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9日,在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礼堂,在这场纪念杨骚诞辰125周年诗会的现场,被誉为“抗战诗星”的杨骚的诗作,将观众的思绪带回到生与死、血与火的抗战岁月。
“哦,你泉漳的子弟,你福建的盐,你,鼓起厦门湾中的怒潮罢,淹没远东的帝国主义!”
——杨骚《福建三唱》(原载1936年6月10日上海《光明》第一卷第一号)
2025年4月19日,在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礼堂,在这场纪念杨骚诞辰125周年诗会的现场,被誉为“抗战诗星”的杨骚的诗作,将观众的思绪带回到生与死、血与火的抗战岁月。
嘉宾席上,一位长者听到动情处,不禁热泪盈眶,他是杨骚的次子、原漳州作协主席杨西北。
杨西北在家中讲述父亲的峥嵘抗战史
杨骚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在民族危亡之际,这位福建漳州的诗人,笔锋如炮火,诗句似子弹,用诗歌鼓舞中国人民奋起反击日本侵略者,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台湾同胞被欺凌,让他萌生爱国情怀
1957年1月15日,杨骚辞世时,杨西北年仅5岁,对父亲的印象并不清晰。而后的几十年里,杨西北通过资料搜集和作品揣摩等,对父亲杨骚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出版了《杨骚选集》《流云奔水话杨骚》等作品。
“《福建三唱》是杨骚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号召家乡的亲人们奋起反抗侵略者!”7月25日上午,在位于漳州市区文昌门旁的家中,杨西北告诉海都记者,这首诗是每次杨骚纪念活动的保留诵读节目。闽籍著名评论家曾镇南曾称赞,“这首诗是南方的《松花江上》。”闽南师范大学90岁高龄的退休教师邱煜焜表示,杨骚的诗始终有一种奋进力量,其爱国爱家乡的精神更值得在新时代传播。
杨骚生于1900年,原名杨维铨,祖籍漳州华安县丰山镇。幼时,杨骚常听到大人讲起日本侵占台湾的历史,常看到从台湾跑回来的可怜同胞,“他们受欺凌的经历给杨骚留下了深刻印象,总觉得日本可恶,老想当个救国英雄”。杨西北说,这让年幼的杨骚萌生了非常朴素的爱国情怀。
杨骚文学馆内,妈妈跟女儿讲述杨骚的故事
青年时期,杨骚东渡日本留学。留学初,他立志学习海军报国,终因相关院校要自费而家庭经济窘迫,改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转而从文。这一转折,却为中国文坛带来了一颗耀眼的明星。
国难当头,他用诗发出时代先声
杨西北介绍,杨骚的诗歌创作在抗战前后发生了深刻转变。其早期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情调,而国难当头之际,他的诗风转向现实主义,成为刺向敌人的锋利匕首。
1928年,杨骚与鲁迅先生结识于上海,受其提携,先后成为鲁迅先生主编的《语丝》《奔流》杂志撰稿人。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杨骚成为了“左联”最早的成员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反帝抗日的浪潮。12月19日,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联盟成立,杨骚是26个发起人之一。
“我们要鼓动起民族解放的怒潮,我们要吹奏起诛锄汉奸的军号,我们要把全民众召唤到国防前线上把帝国主义打倒。”长篇叙事诗《乡曲》是杨骚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这首600多行的长诗分为6节,描绘了农村反抗地主剥削的革命行动,再现了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这首诗就是杨骚以漳州发生的‘乌石暴动’为蓝本创作的。”杨西北说,了解到家乡“乌石暴动”的经过,使杨骚萌生了创作农村题材和反映农民反抗压迫作品的念头。
“山海关外血满地,山海关内黄沙起……哦,你泉漳的子弟,你福建的盐,你,你向哪儿逃避?”1936年,杨骚以一个爱国诗人的敏锐洞察力,预感到战争的迫近,他创作了95行的政治抒情诗《福建三唱》,发出时代的先声,号召人们奋起抗争。
抗战救亡,“莫说笔杆不如枪杆”
