物》 黑白木刻 1934年
1935年,曹白创作的《鲁迅像》,刻画了鲁迅眉宇间流露出的深切的民族忧思。
1936年,鲁迅去世前夕,收到力群刻绘的《鲁迅像》。力群以细微的三角刻刀塑造了鲁迅黑白分明、宁方勿圆的形象,着重刻画了他那为人所熟悉的深邃而冷峻的目光。
力群《鲁迅像》 黑白木刻 1936年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当天,青年画家司徒乔为鲁迅速写了遗容;之后,参加葬礼的青年木刻家黄新波先后创作了《鲁迅遗容》《暮色苍茫中数千送殡群众向鲁迅先生致最后敬礼》黑白木刻,以表达对先生的崇敬。
伍必端《惯于长夜过春时》 黑白木刻 1966年
1966年,伍必端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惯于长夜过春时》,标题借用鲁迅的诗句“惯于长夜过春时”,来表现鲁迅先生“惯于长夜”里为写战斗檄文而踱步构思的神态。
可以说,新兴木刻运动中呈现最多,也最具有精神深度的人物肖像,非鲁迅形象莫属。
作为全国美术重镇的浙江,涌现了众多以描绘鲁迅而闻名艺坛的画家。这些鲁迅的浙江同乡,在高校、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画院、文化馆等单位和阵地,用手中的画笔和刻刀,描绘他们心中敬爱的先生。
著名版画家张怀江,1938年跟从他的乐清老乡野夫学习木刻。调入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后,作品多表现江南生活及人物,鲁迅是他的重要创作题材,留下了《鲁迅与方志敏》以及木刻连环画《狂人日记》等力作。
湖州人赵延年先生1938年在上海美专学习木刻。抗战时期,于1941年参加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担任浙江美院教授期间,怀着巨大的热情创作了《负木者》《鲁迅先生像》《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等内容进步的作品,同时有木刻连环画代表作《阿Q正传》等问世。
其中的《鲁迅先生像》是国内该题材中的代表作,在版画界乃至美术界享有崇高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赵延年先生还是著名诗人北岛的叔叔。
赵延年《鲁迅先生像》 黑白木刻 29.5×42厘米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杭州人赵宗藻先生自1950年开始专攻木刻版画,继承并拓展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思想传统和创作理念。作为新中国版画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兼擅黑白木刻、套色油印木刻、水印木刻。作品构思巧妙,布局灵活,画风清新明朗,简约含蓄。
1961年的黑白木刻《鲁迅先生》、1981年的小说《社戏》黑白木刻插图等,都是国内鲁迅题材作品中的代表。
此次“鲁迅墙画事件”的主角——绍兴鲁迅纪念馆墙上鲁迅抽烟的画,原名《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46×48厘米,作于1974年,现藏中国美术馆。作者是祖籍湖州南浔的版画家李以泰,他是赵延年、赵宗藻的研究生,浙江美院教授。
这件作品刻画了鲁迅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时,凝神思考的情态,形象惟妙惟肖,逼真传神,被公认为鲁迅最经典的形象之一。
宁波人也是这支创作队伍的主角
用刀笔刻画鲁迅,宁波人也是创作队伍中的主角。
镇海画家俞启慧,1960年从浙江美院版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将西方版画观念、技术与中国本土化语言相结合,投入了对鲁迅题材的创作中。
1961年,他的黑白木刻《战友——鲁迅与瞿秋白》轰动美术界,1996年俞启慧先生荣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鲁迅版画奖”。
2020年7月,“蝉蜕今魅——俞启慧版画精粹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展出的80件版画精品分为三个版块,其中第一个版块名为“缘起·鲁迅”,多件鲁迅题材代表作占据展厅醒目位置,表达了宁波籍艺术家对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无限敬意。
俞启慧《战友——鲁迅与瞿秋白》 黑白木刻 36.5×36.5厘米 1961年
作者简介
楼世宇,毕业于中国美院美术史论系,爱好文史和艺术,现为《宁波晚报》编辑。
来源:甬派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