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不会掼蛋,用脚抠出的尴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1:48 2

摘要:刚进公司那会儿,小张觉得自己挺优秀的。名校毕业,实习经历丰富,Excel表格做得比谁都溜,写报告也是一把好手。可他万万没想到,真正让他感到手足无措的,不是加班做PPT,也不是当众做汇报,而是中午休息时,部门老大随口问的那句:“会不会打掼蛋?”

作者丨王缤泽

刚进公司那会儿,小张觉得自己挺优秀的。名校毕业,实习经历丰富,Excel表格做得比谁都溜,写报告也是一把好手。可他万万没想到,真正让他感到手足无措的,不是加班做PPT,也不是当众做汇报,而是中午休息时,部门老大随口问的那句:“会不会打掼蛋?”

他摇摇头,领导笑了笑说:“没事,下次一起学。”可就是那一下,小张觉得自己像被隔在了一道透明的墙外边。同事们围坐在一起打牌,笑声不断,他却只能默默回到工位,假装整理文件。那一刻,连脚指头都在地板上抠出了三室一厅。

这不仅仅是一副牌的问题,而是一种“入场券”。

你可能从来没想过,掼蛋——这个起源于江苏、流行于全国的扑克游戏,正在成为职场新型社交货币。尤其是体制内、国企、金融类公司,或者规模大一点的民营企业,掼蛋几乎成了团队破冰、非正式交流的首选活动。

为什么是掼蛋?不是王者荣耀、不是狼人杀、也不是羽毛球?

道理很简单。电子游戏容易沉迷,也容易引发“代际隔离”;狼人杀考验口才和表演,不是每个人都放得开;体育项目还得换衣服、流汗,门槛不低。而掼蛋,只需要一副牌、四个人、一张桌,茶余饭后,午休下班,随时能组局。它既有竞技性,又有合作性——你和你的对家是队友,既要互相配合,又要相互揣摩。

它是一种“轻社交”,润物细无声。

很多人说,打牌能看人品。是不是过于计较、会不会抱怨队友、有没有大局观、懂不懂适时让步……这些在牌桌上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细节,往往比面试时的自我陈述还要真实。

小李是某银行的新员工,性格内向,平时在办公室里话不多。有一次部门团建外出,晚上自由活动时间,大家组局掼蛋,他被组长拉进来“凑个数”。没想到他打得特别稳,记牌算牌能力强,还总在关键时刻给对家送信号。几局下来,不仅赢了牌,更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从那之后,他在行里的沟通顺畅多了——“会打牌”成了他打开话题的一把钥匙。

相反,另外一个真实例子是某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生小杨。本身能力不错,但每逢聚餐饭后打掼蛋,他总是推说不会、在旁边刷手机。久而久之,leader也觉得他“不太合群”,最终没有发转正offer。虽不能说全是因为掼蛋,但确实,他错过了一个低成本融入的机会。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搞小圈子文化吗?不正之风!但现实社会往往就是这样——很多沟通和信任,并不全靠正式场合建立。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语境里,饭局、牌局、聊天局,都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职场不是考场,只拼分数;它更像一个合作场,既要能力,也要默契。

尤其对新人来说,你不可能一直靠“我是来学习的”这句话被包容。有时候,你需要迅速让同事觉得——“你是自己人”。

而掼蛋,恰恰就是一个低门槛、高效率的“自我推荐”场景。你不必打得像冠军,但至少不能完全不会。懂基本规则、知道什么是“红配”、什么是“级差”,明白什么时候该顶、什么时候该让——这些都不难学,但能传递一个信号:你在意这个集体,愿意参与其中。

所以,如果你还是一名职场小白,除了埋头苦干做业绩,不妨也多留意这些“软技能”。掼蛋不是必选项,但它是一个友好的提醒:有时候,真正让你实现破圈的,不一定是一份完美的报表,而可能只是一副握在手里的牌。

毕竟,职场不只是做事的地方,也是和人相处的地方。而真正的融入,往往是从一场不打不相识的牌局开始的。

来源:民好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