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力1万6的航天器,撞击小行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3:26 2

摘要: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更大的小行星撞向地球,需要验证对小行星进行轨道变更技术手段的可行性。任务命名“DART”。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风月同天|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 |周六 · 茶余星话 | 周日 · 太空探索

主译:余路汉

校对:酥油饼

审核:牧夫天文校对组

美编:张一帆

后台:李子琦

原文链接:

距今三年前的2022年9月,NASA,也就是美国国家航天局发射了一架航天器意图撞击一颗小行星。

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更大的小行星撞向地球,需要验证对小行星进行轨道变更技术手段的可行性。任务命名“DART”。

成为本次任务目标的是围绕迪迪莫斯小行星(Didymos)进行公转的卫星迪莫弗斯(Dimorphos)。研究表明,由于DART航天器的冲击而导致迪莫弗斯的公转周期缩短了5%(32分钟)。

ASI的小型航天器拍摄所得,小行星迪迪莫斯的卫星迪莫弗斯被DART航天器撞击的样子(Credit: ASI/NASA)

此次,由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拉明·洛拉奇(Ramin Lolazi)领衔的研究团队,发布了关于分析DART航天器撞击事件所产生喷射物总量的研究成果。

质量约为580公斤的DART航天器以每秒6.6公里的速度撞击迪莫弗斯之后,迪莫弗斯喷射出了约是航天器质量3万倍之多的合计1.6万吨的岩石和尘埃。

结合“目击”撞击的小型航天器拍摄的画面来推定

研究小组分析用的图像是,DART航天器上搭载的ASI=意大利航天局的小型航天器“LICIACube”拍摄的,其小型航天器在撞击前与DART航天器进行了分离。

下面展示的是由LICIACube连续拍摄所得到的图像制成的动图。DART航天器的撞击后约2~3分钟所捕捉到的迪迪莫斯(Didymos,上)和迪莫弗斯(Dimorphos ,下)。

图像是LICIACube在飞掠双小行星期间持续拍摄所得,这些影像数据为解析迪莫弗斯(Dimorphos)表面喷射物三维扩散形态提供了关键观测依据。此外,针对天体未被阳光照射区域的物质,研究小组还采用了计算机建模的量化分析方法作为补充研究手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DART探测器与目标天体发生撞击后的初期阶段,项目团队已确认喷射物产生的动量转移效应远超探测器本体撞击力的数倍。该新发现进一步印证了以迪莫弗斯(Dimorphos)为代表的碎石堆型天体(Rubble Pile,※1)在深空轨道调控方面具有较大的可操控潜力。

※1特指在微重力环境下,由小行星间碰撞产生的碎屑物质通过引力松缓聚集而成,未经历熔融固化过程的特殊类型天体。

此外,欧洲航天局(ESA)实施的"赫拉(Hera)"双小行星探测任务最新进展显示,该探测器计划于2024年10月实施发射,预计将于2026年12月抵达Didymos-Dimorphos双小行星系统,它将对经DART任务撞击后产生显著形变特征的迪莫弗斯(Dimorphos)开展精密观测。DART与Hera任务形成的协同观测体系,其所获取的多维度科学数据将构建小行星轨道调控理论模型,为人类行星防御体系的技术提供关键支撑。

※2…通过预测会给地球造成严重后果的天体撞击事件,为了防止灾害发生而对小行星等的轨道进行干预。同行星防御,地球防御。

欧洲航天局南方天文台拍摄的银河(版权:ESO)

谢谢阅读

来源:牧夫天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