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光初照,容县十里镇江口村的晒场上,20多名村民正忙着翻晒一件件精美的竹芒藤编织品——这是该县政协委员、玉林市非遗(竹芒藤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志巧所创办分厂的日常一幕。
“指尖技艺”变身“指尖经济”
容县政协助力非遗活化利用
晨光初照,容县十里镇江口村的晒场上,20多名村民正忙着翻晒一件件精美的竹芒藤编织品——这是该县政协委员、玉林市非遗(竹芒藤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志巧所创办分厂的日常一幕。
“我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目前在广西已设立十多家分厂。”梁志巧一边指导工人编织栩栩如生的工艺品,一边介绍,“这一项目带动了本县及周边6300多名留守人员灵活就业,为超万名农民提供岗位,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照顾家庭两不误’。”
这是容县政协深入挖掘、保护和活化传统技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生动实践。
容县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该县高度重视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价值。作为“中国沙田柚之乡”,容县沙田柚品质优良,其衍生品“柚皮酿”风味独特,制作技艺于2016年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做强沙田柚产业,容县政协发挥委员的人才优势,依托沙田柚协会、产业学院及容县职业中专等平台,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容县政协委员、高级农艺师、容县沙田柚试验站站长曾少兰,容县政协委员、高级农艺师、容县沙田柚协会会长肖有文等专家,持续为柚农传授实用技术。多年来,该县通过政协委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授课传技等多种形式,共举办沙田柚种植、管护、加工、电商销售及数字化应用等各类培训班512期,大幅提升柚农综合素质。如今,蕴含深厚文化的“沙田柚王国”已成为吸引游客的新热点,“沙田柚皮酿”更是成为游客必点的特色美食。目前,容县沙田柚种植面积已达24万亩,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年产量超40万吨,综合产值42亿元。在主产区,柚农年均来自沙田柚的收入超过4万元。
容县政协还组织调研组,会同文旅、经贸科技、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深入各镇村,全面挖掘非遗资源,扎实推进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工作。截至目前,全县非遗项目总数已达124个,较2021年新增53个。
通过多方协商推进,容县不断提高非遗产业转化率,使传统技艺更好地融入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惠及广大群众。目前,容县非遗产业转化率已超80%。容县霞烟鸡、竹笋酿、野生红菇、三德豆豉、六槐米酒、雕刻工艺榄、皮雕制品、日用陶瓷、仿古青砖青瓦等一批特色产品声名远扬,销势持续走旺。
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万元,同比增长6.6%。传统技艺真正成为助推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秦崇广 卢广卫
来源:长江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