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不是你上次说了嘛,适量吃点也有好处。”这一句话,倒是让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作为营养师,我当然知道肥肠不是人人都敢吃的东西,有人嫌它油腻,有人担心胆固醇,但它真不是“光吃着香”的那种食物,它其实也藏着不少“能耐”。
前几天晚饭后,婆婆突然说,“我觉得我最近气色好多了,你看脸上都红润了一点。”我一边收拾碗筷一边笑着回应,“你是不是又偷吃了你最爱的肥肠?”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不是你上次说了嘛,适量吃点也有好处。”这一句话,倒是让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作为营养师,我当然知道肥肠不是人人都敢吃的东西,有人嫌它油腻,有人担心胆固醇,但它真不是“光吃着香”的那种食物,它其实也藏着不少“能耐”。
我家人嘴巴都很挑,尤其是孩子,一开始根本不碰肥肠。后来我做了一次爆炒肥肠,加了点青椒和蒜苗,香味一出来,小家伙居然一口接一口吃得挺欢。那天我就发现,肥肠要是做得对,不但不腻,还特别下饭,关键是它的营养价值也不低。
说实话,肥肠这种东西,在我们营养师圈子里也常拿来讨论。有人觉得它太肥,有人觉得它是“废料”,但其实肥肠富含胶原蛋白、维生素B1、铁质这些身体需要的东西,吃得巧了,反倒比你那些所谓健康零食强多了。
像我婆婆,她原本手脚冰凉,尤其一换季就爱犯老寒腿,医生也说她是身体虚寒,脾胃不好。这个时候,如果光吃寒凉的蔬菜水果,其实不太合适。
我就让她隔三差五吃点卤肥肠或者炖肥肠萝卜汤,量不多,但她吃得高兴,身体也越来越暖和了。肥肠是性温的食材,特别适合这类怕冷、体质虚弱的人群。
我一个朋友,做会计的,平时压力大,常年便秘,怎么调理都不见好。后来我跟她说,试试看每周吃一次肥肠,搭配高纤的食材,比如魔芋、芹菜、豆芽这些。她居然一个月后跟我说,肚子不胀了,排便也规律了。因为肥肠含有一定量的动物脂肪,可以润滑肠道,改善肠胃蠕动。
还有一点很多人不知道,肥肠中的维生素B1含量不低。这东西对神经系统很重要,尤其是做脑力劳动的人,常吃点能缓解疲劳,提高注意力。我家孩子最近上初中,课业压力大得很,我就偶尔给他做点小份的香辣肥肠盖饭,吃得满足,学习效率也好了不少。
当然了,有人担心肥肠的胆固醇,其实这个问题没那么严重。胆固醇本身不是敌人,关键是搭配和量。
我一般会用焯水、去油、再搭配豆腐、山药这些清淡的食材,这样既能中和油腻感,也能把营养最大化吸收。身体其实更怕的是加工食品里的反式脂肪,不是天然食材里的胆固醇。
前阵子我老公出差回来,一脸疲惫,说胃口不好。我给他做了一个酸菜肥肠锅,里面放了点藕片、豆皮和粉条,他一边吃一边感慨,“这锅下肚,整个人都舒服多了。”其实这背后有科学道理,肥肠炖煮时间长,蛋白质分解得更充分,容易吸收,温补效果也更好。
邻居阿姨,原来脸色发黄,整天喊累,总觉得提不起精神。我跟她说,查查是不是缺铁性贫血,她一查果然是。后来我建议她把肥肠和猪血、木耳一块炖,补铁效果事半功倍。她试了两个月后,脸色明显红润了不少。肥肠里含有丰富的血红素铁,吸收率高,特别适合气血不足的人。
我自己也不是天天都吃肥肠,毕竟它是高脂肪食物,但我会在特定的节气,比如立冬、雨水、惊蛰这些时候安排一到两次。因为这些时候人体阳气初发或开始收敛,吃点温润的食物反倒能帮身体顺应季节变化。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郊外烧烤,我带了提前卤好的肥肠串,结果比牛排还受欢迎。连平时最讲究饮食的妹妹都说,“你这肥肠吃着一点都不腻,好像还挺有嚼劲。”其实这跟处理方式有关系,我会反复清洗、焯水、加醋去腥,再用小火卤两个小时,口感和营养都在。
再说个我亲戚的例子,他是个健身爱好者,一开始听说吃肥肠,直接摇头,说要控制脂肪。我跟他说,适当吃点肥肠,补充胶原蛋白和动物蛋白,对肌肉恢复也有帮助。他试了一两次后发现,训练后吃点肥肠搭配蔬菜汤,第二天肌肉酸痛减轻了不少。
现在我在做的科普栏目里,很多人都留言问我,“你真让孩子吃肥肠啊?”我总说,食物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看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像肥肠这种传统食材,很多人小时候吃得香,长大了反而怕了,其实只要处理得当,它能补身体,还解馋。
我也不是鼓励大家顿顿吃肥肠,而是希望大家明白,健康饮食不是把所有高脂食物都拒之门外,而是会根据身体状态、天气、活动量来做调整。就像我婆婆现在,精神状态比去年好,气色也红润了不少,她自己都说,“我现在最期待的就是你做的那一锅肥肠炖莲藕。”
我觉得,养生不是清汤寡水地过日子,而是在懂得身体需要什么的时候,把对的食材用对的方法做出来。哪怕是人人都觉得“重口”的肥肠,只要吃得巧,它也能变成滋补的好东西。
别小看日常这点小调整,我婆婆的睡眠变好了,孩子学习专注了,老公的肠胃也顺了,全都不是什么神药的功劳,就是把平常那些被忽视的传统食材重新认识了一遍。肥肠,没那么可怕,反倒是家里餐桌上默默守着的一味“老滋补”。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张建星.《食物的性味归经与养生应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 赵志刚.《现代营养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
4. 李春燕.《动物内脏的营养与安全性研究》.食品科学,2019
5. 陈小军.《传统食材在现代养生中的应用探析》.健康研究,2021
来源:汪医生健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