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李靖灭吐谷浑,一回朝就要求娶可汗夫人,14年后才知他的高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2:30 2

摘要:635年,65岁的老将李靖刚汇报完灭国吐谷浑的赫赫战功,突然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请求:“臣听闻吐谷浑可汗夫人慕容氏貌美,恳请陛下赐予老臣为妾。”

635年,65岁的老将李靖刚汇报完灭国吐谷浑的赫赫战功,突然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请求:“臣听闻吐谷浑可汗夫人慕容氏貌美,恳请陛下赐予老臣为妾。”

所有人都觉得这老将军怕是打仗打糊涂了,或是年纪大了真被美色迷了心窍。毕竟,他已位极人臣,封无可封,此刻不求财不求权,偏偏要一个年纪大的可汗夫人?

但龙椅上的李世民,在一瞬间的错愕之后,竟然放声大笑,痛快地答应了这场看似荒唐的请求。

其实李靖当时这么做,是因为他没得选。

630年,他刚灭掉东 突厥凯 旋时,就曾因“治军不严、纵兵劫掠”给御史弹 劾了。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但刀悬在脖子上的感觉,他记得清清楚楚。

他记得自己的战功,龙椅上的李世民也记得。

公元621年,他平定萧铣,占领荆州。

公元623年,击败辅公祏,平定江南。

公元630年,他更是生擒颉利可汗。

这些战功让他名震天下,但也埋下了隐患。

只不过,这次打吐谷浑,仗打得更是凶险万分。

吐谷浑盘踞青藏高原,地势险要,唐军从未深入。之前将领段志玄就打过,败了,朝廷颜面尽失。

李靖知道,李世民这次必须赢。

放眼整个朝廷,能打这仗的,除了皇帝自己,就只剩他了。

可他腿脚还有毛病,走路都困难,他也不愿意去了。

可李世民不惜用司马懿的故事来激他,逼他再度出山。

于是李靖拖着病腿,带着15万大军就上路了。

这仗一开始就诸事不顺。途中遭遇党项族阻拦,好不容易李靖说服他们归附,副将李道彦却脑子一热,转头就去抢掠党项部落,直接把唐军的补给线给搞断了。

更糟的是薛万彻兄弟部队在戈壁滩被围,急需救援。高原上突如其来的暴雪,又冻死了成千上万的士兵。

此时内无粮草,外有强敌,天寒地冻,军心都快散了。

军心一散,还如何打仗?

但李靖就是李靖,越是绝境,越能显出他的本事。

他指挥唐军在库山一战击溃吐谷浑精锐,伏允可汗狼狈逃入茫茫沙漠。

其实,这已经算是一场大胜,足够回朝交差。

几乎所有将领都建议见好就收,再追下去,风险太大,很可能全军覆没。

但李靖力排众议,选择了继续打!

他兵分两路,自己亲率轻骑兵,冒险穿越了被称为死亡地带的沙漠。

当唐军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现在吐谷浑王帐前时,伏允可汗到死都没想明白,李靖是怎么过来的。

这一战,唐军大获全胜。伏允可汗被部下所杀,吐谷浑就此平定。

可就在李靖班师回朝的路上,长安城的暗箭已经射来了。

三、自污自保

有人告他拥兵自重,意图谋反。

消息传到军中,李靖心里咯噔一下。

这画面太熟悉了,和当年灭突厥回来后如出一辙。

所以,才有了开头那一幕。他不要赏赐,不要虚名,只要一个可汗夫人。

不得不说,这一招真是兵行险着。

但李靖年轻时就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

他当年去见权臣杨素,杨素看不起他,躺在床上接待。

李靖当场就怼了回去:“天下豪杰在此,你就这态度?”

硬是逼得杨素起身道歉。

当时在杨素身边侍奉的红拂女,一眼就看中了这个胆识过人的年轻人,当晚就跑去投奔他。

李靖一开始不愿意,但红拂女说:“杨素已是苟延残喘,不足为惧!”

就这句话,要是传出去,两人都得掉脑袋。但李靖没怂,带着红拂女就跑了。

因此,李靖从来都不是个只知道打仗的武夫,他有自己的判断。

可他完全可以选择其他年轻貌美的女子,为何选择吐谷浑的可汗夫人慕容氏呢?

首先,慕容氏不是普通女子,她是伏允可汗的嫡妻,在吐谷浑各部族中威望很高。

李靖把她要过来,好吃好喝供着,等于给了战败的吐谷浑残部一个体面的台阶和下坡路,能极大缓和仇恨,稳定西部边疆。

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怀柔手段。

其次,这也是做给李世民看的。一个“贪图”美色、自污名节的老臣,远比一个功高盖主、完美无缺的“战神”更让皇帝放心。

从汉朝的韩信,到明朝的蓝玉、傅友德,功劳太大却不懂收敛的将领,有几个有好下场?

李靖太明白这个道理了。

其实,李世民当时确实很为难。

李靖立下如此不世之功,赏什么?再赏就快封无可封了,但如果他不赏,他这个君王就会被人指着鼻子骂,不善待功臣。

可如果赏得太多,万一将来李靖心怀歹意,他李氏江山又该如何自保?

而此刻李靖主动提出一个看似“荒唐”却无伤大雅的要求,简直是给他送上了最好的台阶。

李世民那么聪明,瞬间就懂了,所以他才会那么高兴。

慕容氏后来被李靖接回府中,安置在一处幽静的院落。

李靖甚至对她说:“夫人受惊了,从今往后此处便是安居之所。”

这个聪明的女人很快明白了李靖的用意。

她用草原礼节回礼:“谢将军不杀之恩,更谢容身之所。”

她在长安平静地生活了二十多年,直至终老。

而吐谷浑的残余部族,得知她的消息后,也的确渐渐平息了反抗的念头。

公元649年,李靖去世,享年79岁,得以善终。

由此可见,李靖要的,从来不是美人,而是一条活路,和一个稳定的边疆。

他用一个看似低级的请求,巧妙地包裹了高级的谋略,既解了君王的窘迫,也安了自己的余生。

其实,李世民什么都知道,但他坐上龙椅的那一刻,他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秦王了。

他的身份变了,心态变了,看待功臣的角度也彻底变了。

打天下时,你是他的臂膀;坐天下时,你就成了潜在的威胁。

唐朝的功臣下场好的并不多,侯君集参与谋反被诛,李孝常、刘德裕等因谋反被处死,就连房玄龄、杜如晦的子孙后来也卷入斗争遭殃。

不是他们不忠,而是皇帝需要的是可控的棋子,而不是功高震主的能臣。

聪明的臣子应该明白,时移世易,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姿态,从一把锋芒毕露的宝剑,变成一个懂得藏拙的棋手。

在权力的游戏里,活得最久的,往往不是最能打的,而是最懂人心的。

这才是大智慧。

来源:读历史的草莓奶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