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书法雕刻:刀笔传承千年文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1:32 2

摘要:在南昌市安义县板耕斋非遗工坊,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义匾额书法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邹双印、邹双勇紧握雕刻刀,一丝不苟地镌刻着面前木板上的牌匾。兄弟俩运刀如笔,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从跃然纸上到入木三分,成了一件经典的匾额作品。

邹氏兄弟在镌刻牌匾

匾额,被誉为“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是一门集文字、书法、雕刻、漆艺、建筑装饰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在南昌市安义县板耕斋非遗工坊,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义匾额书法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邹双印、邹双勇紧握雕刻刀,一丝不苟地镌刻着面前木板上的牌匾。兄弟俩运刀如笔,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从跃然纸上到入木三分,成了一件经典的匾额作品。

一块匾额篆刻时光

记者走进位于江西文理技师学院的邹氏兄弟匾额书法雕刻技能大师工作室,一方方古色古香的匾额各具风采,字体或端庄饱满,或清秀俊雅,或古朴拙正,或洒脱飘逸,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匾额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历经千年发展,至明清时期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之上,出现“无门不匾、无处不匾”的盛况。匾额多置于门头、厅堂之上,以三字、四字居多,材质有木、石、金属等。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亭台楼阁的楹柱上。它们在传统建筑中起到画龙点睛和增加诗情画意的作用。

邹双印、邹双勇兄弟出生在匾额雕刻世家。明朝中叶,邹家先祖邹开泰于板溪码头开设匾额书法雕刻商铺“板耕斋”,自此这门技艺就在邹家世代传承。邹双印介绍,家门口的小溪唤“板溪”,这门技艺是在木头上“耕耘”,由此得名“板耕斋”。如今,邹氏兄弟还留存着一块清朝道光年间的“板耕斋”石匾。

明朝的安义为“龙津驿”,是周边各地通往南昌的中转点,商业繁荣。板溪邹家的匾额不仅在当地备受推崇,更随着发达的水陆交通销往各地,在清朝时期享誉江南。

邹双印、邹双勇自幼随父学习书法、绘画、篆刻、拓印、木工等技艺,在父亲的熏陶和严格要求下,学得一身过硬的板雕手艺。

年轻时,兄弟俩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拜访民间老艺人,拓印匾额和碑文书法3000多幅。有一次,邹双勇听说高安一家书店收藏了一本《兰亭序》字帖,他立即骑车赶了过去。等找到书店时,天色已晚,店门已关。邹双勇在门口久等不去,店主闻讯赶来,将《兰亭序》字帖卖给了他。返回时,天降大雪,邹双勇连人带车滚落山沟,字帖护在胸前完好无损。

此等艰辛,数不胜数。“为了收集好的拓本,我俩骑车子去荒郊、山涧,拓古人的石碑石刻、拓别人老房子上的纹绘。白天去拓印,晚上就研究纹理,苦练书法和雕刻,经常通宵达旦。”邹双印说。

四十多年勤学苦练,邹氏兄弟以祖辈匾额书法雕刻技艺为基础,独创“刀笔书法”,让家族世代传承的匾额书法雕刻技艺,在他们手中焕发新生。

传承发扬“刀笔三绝”

匾额汇聚了字、印、雕、色等多种艺术形式,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被誉为“古建筑的灵魂”。

匾额书法雕刻,书法是基础。邹氏兄弟深入探究书法雕刻中笔法、笔意、笔势、笔力,以刀代笔,不断摸索,创造出“勾形刀法”。此刀法下,笔尖处垂直切刀,笔肚处斜刻收刀,使笔画形成独特的斜面白文“勾形(√)”,而无数线条呈现的斜切面就像动态的书法,展现出毛笔书写意境的美感。

