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因是爱唱歌的被告阿嬷在微信群里唱自己改编的水歌,歌词里有污蔑原告大哥生活不检点、被妻子戴绿帽子之类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造黄谣”。
贵州,真的是个神奇的地方。
这里的一个县——榕江县,开辟了在法庭上唱山歌的“新赛道”。
这下好了,除了看村超,又找到去榕江旅游的理由了。
两年前一起由水族民歌引发的名誉侵权案,最近在网络上再次引起热烈讨论。
这个案子祸起山歌,最后又靠山歌化解了。
起因是爱唱歌的被告阿嬷在微信群里唱自己改编的水歌,歌词里有污蔑原告大哥生活不检点、被妻子戴绿帽子之类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造黄谣”。
这首歌曲在几个几百人的微信群里传播,让原告大哥和家人在附近的寨子里抬不起头来。
最荒谬的是,原被告双方完全不认识。于是大哥一气之下把阿嬷告上法庭,要求道歉并索赔12万元。
庭审中,阿嬷表示自己家境困难,只能赔“对方夫妻一人280元,外加一两肉,一只鸡一只鸭,十斤酒”。这话气得原告差点当庭唱起山歌来!
被告和原告预期的赔偿数额差距太大了,在法庭上一直争执不下。
法官也是水族人,深知水族群众相信歌声相比话语能更好地化解矛盾,于是请来了两位民歌调解员来劝和。
于是庭审中出现了两名歌手唱水歌的歌声,唱着歌就把道理讲了。
他们唱起了“社会好大家才好~”“我们不必恶语相向,当今社会很好,大家都要学会运用法律~”……
看着两位调解员在法庭上面不改色地唱山歌,只能说这饭碗活该你们端。
调解员轮番唱完,网友的鬼点子又冒出来了,这下轮到审判长唱了吧?(不是)
负责记录的书记员开完庭出了两张专辑。
没想到民歌调解还真有用,唱完歌双方的态度有所缓和,达成了庭外和解,阿嬷同意赔礼道歉,并当场赔付了大哥10838元。
以至于网上流出这样的段子:
不只是名誉侵权案,民歌法庭也适用于处理婚姻家庭纠纷。
早在2014年,央视就报道了一期《大山里的民歌法庭》,直接把民歌法庭搬到了原告被告村里。
这对老夫妻闹离婚,女方年轻时带着身孕与男方结婚,婚后两人育有两男一女。
但如今女方觉得当初结婚并非自愿的,与丈夫之间没有感情基础,而且儿女都长大了,不想再凑合过了。
但中国传统社会向来讲究“以和为贵”“劝和不劝分”。
民歌调解员专门为二老编了《劝夫妻歌》、《奉劝二老莫变心歌》。
《劝夫妻歌》:“为人在世都有错,没得哪个是完人,双方过错要改正,莫要单怪哪一人,有错不改真愚蠢,知错改错聪明人……哪个家庭没有气,哪个夫妻没相争。世间夫妻是缘分,天作之合成家庭。离婚又有什么好,丢儿丢女最可怜。凡事两人相互忍,干田还靠春雨淋。牙咬舌头莫记仇,家和才会万事兴……”
还有一首《奉劝二老莫变心歌》:“为人一定要谨慎,婚姻大事要小心,结婚都有十几岁,如今才来怪媒人,心有怨言慢慢讲,大家共同找原因,夫妻同床又共枕,为何说分就离婚,大事化小小化了,免得法院来开庭,离婚又有什么好,别人呢把你来看轻,儿女在世要脸面,谈长论短难得听,我奉劝二老快清醒,想想自己的年龄,快回家中把福享,儿女在家等你们,但愿二老把歌听,牵手走出法院门”。
句句说在二老的心坎,可谓是声入人心。
此外,榕江法院的宣传栏上,还会展示一些在法庭上诞生的民歌作品。
有一首《互敬互爱心莫移》唱道:“……重建家庭不容易,儿女作贱好孤凄。讨得后娘成后父,嫁得二婚是后妻。感情还是旧的好,不是商铺去买衣。一夫一妻同到老,只讲合来莫讲离……”
还有《夫妻和睦过终生》劝道:“马有失蹄人有错,哪有事事都称心。灶上碗盏有相碰,磕磕碰碰莫认真。夫妻沤气莫隔夜,最多气到明早晨。你会气来要会醒,才算聪明大量人……”
而在民歌法庭视频的评论区,也有好多贵州网友现身说法:
云贵川网友还是太有天赋了,民歌那是张口就来啊。
我就说ai取代不了人类吧。
不可否认的是,在民歌法庭的帮助下,原被告常常被歌声打动,许多婚姻家庭纠纷因此得到调解。
