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春天,太仓新塘镇,王维洁坐在黄渡师范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课本上,17岁的她正埋头复习功课,门外突然传来脚步声。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一个18岁的姑娘,背着医药箱趟过冰冷刺骨的河水,这一去就是永别。
63年过去了,437具志愿军遗骸都回了家,只有她还躺在朝鲜的某座山上。
没人知道具体在哪里,连她的战友仇永生,也只能对着地图流泪。
——《壹》——
1950年春天,太仓新塘镇,王维洁坐在黄渡师范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课本上,17岁的她正埋头复习功课,门外突然传来脚步声。
"同学们!解放军要招兵了!"
教室瞬间炸开了锅,男同学们激动地讨论着,女同学们也跃跃欲试,王维洁放下笔,眼睛亮了,那是1950年3月,志愿军20军团正在太仓招兵。
招兵现场人山人海,王维洁个子不高,夹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瘦小。
"小姑娘,你确定要报名?"负责招兵的军官看着她,眉头微皱,"我确定!"王维洁的声音很清脆,也很坚定,军官打量着这个娃娃脸的女孩。
太瘦了,太小了,但那双眼睛里有一种东西,让人无法拒绝。
王维洁顺利通过了,同班同学仇永生也被录取了,两个太仓的孩子,即将踏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维洁,你想过吗?这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仇永生压低声音说道。
王维洁沉默了几秒钟,然后抬起头,眼神坚定得可怕。
"想过,但是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她连夜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字迹工整,语气平静:
"亲爱的父母,维洁已经长大成人,你们常说,要记得党的恩情,牢记革命使命,如今,祖国危难当头,维洁义不容辞,请你们放心,维洁一定会服从命令,绝不辱没家乡和部队的荣誉!"
信的末尾,她写下了十一个字:"待凯旋之日,定与你们团聚!"
这封信,成了她留给家人的最后话语,入伍那天,王维洁穿上了军装,志愿军20军89师267团政工组,30多人的队伍里,只有3个女兵。
王维洁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报告!新兵王维洁报到!"她的声音在训练场上格外响亮,班长看了看名单,再看看面前这个瘦小的女孩,皱起了眉头。
"你确定能胜任政工工作?""能!"王维洁挺直了腰杆。
事实证明,她不仅能胜任,而且表现出色,训练强度很大,很多男兵都叫苦不迭,王维洁却咬牙坚持下来,农村来的战士识字不多。
王维洁主动给大家讲党的政策,传达军事命令。
她的语言朴实生动,总能让大家茅塞顿开,10月19日黄昏,鸭绿江畔,江水滔滔,寒风刺骨,王维洁和战友们排成队伍,准备跨过这条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河流。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王维洁的声音格外清亮,像夜空中最亮的星。
——《贰》——
零下38度的战场天使朝鲜的冬天来得比想象中早,10月底,长津湖地区的气温就降到了零下30度,到了11月,最低气温竟然达到了零下38度。
钢枪冻得像烧红的铁,碰一下就粘掉一层皮。
王维洁和267团政工组的战友们住在一个废弃的朝鲜民房里,没有暖气,没有棉被,甚至连完整的屋顶都没有。
"小王,你冷不冷?"班长关切地问道。
王维洁咬着牙,摇摇头,"不,一想到前线的战士们,我就不冷了。"她说的是实话,也是假话,不冷是假的,她的手脚早就冻得没知觉了。
但一想到前线的战士们,她确实忘记了寒冷。
政工组的任务是鼓舞士气,但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怎么鼓舞?王维洁用废铁皮做了一个简易的喇叭,"同志们!美帝国主义想冻死我们?我们是钢铁战士,我们有钢铁意志!"
