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接女儿放学,她书包里掉出包草莓味软糖,我随口问:“今天和谁分享零食啦?”她耳朵一红说“同桌”。那一刻我突然心慌——五年级的孩子,开始注意异性同学了?这是不是“早恋”的苗头?
上周接女儿放学,她书包里掉出包草莓味软糖,我随口问:“今天和谁分享零食啦?”她耳朵一红说“同桌”。那一刻我突然心慌——五年级的孩子,开始注意异性同学了?这是不是“早恋”的苗头?
后台常有妈妈留言:“孩子突然爱买小饰品、同款手表,成绩也滑了,是不是早恋了?该怎么问?骂了怕逆反,不管又怕耽误学习……”
这些焦虑太真实了。现代家长工作忙,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独立性强了,我们要么“放手”给空间,要么只盯学习,对孩子的社交动态知之甚少。等发现异常——比如书包里突然多了小零食、非必要的同款物品,或者孩子开始对着镜子捯饬头发——第一反应往往是紧张:“这是不是早恋?会不会影响学习?”
但更棘手的是沟通:直接质问,孩子要么闭口不谈,要么急眼;假装不在意,又怕真出问题。很多家长卡在“想管不会管”的困境里,甚至用“没收物品”“偷看日记”等方式激化矛盾,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
要解开焦虑,先得懂孩子的“心”。根据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青春期(10-18岁)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孩子需要通过探索“我是谁”“我在群体中的位置”来完成心理成熟。对异性产生好感,本质上是这种探索的延伸:他们想通过“被喜欢”“被关注”确认自己的价值,通过和异性互动学习如何建立亲密关系。
美国儿科学会也指出,10-14岁孩子的“异性互动”更多是群体社交的一部分:一起买零食分享、选同款手表当“朋友暗号”、互相送小饰品表达好感,这些行为更接近“同伴认同”,而非成年人理解的“恋爱”。就像我们小时候传小纸条、互送贴纸,是单纯的“我想和你做朋友”。
但为什么这些行为会被贴上“早恋”标签?因为家长容易用成人视角解读孩子的行为:看到小零食,担心“给喜欢的人买”;看到同款物品,联想到“情侣款”;看到孩子在意外表,就觉得“为了吸引异性”。可对孩子来说,这些可能只是“我和TA玩得好”的自然表达。
发现孩子买小零食、同款物品、小饰品时,别急着下结论。先观察2周,记录3个细节:
举个真实案例:邻居家12岁的朵朵最近总买星星发卡,妈妈偷偷看她日记发现“今天给小宇送了发卡,他说好看”。但进一步观察发现,朵朵和小宇是小组作业搭档,发卡是“合作奖励”,班里好几个同学互相送过类似小物件。这种情况,就是正常的同伴互动。
李玫瑾教授说过:“和青春期孩子沟通,地点比内容更重要。”别选“正襟危坐”的场景(比如书房、饭桌上),而是在“放松时刻”聊——比如一起遛狗、做饭、拼乐高时,用“分享式”提问打开话匣子:
上周我和女儿遛弯时聊起她的草莓软糖,她笑着说:“同桌总带巧克力,我想回礼嘛!我们组六个同学经常交换零食,可好玩了。”一场可能的“误会”,就这么轻松化解了。
如果观察后发现,孩子的互动确实超出了“普通朋友”范畴(比如只和固定一人分享物品、偷偷打电话、成绩明显下滑),这时候需要更深入的引导。李玫瑾教授的“写信法”很实用:
第一句:先肯定——“宝贝,妈妈发现最近你和某某走得很近,这说明你是个温暖、值得被喜欢的孩子,妈妈很骄傲。”
第二句:谈责任——“但喜欢一个人,不仅是一起买零食、戴同款,还要考虑:如果TA需要帮助,你有能力支持吗?如果未来分开,你能照顾好自己吗?这些都需要你们一起成长,慢慢学习。”
第三句:给时间——“妈妈不反对你们做朋友,但我们可以约定:先把这份好感存起来,等初中毕业时,如果你还觉得TA是最特别的人,我们再认真聊聊‘喜欢’这件事,好吗?”
同事家儿子初二时和女生互送手表,妈妈写了封信夹在他书包里。儿子后来主动说:“妈,我想明白了,现在我们连自己的学习都管不好,哪有能力‘喜欢’别人?我们约好了,一起考重点高中。”
青春期的“好感信号”,就像春天的嫩芽——你越用力按压,它越会往角落生长;你若轻轻托住,它反而能向着阳光,长成更坚韧的模样。
下次发现孩子书包里的小零食、手腕上的同款手表,不妨蹲下来问一句:“这个真有意思,能和妈妈分享下它的故事吗?”你会发现,那些被放大的“早恋”焦虑,藏着的其实是孩子对“被理解”“被尊重”的渴望。
毕竟,我们终要教会孩子的,不是“如何避免喜欢”,而是“如何在喜欢中学会责任,在互动中懂得边界”。这,才是青春期“好感信号”最珍贵的教育意义。
来源:发育里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