但放在现在的眼光下看,民歌法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调解方式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案件的,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实施。
贵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山歌对于贵州的少数民族来说,可不是什么稀罕事,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少数民族的生活离不开民歌,节日里要唱歌,恋爱时民歌对唱表达情感,敬酒时还有敬酒歌,邻里纠纷也让当地民歌手来调解。
比如,布依族就有句话叫“饭养身,歌养心”,生动地道出了山歌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对他们来说,山歌源于生活,男女调情得唱山歌,吵架得唱山歌,结婚得唱山歌。
每逢民族节日,贵州惠水县的布依群众都会相聚在董朗大桥上,唱山歌寻找意中人。游客们也能体验到浓郁的布依风情。
而地处贵州东南部的榕江县民族文化也十分浓厚,在全县的34万人中,侗、苗、水、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84.7%。
当地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民族的历史、文化及习俗都是靠民歌口耳相传。
榕江县人民法院在调研后,根据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特点,聘请了19位民歌歌手,用唱民歌的方式,调解家事及各种民间纠纷。
说到把山歌“唱进法庭”,还要追溯到杨庭长(侗族人)。早在1991年,他就引进了这种方式,从2009年开始,榕江县各个法庭陆续搞起了“民歌法庭”,一下子火遍了十里八乡。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啥是“民歌法庭”?
简单来说,它就是“法律+山歌”的结合,法官和民歌调解员一起组队,一个讲法理,一个唱民歌。
没有高高在上的审判台,只有茶几、板凳和歌师。他们专门处理那些家长里短的事:夫妻闹离婚、子女不养老、兄弟争遗产……各种关于婚姻、赡养、抚养、继承的民事纠纷案件他们都能唱着歌来劝。
在这些地方,歌师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当的。
他们通常得是社会阅历丰富、熟悉乡风民俗的民间有名歌手。能做到张口就来、句句在理,还要有威望。
成为民歌调解员后,要用脍炙人口的民歌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庭前调解和庭审联动调解,最终有效地解决民事纠纷。
你可能没想到,民歌法庭的效果真的好到离谱。
据统计,光是榕江县的民歌法庭就成功调解了130多起纠纷,其中28件本来都要对簿公堂了,结果民歌调解员一开嗓,直接唱到大家心坎上了,双方眼泪汪汪,当场撤诉!
调撤率高达100%,堪称纠纷调解界的“六边形战士”。
“民歌法庭”除了组织民歌调解员开展现场版的普法宣传外,还将民歌制作成光碟,歌词等形式进行发放。
民歌歌手虽然擅长唱歌,但是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民歌法庭”日益发展的需要,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大,难以做到“招之即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民歌法庭”的工作开展。
最后,不是每个贵州人都会唱山歌的,下次看到贵州网友,别急着喊人家“来一首”。
但如果你真的去到黔东南的村寨里、节日中,甚至走进某个民歌法庭的现场……恭喜你,解锁了贵州山歌最深层的打开方式。
作者 | 招财靳宝 小树苗编辑 | 小树苗
来源:网易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