她的声音通过铁皮喇叭传播开来,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嘹亮。
战士们听到了,纷纷从掩体里探出头来,看到这个瘦小的女兵在风雪中挥舞着自制的喇叭,所有人都被震撼了,"小百灵!小百灵!"不知道谁先喊了一声,很快所有人都在喊。
从那以后,王维洁就有了这个外号。
但光喊口号还不够,王维洁开始唱歌,没有舞台,她就站在雪地里唱,没有伴奏,她就清唱,《白毛女》、《刘胡兰》、《东方红》一首接一首。
王维洁的声音在雪夜中回荡。
战士们围成一圈,静静地听着,很多人都哭了,不是因为悲伤,是因为感动,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地狱里,还有人在为他们唱歌,还有人在给他们温暖。
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正式打响。
美军出动了最精锐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陆军第7步兵师,总兵力超过3万人,装备精良,火力强大,志愿军第9兵团迎战,王维洁所在的20军是主力之一。
战斗异常惨烈,美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志愿军只能靠血肉之躯硬拼。
王维洁的任务变了,她不再只是鼓舞士气,还要救治伤员,第一次看到伤员,王维洁深吸一口气,蹲下身子开始包扎伤口,她的手在发抖,但动作很熟练。
从那以后,王维洁身上多了一个医药箱。
纱布、药品、止血带,这些东西在战场上比金子还珍贵,每天晚上,她都要背着医药箱在阵地间穿梭,登记伤员姓名、血型,寻找担架和棉被。
12月24日,长津湖战役胜利结束。
志愿军成功击退了美军的进攻,迫使"联合国军"从朝鲜东海岸全线撤退,王维洁因为在战斗中的出色表现,被记了三等功。
但她没有骄傲,也没有炫耀,她只是默默地收拾好医药箱,准备迎接下一场战斗。
——《叁》——
最后的渡江1951年3月,春天来了,但朝鲜的春天很冷,河水里还飘着冰块,山上还覆盖着积雪,王维洁被调到了20军60师,这是一支更加精锐的部队。
她的任务也有了变化,不仅要做政治工作,还要承担更多的医疗救护任务。
3月底,部队接到了新的作战任务,"打过三八线!"这个口号让所有人热血沸腾,三八线,那条把朝鲜一分为二的线,跨过去,就意味着把美军赶回南朝鲜。
但要打过三八线,首先要过江。
北汉江,昭阳江,两条冰冷刺骨的河流横在面前,江水很深,水流很急,最要命的是温度,即使到了3月,江水温度依然只有几度。
"维洁,你不用过江。"师长看着瘦小的王维洁,于心不忍。
"留在后方做政治宣传工作就行了。"王维洁坚决摇头,师长看着她那双坚定的眼睛,最终点了点头,过江那天,天刚蒙蒙亮。
男战士们脱掉上衣,把衣服顶在头上。
王维洁不能这样做,她只能穿着薄薄的棉袄下水,江水刺骨,刚一下水,王维洁就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水温太低了,像无数根针在扎她的皮肤。
每向前走一步都异常艰难,王维洁紧紧抱着医药箱,不让江水冲走她的装备。
医药箱比她的命还重要,半个小时后,部队终于渡过了江,王维洁瘫坐在岸边,浑身湿透,棉袄贴在身上,重得像石头。
4月,部队继续北进,战况越来越激烈。
美军调集重兵,企图阻止志愿军的攻势,每天都有激烈的战斗,王维洁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她要跑遍所有的阵地,救治所有的伤员。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还有恶劣的环境,正在慢慢摧毁她的身体。
5月初,部队面临严峻形势,美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反攻,60师接到命令:立即撤退到三八线以北,撤退比进攻更困难,美军控制了大路,志愿军只能走山路。
5月19日,在撤退途中,王维洁发烧了。
起初只是低烧,她还能坚持行军,但到了第二天,高烧不退,她昏倒在路边,战友们围了过来,王维洁勉强睁开眼睛,"我没事,继续走。"
她就这样坚持着,跟着部队继续撤退,部队没有帐篷,没有药品。
卫生员只能用缴获的美军钢盔烧热水给她喝,王维洁的病情越来越重,5月25日,下午3点,王维洁再也坚持不住了。
她拉着仇永生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永生,医药箱给别人,我不行了。"
仇永生眼含热泪,王维洁继续说道:"替我向家里报个平安。"这是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几分钟后,王维洁停止了呼吸。
18岁,生如夏花般绚烂的年纪,就这样定格了。
仇永生和几个战友含泪挖了一个坑,把她安葬在韩国麟蹄郡的一座无名山上,他们用一块白布裹着她的遗体,然后盖上枯树枝和树叶做掩护。
——《肆》——
63年的寻找1954年,王维洁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但她的家人并不知道她具体埋在哪里,甚至连她的战友们,也只能对着地图发愁。
2014年3月28日,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运回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
这个消息,深深触动了86岁的仇永生,他想起了王维洁,那个背着医药箱在冰河中冲锋的女孩,那个被战友们称为"小百灵"的姑娘。
437具遗骸都回家了,为什么没有王维洁?
仇永生找到了当地媒体,他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女孩的故事,在太仓市档案馆,他看到了一份王维洁病故通知书。
泛黄的纸张上,写着简单的几行字:
"王维洁,女,太仓新塘人,1951年5月25日,因病牺牲于朝鲜战场,年仅18岁。"
短短几行字,却承载着一个年轻生命的全部重量,他拿着这份通知书,颤抖的手指一遍遍地抚摸着王维洁的名字。
媒体报道了王维洁的故事。
很多人被感动了,一个18岁的女孩,为了祖国和人民,把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有人提议,应该去韩国寻找王维洁的墓地,但这谈何容易?
60多年过去了,山貌早已改变,地标早已消失。
茫茫大山中,要找到一个没有标记的墓地,无异于大海捞针,王维洁的故事传播开来,在太仓,她被称为"太仓花木兰",在全国,她成了抗美援朝女英雄的代表。
这就是王维洁们的选择,他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后代的和平。
202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70周年,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人们纷纷前来祭拜,英名墙上,刻着197653个名字,王维洁的名字也在其中。
人们在她的名字前献上鲜花。
风吹过陵园,仿佛听到了熟悉的歌声,那是王维洁在长津湖雪夜中的歌唱,那是她留在人间的最美音符,她背着医药箱,永远定格在那个冲锋的瞬间。
18岁的青春,永远闪闪发光。
来源:水木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