“起刀、行刀、收刀、翻刀、转刀、提刀等每个步骤,都严格遵循书法的法度,通过刀刻的轻重、深浅变化,再现书法作品的形神意势、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原作的艺术神韵,还原书法家挥毫泼墨的场景。”邹双印说,“勾形刀法”改变了传统凹形字刀法正切切面小、槽内较暗、艺术感染力不强的缺陷。

匾额书法雕刻在题材选择上,既以王羲之、苏轼、黄庭坚等历代名家书派传世珍品为蓝本,又融入邹氏兄弟自创的书法,增添艺术独特性。

邹氏兄弟在造型、着色等方面同样进行了创新。如,改变传统匾额“字少面大”的现象,开发了以福、禄、寿、喜为寓意图纹的艺术雕刻,改变数百年来匾额表面用有色油漆上色的方法,注重与现代屋宇装潢的和谐统一等。

在古代,匾额多以书法家题字作为原稿,经雕刻工匠雕刻,再由工匠做漆装潢。如今, 邹氏兄弟集书法、绘画、雕刻、漆艺等技艺于一身,匾额制作全部工序都由二人完成,提升了艺术品位。

2008年,“安义匾额书法雕刻技艺”成为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邹氏兄弟继承和发展“邹氏雕版写意画翻墨技艺”“邹氏雕版书法翻墨技艺”,一起被誉为“刀笔三绝”。

雕版写意画翻墨技艺与刀笔书法匾额技艺一脉相承——将名家画作雕刻在木板上,然后用宣纸、墨汁和印泥,根据墨的重、浓、枯、淡分层拓印,拓印的画作形神兼备,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运用按、抹、掠、抹、擦、压等技法翻墨,精准把控下手力度,确保浓、淡、重、焦、清五色墨韵分明。”邹双勇介绍,雕版写意画翻墨技艺要靠一双手,凭感觉拓印,将笔法过渡、墨色变化等纸上作画效果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每一块牌匾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探寻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载体。”邹双印说,匾额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板为纸,以刀为笔,从一块朴素无华的木板,到布满历史厚重感的牌匾,邹氏兄弟把一幅幅传世书法珍品,雕刻成一块块匾额书法作品。

匾材纹色天然,书法雕刻精湛,装潢品位高雅……如今,越来越多匾额开始融入于城市建筑、家庭装潢之中,而制作精良、独一无二的手工匾额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邹氏兄弟的匾额书法雕刻技艺受到海内外关注,他们的作品屡获大奖,如匾额作品《兰亭序》获2010年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雕版翻墨作品《怀素自叙帖》荣获首届中国(苏州)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等。邹氏兄弟也获得了江西省工艺美术家、江西省技术能手、首批南昌市传统技艺大师、首届南昌民间工艺大师、首届洪城工匠等诸多荣誉。

传承祖辈的板雕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成了邹氏兄弟的终身事业。邹双印说:“非遗需要传承和坚守,只有深入大众、走向生活,才能让这门古老的手艺被更多人了解。”

邹氏兄弟通过“板耕斋非遗工坊”推广非遗文化,工坊在江西文理技师学院、格林郡小区、豫章师范学院附属板溪小学、安义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地设点,除了已申报的三项非遗项目,还增加葫芦书画雕刻、纸刻艺术、蛋壳雕刻、砖雕书画、版画制作、年画制作六个项目。“生生有技能、班班有特色、校校有品牌”是“板耕斋非遗工坊”进校园的传承理念。

本着“想让更多人来了解、学到我们的技艺”的态度,兄弟俩打破技艺不外传的规矩,通过非遗进校园、开设职业课程、组建匾额书法雕刻传播基地等方式,引导更多人来学习、体验、传承。

兄弟俩在18所学校开设课程,累计教授2000余名学生。他们不仅在学校开设兴趣班,还为安义县中小学编印了特色教育校本教材,并经常赴各地为学生免费授课。他们积极推动匾额书法雕刻技艺在青少年中的传播,致力于匾额书法雕刻艺术融入特色教育当中。(洪观新闻记者 吴跃强 文/图)

来源:南昌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