1937年7月5日,福州《小民报》登了一则短消息:“诗人杨骚等,亦于日前乘靖安轮到省。”受郁达夫邀约,杨骚从上海南下福州。第三天,北平郊区的卢沟桥炮火连天,“七七事变”成为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端。
7月28日,福州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成立,杨骚被选为“文抗”后援会干事,负责编辑《抗敌导报》。几天后,“文抗”后援会组织了第一次募捐游艺会,将演出募集的钱悉数寄往抗战前方。8月15日,杨骚在《小民报》上发表了《展开全面抗战》一文,他疾呼:“以牙还牙,展开为民族解放的全面抗战,才是我们的生路。”“文抗”后援会后来改组为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杨骚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福州的救亡运动被破坏后,诗人爱国的心不死。1938年,杨骚辗转江西、湖南、汉口、贵阳,历经艰辛抵达重庆,随即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全身心投入抗战洪流。他在《抗战文艺》《中苏文化》等刊物上发表了诗歌《二月四日》《国际时调》《莫说笔杆不如枪杆》等作品。
在《莫说笔杆不如枪杆》这首杨骚最富战斗性的诗歌中,诗人以笔为枪的宣言,成为抗战文人的精神号角:“让我们的每只字,变成手榴弹!让我们的一刁,一拨,变成高射炮!让我们的每个标点,是杀敌的子弹!”这首创作于战争最艰苦时期的诗篇,彰显了文化战士的铮铮铁骨,每次诵读都令人热血沸腾。
从战地到南洋,他的诗歌激起抗战怒潮
1939年6月,杨骚毅然参加了“文协”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奔赴抗战最前线。从重庆出发,穿越四川、陕西、河南、山西等省,历时半年深入抗日前线。在枪林弹雨中,他目睹了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创作了诗集《半年》,这段战地经历使他获得了“抗战诗星”的美誉。
“这儿看不到彩画中的人物,只看到灰烬的遗骨,这儿只看到一片瓦砾的成都,看不到满眼锦绣的天府。”在《灾区巡礼》中杨骚这样写道。“眼前排着的只是一条崎岖大道,曲折地入陕,直夺黄河边上,到达抗战的最前线,而在那条路上走的,是饿着肚皮的,无数平凡的英雄,好汉!”在《瞭望》中,他这样写。这些饱含血泪的文字,化作刺破黑暗的耀眼锋芒,激荡起汹涌澎湃的抗战怒潮。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国内形势恶化,中共南方局决定有计划地安排进步文化人士疏散,杨骚被迫远走新加坡。“在重庆市曾家岩50号,周恩来曾同杨骚单独谈话,指示他到星洲后帮忙陈嘉庚。”杨西北介绍,在新加坡,杨骚被陈嘉庚聘为筹备中的闽侨总会刊物《民潮》主编,继续开展抗日宣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杨骚参加了“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直到新加坡沦陷前夕才撤往苏门答腊,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尽管是艰苦的抗战年代,但杨骚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他曾从新加坡寄给老家养女红豆一张照片,照片背后有一首小诗《赠红豆》:“等你长大了,人间定像天国,家庭已非牢笼,好好学习,奋斗、生长吧,将来坐飞机到月宫里唱歌!”
巧合的是,在今年纪念杨骚诞辰125周年诗会上,有学生也朗诵了这首《赠红豆》。回想起这个片段,杨西北再次红了眼眶,“姐姐红豆早已过世,但红豆的女儿、外孙就坐在台下,让我一下子共情了!如今的中国,坐飞机到月宫里唱歌,已经不是梦!”诗人的希冀,如今早已映入现实。
杨骚文学馆位于漳州古城
斯人已逝,诗人走远,但是其诗作永存,诗魂不灭。如今,在漳州古城的南市小巷,杨骚故居依然静立。在古城文庙对面的龙眼营100号,杨骚文学馆游人络绎不绝,杨骚和他的诗作已悄然融入了漳州古城记忆,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编辑:周德庆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来源:海峡都市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