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因钾过低不幸离世!伦敦大学提醒:平时或少吃点肉,要多吃几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2:26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31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不久前,一位年仅45岁的男子在睡梦中突然离世,送医抢救无效。最终的死因,让不少医生也感到惋惜——低钾血症引发的心律失常

家属一度不理解:“他平时身强体壮,也没有什么基础病,怎么会因为‘缺钾’就没了?”但这并非个例。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一项分析指出:钾摄入不足,是全球范围内被严重低估的健康隐患。而与此同时,我们的饮食结构,正在让越来越多人慢慢走向“缺钾”的边缘。

钾是我们体内不可缺少的一种电解质。它负责调控心跳节律、神经信号传导以及肌肉收缩。一旦血钾浓度降低,最先出问题的,往往就是心脏

医学上把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轻度低钾可能没有症状,但当钾降得更低,就会出现心率不齐、肌肉无力、乏力、恶心、甚至呼吸困难。严重时,心脏会突然停止跳动。

而这位男子的血钾值,只有2.3mmol/L,属于重度低钾。更可怕的是,这种状态可能持续了很久,但他自己并没有察觉。

“缺钾”这件事,其实跟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首先,很多人吃肉太多、吃菜太少。红肉、加工肉类钠含量高,但钾含量低,而蔬菜、水果、豆类才是补钾的主力军。伦敦大学学院在对欧洲十多个国家的营养数据分析后指出:现代人平均每日摄入钾比推荐值低了20%~40%

其次,长期高盐饮食也会加速钾的流失。钠钾在体内是“对手”,吃盐越多,身体排钾的速度也越快。这也是为什么高血压患者常常合并低钾的问题。

还有一类人群也要引起重视,那就是长期服用利尿剂、降压药、泻药的人。这些药物容易导致体内钾大量流失,但很多人并没有定期监测电解质的习惯。

钾,其实藏在很多我们熟悉的食物中。关键是你有没有吃对。

1. 深色蔬菜是最稳妥的钾源

菠菜、苋菜、油菜这类深绿叶菜,每100克钾含量可达300~500毫克,不仅钾含量高,还富含镁、维生素K等对心脏友好的成分。建议每天至少摄入300克蔬菜,并尽量选择不同颜色搭配。

2. 豆制品是被低估的钾仓库

豆腐、豆浆、黄豆、黑豆,都是非常好的钾来源。特别是未经深加工的原味豆制品,钾含量高、脂肪低,还能补充优质蛋白。建议每周至少吃3~4次豆类。

3. 香蕉不是唯一,水果种类要丰富

很多人以为只有香蕉含钾高,其实木瓜、奇异果、哈密瓜、橙子、无花果等每100克钾含量都在250~400毫克之间。水果每天吃两种,换着吃,比天天一根香蕉更有效。

4. 马铃薯、山药、南瓜别忽略

这些“根茎类”主食,不仅能替代一部分精米白面,还能提供更多钾、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特别是蒸煮方式的土豆,是欧美国家推荐的高钾食物之一。

文章标题中提到“少吃点肉”,有人可能误会成要戒肉。这并不是医生的建议。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是维持身体代谢和肌肉功能的前提。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吃肉的方式过于单一,过于偏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

红烧肉、培根、香肠、肉松这些食物,普遍含钠量高、钾含量低,吃多了容易打破钠钾平衡。而鱼肉、鸡胸肉、蛋类则是相对健康的选择,富含钾又低脂。

建议每周适量摄入畜禽肉(不超过350克)、水产品(300~500克),并尽量远离加工肉类。

1. 长期服药的人

常用利尿剂、激素类药物、部分降压药(如噻嗪类)的人,要定期检查电解质。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是否需要补钾。

2. 经常剧烈出汗的人

运动员、户外工作者、桑拿爱好者等,出汗多意味着电解质流失也多。补水的同时,也要补充钾,比如喝点低糖椰汁、香蕉奶昔。

3. 高盐饮食人群

重口味、吃外卖多的人,钠摄入往往远超标准。建议主动减少盐和酱料的使用,并通过增加蔬果摄入来平衡钠钾比例。

4. 慢性病患者

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人群,体内电解质调节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钾紊乱。饮食调控、药物使用都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不少人觉得吃点补钾片就万事大吉。其实,补钾的关键不在补得快,而在补得稳、补得准

钾片或钾补充剂属于处方药,并非人人可用。过量补钾反而会导致高钾血症,引发心脏骤停的风险同样存在。

最安全、最自然的方式,始终是通过食物补钾。而且,蔬果中的钾离子释放速度更平缓,更容易被身体调节和吸收。

钾,不是保健品,也不是“高级营养素”,它是维持生命运转的底线元素。

它没有广告,也没有光环,但它缺了,心跳就会乱,肌肉就会无力,甚至命也可能丢。

不是只有病人才要管钾,健康人更该未雨绸缪。从今天开始,把餐盘里的一半,留给蔬菜和水果。你每一次对食物的选择,都是在为身体打基础。

参考资料: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公共健康研究院,《Global potassium intake and health outcomes》(2023)

国家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2022年钾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分析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两性生殖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