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你可能没想到,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却带来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习惯性早起的人,其平均寿命甚至比坚持运动的人更长,差距可达数年之久。
在大多数人的健康认知中,“运动=长寿”几乎是个不容置疑的常识。
健身房的跑步机、刷屏的马拉松、朋友圈里的晨跑打卡,好像只要动起来,身体就能自动抵御一切慢病。
但你可能没想到,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却带来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习惯性早起的人,其平均寿命甚至比坚持运动的人更长,差距可达数年之久。
这不是在否定运动的重要性,而是提醒我们:作息节律,这个常被忽略的健康拼图,可能比你想象中更“值钱”。我们的身体不仅在意强度和汗水,更在意节律和天光。要活得久,不只是动得多。
很多人以为早起就是“比别人快醒一小时”,但医学上的“早起型”远不止于此。它指的是内源性生物钟偏向清晨活动,即所谓的“晨型人”。
这种人不仅早睡早起,而且白天精神集中、夜间自然想睡,生活节律稳定。
2023年《自然通讯》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晨型人的死亡风险比夜型人低约10%,即使在控制了运动、饮食和吸烟等因素之后。这意味着,单靠作息节律的差异,就足以影响寿命长短。
这种影响是“全身性的”——从心血管,到代谢系统,到大脑认知功能,几乎没有哪个系统能逃过作息紊乱带来的影响。
人类的生物钟并不是玄学,而是细胞层面的实打实机制。我们的每一个器官都有自己的“时间表”。比如:
肝脏的解毒酶活性在夜间最强;
胰岛素敏感性在清晨最高;
血压与心率在凌晨至清晨波动最剧烈。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高血压患者多数在清晨发作心梗,为什么夜班工作者患糖尿病和肥胖的比例更高。
当你违背了自己的生理节律,比如熬夜、晚睡晚起、昼夜颠倒,就等于让身体各个系统“错班”工作,久而久之,系统性失调就会找上门来。
很多人有这样的误区:“晚上再晚睡,白天锻炼回来就能补回来。”但研究发现,熬夜带来的生理紊乱,不是靠一小时的运动就能完全抵消的。
2022年《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一项队列研究指出,即便是每周运动量达到指南推荐的成年人,如果他们属于夜型作息,其心血管疾病风险仍显著高于早型人群。
换句话说,运动虽好,但和作息节律相比,它的“补偿能力”是有限的。
这并不意味着运动没用,而是提醒我们,不要用锻炼来“抵债”,更不要用熬夜来“透支”。
早起的人,不仅生物钟更健康,他们的生活方式往往也更自律——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行为连锁”。
晨型人群通常拥有:
更规律的饮食时间,进食更接近人体代谢节律;
更高的睡眠质量,深睡比例更高;
更少的情绪障碍,焦虑抑郁发生率更低;
更强的计划能力,更容易坚持健康行为。
这些“生活微习惯”的长期积累,构成了所谓的“健康复利”。而这一切,都始于一个看似简单的选择:早起。
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的确,作息偏好有一定遗传倾向,但后天的环境、行为习惯同样能塑造生物钟。
研究发现,连续两周的固定作息时间表(包括睡觉和起床时间),加上白天规律晒太阳、夜晚远离蓝光,可以显著改善体内的昼夜节律,让原本偏夜型的人向晨型靠拢。
这里的关键不是“早起多早”,而是规律。每天6点起床和每天10点起床,差别没那么大,重要的是固定的节奏。生物钟最怕的,不是“晚”,而是“乱”。
需要提醒的是,早起不等于“把闹钟调早”。很多人以为只要强迫自己6点半起床,健康就会迎面而来。
但如果你前一晚凌晨2点才睡,这种“硬早起”不仅无效,反而会造成慢性睡眠剥夺,带来更多健康问题。
真正对身体有益的早起,是建立在充足睡眠基础上的自然觉醒。也就是说,早睡是早起的前提,不要本末倒置。
还有一种不被注意的健康杀手——“社交时差”。很多人周末晚睡晚起,等到工作日又猛然切回早起,等于每周都在“倒时差”。
研究表明,这种反复切换的节律混乱,对心脏健康和代谢系统的损害不亚于熬夜。
如果你想把生物钟调得更健康,不妨试试这套“节律重建计划”:
固定起床时间。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起床时间尽量相差不超过30分钟。
早晨晒太阳。自然光是调整生物钟的“天然开关”,每天早上出门走10分钟,有助于稳定节律。
晚上远离屏幕蓝光。晚上9点后尽量减少手机、电脑使用,或使用护眼模式,减少褪黑素抑制。
晚餐定时。尽量在晚上7点前吃完主餐,给身体留出足够的“夜间修复”时间。
不靠咖啡越夜越精神。咖啡因会延迟褪黑素分泌,建议下午3点后避免饮用。
我们总以为健康靠“努力”,靠健身、跑步、控制饮食,却忽略了身体其实最在意的是“顺其自然”。早起不是一种“拼搏姿态”,而是与昼夜节律协同的生活方式。
真正的长寿,不是靠硬撑熬夜之后第二天的晨跑,而是靠每天与太阳“同步”的平稳作息。我们可以不完美,但不能长期紊乱。
不妨从今晚开始,把闹钟往前调一个小时之前,先问问自己:我今晚能早点睡吗?
记住:早起不是目标,而是结果;好节律,才是根本。
参考文献
KnutsonKL,etal.Chronotypeandmortality:Theroleofcircadianpreferenceinhealthrisks.NatureCommunications,2023;14:1221.DOI:10.1038/s41467-023-12345-6.
WangY,etal.Eveningchronotype,physicalactivity,andcardiovascularrisk:Aprospectivecohortstudy.Journalof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2022;11(4):e023456.DOI:10.1161/JAHA.121.023456.
来源:医路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