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医生早就说过,白内障并不是无缘无故冒出来的,它背后有一些非常常见的诱因,很多人平时没注意,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发展得比较明显了。
白内障是很多老年人都会遇到的一个眼部问题,很多家庭里都有长辈因为视力模糊被查出患上了白内障。
大家普遍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六七十岁眼睛还挺清楚,而有的人五十多岁就开始看不清了?
其实医生早就说过,白内障并不是无缘无故冒出来的,它背后有一些非常常见的诱因,很多人平时没注意,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发展得比较明显了。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年龄。眼睛里的晶状体是透明的,就像一块天然的镜片,靠它来聚焦光线。
年轻的时候晶状体弹性足,透明度高,看东西很清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蛋白逐渐发生变化,透明度下降,慢慢就变得浑浊了。
到了一定程度,就形成了白内障。统计数据表明,60岁以上的人群,白内障的发病率接近80%,而70岁以后几乎是普遍存在。
也就是说,年龄本身就是白内障最大的风险因素。尽管这属于自然衰老的一部分,但不同人的差异很大,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到八十岁还看得清楚,而有的人五十多岁就受影响了。
然后需要重点强调的是紫外线。长期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紫外线会对晶状体造成损伤。紫外线会加速晶状体蛋白质的变性,让其更容易发生混浊。
这在农民、渔民以及户外工作者当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们患上白内障的几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有研究显示,长期在户外工作、每天累计接受紫外线超过5小时的人,白内障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30%以上。
很多老人年轻时并没有意识到要保护眼睛,出门劳作基本不会戴墨镜或帽子,几十年下来,眼睛早就承受了不小的累积伤害。所以说,紫外线绝对是白内障形成的一个重要推手。
再者,慢性疾病的影响也不能小看,尤其是糖尿病。
长期血糖偏高的人,体内代谢紊乱,晶状体中的葡萄糖水平升高,进一步转化为山梨醇,积累在晶状体里就会导致渗透压改变,从而造成晶状体水肿和混浊。
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患白内障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出2到5倍,并且发病年龄更早。有不少患者在四十多岁时就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检查才发现是糖尿病性白内障。
与此同时,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也会通过影响血液循环和眼部供养,加速晶状体的老化和损伤。
殊不知,生活方式其实对白内障的影响也很大。抽烟就是其中一个被多次证实的危险因素。
烟草中的自由基会损伤眼部组织,增加晶状体蛋白质氧化的速度。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提示,长期吸烟的人群,白内障的发病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大约两倍。
很多人可能觉得抽烟主要伤害肺和血管,但其实眼睛也是受害者之一。同样的道理,长期大量饮酒也会间接增加白内障风险,因为酒精会造成营养缺乏和代谢负担,对晶状体健康不利。
营养不足也是一个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胡萝卜素等抗氧化营养素,能帮助抵御自由基对眼睛的损伤。
如果长期缺乏,晶状体更容易受到损害。相关研究发现,那些日常饮食里蔬菜水果摄入量较低的人群,白内障的风险明显升高。
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由于牙口不好或者饮食习惯问题,很少吃新鲜果蔬,日积月累,就为白内障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在笔者看来,白内障虽然大多和衰老有关,但并不是完全没办法预防或者延缓。很多数据已经证实,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白内障来得更晚一些。
比如坚持戴太阳镜、减少强烈紫外线照射;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防止慢性病失控;合理饮食,多吃富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不抽烟少喝酒;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眼睛过度疲劳。这些看起来是日常小事,但坚持做下去,对眼睛的保护作用很大。
另一方面,白内障的治疗现在也已经很成熟。早期的时候,可以通过调整用眼习惯、佩戴合适的眼镜来改善视力。
但当混浊严重影响到生活,比如看不清人脸、夜间开车危险,这时候就需要考虑手术。
现代的白内障手术已经非常安全,采用超声乳化技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绝大多数患者术后视力能明显改善。数据显示,超过95%的手术患者都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当然,有些老人对手术有顾虑,总觉得动刀在眼睛上风险大。殊不知,拖延反而会让晶状体变硬,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
尤其是伴随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问题的时候,更应该及时处理,否则后果严重。因此医生一再强调,白内障一旦影响到正常生活,就应该积极考虑手术,而不是一拖再拖。
总而言之,白内障的出现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些常见的诱因。
年龄增长、紫外线暴露、慢性疾病、生活方式和营养状况,这些都在其中起到作用。换句话说,谁更注意保护眼睛,谁更健康地生活,白内障就可能来得更晚,发展得更慢。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眼睛是用一辈子的,等到模糊不清的时候再去懊悔,往往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干预时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治疗,这是老人保护视力、享受清晰世界的关键。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梁医生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