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视行业的名利场向来以流量为风向标,但《生万物》的演员表风波却撕开了一道耐人寻味的行业切口。当制片方在第十二集后匆忙将迟蓬的名字塞进主演名单时,这场迟来的“正名”反而成了对专业精神最辛辣的讽刺——一个用演技撑起半部剧的资深演员,竟要靠观众口碑才能获得本该属于她
影视行业的名利场向来以流量为风向标,但《生万物》的演员表风波却撕开了一道耐人寻味的行业切口。当制片方在第十二集后匆忙将迟蓬的名字塞进主演名单时,这场迟来的“正名”反而成了对专业精神最辛辣的讽刺——一个用演技撑起半部剧的资深演员,竟要靠观众口碑才能获得本该属于她的署名权。
演艺圈的署名规则向来是部潜规则百科全书。根据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2022年发布的《电视剧网络剧摄制组生产运行规范》,演员署名应当“以合同约定为依据,按照贡献度合理排序”。然而现实操作中,片头署名早已异化为资本博弈的筹码。某选角导演曾透露,A级项目主演署名费能占到片酬的8%-15%,而像迟蓬这样戏份吃重的“黄金配角”,往往只能在合同里争取到“特别出演”的模糊定位。更荒诞的是,某些制片方会预留“动态署名”条款,即根据播出热度随时调整演员名单位置——这种将艺术创作证券化的操作,本质上是对表演艺术的亵渎。
迟蓬的遭遇折射出行业评价体系的扭曲。在《生万物》前11集中,她饰演的“大脚妈”以教科书级的表演让角色立住,相关短视频平台#大脚妈演技#话题播放量突破2.3亿次,远超男女主单人话题数据之和。但这份实打实的观众认可,在制片方初始的署名方案中竟不值一提。反观某些流量明星,即便戏份不足5分钟,凭借粉丝经济数据也能稳坐片头C位。这种倒挂现象背后,是影视行业“唯数据论”的恶性循环:某第三方数据平台显示,2024年热播剧中,带流量演员的剧目招商均价高出同级别作品37%,导致制作方在署名排序时天然向资本倾斜。
值得玩味的是制片方的补救操作。当迟蓬的表演引发全网热议后,署名名单的“技术性调整”暴露出功利主义的短视。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既无法挽回对演员的尊重,更暴露出制作团队缺乏艺术判断力的致命伤。真正专业的制作应该像《觉醒年代》那样,将张晚意、马启越等当时尚未成名的演员按角色重要性合理署名,最终凭借作品质量让所有人获得认可。影视行业需要明白,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某票务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观众对“演员演技”的评分权重已较三年前提升21个百分点,这种趋势下,任何试图用资本逻辑取代艺术规律的行为,终将被市场反噬。
这场署名闹剧最终演变成了一面照妖镜。当制片方把演员名字当作可随意挪动的商业筹码时,他们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表演艺术的价值从来不是靠署名位置定义的。就像观众不会因为莎士比亚的名字印在剧本角落就低估《哈姆雷特》的价值,真正的好演员终将用角色在观众心中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或许某天,当行业不再需要靠“迟蓬现象”来提醒尊重专业时,中国影视才能真正迎来属于它的黄金时代。
来源:小辉说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