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35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王今年才55岁,身体一直不错,每年体检也没出什么问题。可没想到,就在上个月,他下楼买菜时突然倒地,送到医院已经是心源性猝死。
医生说是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太快、太突然,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家人怎么也不明白,老王平时不抽烟不喝酒,怎么就突然没了?
其实,像老王这样“看着挺健康”的人猝死的情况,并不罕见。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指出,我国每年因心梗死亡的人数超过60万,相当于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个人因心梗离世。
更令人警惕的是,心梗发病的年龄正在提前,不少四五十岁的人也成了高危人群。
最近,哈尔滨工业大学一项研究指出,比起久坐不动、刷手机发呆,哪怕只是坐着打打牌,也比某些行为更能降低心梗风险。那么,哪些事是我们每天都在做,却在悄悄伤心脏的?这6件事,宁可打牌,也别做。
很多人吃完饭喜欢靠在沙发上刷手机、看电视,觉得这是“享受人生”。但你知道吗?饭后久坐不动,会让心脏负担加倍。
这是因为,吃饭后,身体需要大量血液供给消化系统。如果这时你长时间不动,血液循环变慢,冠状动脉容易发生痉挛或堵塞,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
尤其是有冠心病或高血脂的人,饭后一动不动,等于在给心脏“加压”。
建议:饭后可以在家里慢慢走动10分钟,哪怕是收拾碗筷、浇浇花,也能帮助血液回流,减轻心脏压力。
哈工大研究团队指出,强烈的负面情绪是心梗的高危诱因。尤其是那种“有气不发、闷在心里”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率失常、血压飙升等问题。
这种情绪波动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相当于在心脏上“拉锯战”。久而久之,冠脉斑块更容易破裂,引发急性心梗。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觉得自己压力大,但长期的焦虑、压抑,其实早已在心脏埋下隐患。
建议:遇到不顺心的事,找人聊一聊、出去散散步、写日记都比硬扛强。情绪不及时疏解,对心脏的杀伤力不亚于高血压。
“工作日睡不够,周末睡个十二小时补回来”,听起来很合理吧?可研究发现,过度补觉反而会扰乱心脏节律。
心率变异性(HRV)是检测心脏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哈工大团队通过对比不同睡眠模式人群的HRV发现,长期睡眠节律不规律的人,心率变异性下降,心肌供氧能力变差。
这意味着,看似“补觉”是在休息,实际上可能让心脏更疲惫,诱发夜间心律失常、晨间心梗等危险情况。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比“熬夜+补觉”更重要。成年人应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不要指望靠周末“补回来”。
不少人以为“我不吃肥肉不吃炸鸡,怎么会高血脂?”但其实,很多家庭餐桌上的“清淡菜”也藏着隐患。
比如,咸菜、酱菜、卤味、红烧菜,这些看着“家常”,其实钠含量超标、油脂超标、调味料堆叠,对心血管非常不友好。
《柳叶刀·公共卫生》一项针对中国地区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平均每日钠摄入量是WHO推荐值的两倍以上,而钠摄入过多会直接升高血压,从而增加心梗风险。
建议:控制食盐摄入,每天不超过5克;烹饪方式尽量选择清蒸、炖煮、少油炒;调味尽量靠天然食材,不靠酱料堆味道。
“我不是不想运动,是真的没时间。”这是很多中年人的口头禅。可你知道吗?缺乏运动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运动不足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增加,这些都是心梗的“幕后推手”。
哈工大研究显示,每天哪怕只活动30分钟,也能显著降低心梗发生率。而那些“整天坐着不动”的人,心脏功能会逐步退化,甚至比吸烟者更危险。
建议:运动不等于跑步、健身房。快走、爬楼梯、家务劳动都算有氧活动。关键是——养成每天动一动的习惯,哪怕是散步十分钟,也好过完全不动。
喝点小酒助眠、放松,这是很多人下班后的“仪式”。可问题在于,一旦形成习惯,就很容易引发心血管问题。
酒精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尤其是睡前喝酒,会干扰深睡眠阶段,让心脏整夜“加班”,得不到休息。
更糟糕的是,长期饮酒会加重心肌负担,引发酒精性心肌病、心律失常,甚至突发性心梗。
哈工大研究团队提醒,熬夜+饮酒是心脏最怕的组合之一,比单纯熬夜更危险。
建议:尽可能戒酒,尤其别在睡前喝;晚上10点前入睡,让心脏也“下班”。别用透支健康的方式来换短暂的放松。
心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来得太快,让人毫无防备。更可怕的是,我们很多日常习惯,正在不知不觉中给心脏“埋雷”。
不是突然倒下才叫心梗,日积月累的伤害,才是最危险的诱因。
比起躺着刷手机、情绪内耗、暴饮暴食,不如坐下来打打牌、聊聊天、动一动,这些看似“没意义”的行为,其实对心脏更友好。
心脏只有一个,别等它“罢工”了,才知道心疼。
参考资料: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Mr.张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