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宣化镇东庄村将党建引领作为激活破题开路的“红色引擎”,通过支部领航、党员示范、党群联动,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不仅让“东庄西甜瓜”这一老品牌焕发新生,更建起300亩酱料辣椒种植基地,蹚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旺、百姓富”的产业振兴新路子。
宣化镇东庄村将党建引领作为激活破题开路的“红色引擎”,通过支部领航、党员示范、党群联动,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不仅让“东庄西甜瓜”这一老品牌焕发新生,更建起300亩酱料辣椒种植基地,蹚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旺、百姓富”的产业振兴新路子。
支部领航定向,筑牢品牌发展根基
“有苦才有甜。‘东庄西甜瓜’是几代瓜农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地理名片,守好它,擦亮它,让它走得更远,是我们村党支部义不容辞的责任。”谈及品牌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孙红年更笃定、更自信。在他看来,产业要行稳致远,品牌是核心,品质是底线。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村党支部锚定“以质取胜、以精增效”的发展航向,邀请行业专家进村指导,探索、推行西瓜间作套种玉米、黄豆、辣椒等立体种植模式。党员干部带头试种,从康乐7号、金城6号到荣兴、银帝等一个个市场认可度高的新品种在东庄村落地生根。“东庄西甜瓜”凭借沙地、皮薄、瓤沙、甘甜的独特品质和响当当的地理名片,在县城及周边市县站稳脚跟,成为村民“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党员示范先行,勇当产业发展先锋
在“东庄西甜瓜”产业提质升级中,党员示范户始终是冲在最前的“排头兵”。七社党员刘光祖既是种瓜能手,更是瓜田里的“领头雁”。“种瓜是个精细活,底肥施多少?垄起多高?门道多着哩!”多年的摸爬滚打,让刘光祖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点播时间、施肥量,鞠棚、去棚、浇水等信息,甚至每天的天气变化,都密密麻麻地记在他的农耕日记本上。并且成了他实验对比,增产增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他和瓜农们分享的“致富宝典”,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东庄村的瓜农也都悄悄地拿起笔,记起了各家的“种瓜经”,科学种植的理念在东庄的田间地头悄然扎根。
党员方三岳则用“守品质”诠释着对老品牌的坚守。作为种瓜大户,每年种植西瓜套种辣椒8亩左右,收入不下10万元。“瓜品如人品,好品牌得靠好瓜品撑着,守住品质才能守住客源。”他的话道出了种瓜的“蜜”方。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东庄的瓜农坚持用农家肥做底肥,人工掐条,蜜蜂授粉,轮茬种植,露水采摘,错峰上市,这更是“东庄西甜瓜” 长盛不衰的“核心蜜方”。
党群同心发力,共绘振兴美好画卷
“两亩西甜瓜,一年能卖近2万块,日子总算有了奔头!” 说起种瓜带来的变化,内向的赵光万露出久违的笑容。10年前,一场家庭变故让他独自扛起抚养三个孩子的重担,“光棍汉拉娃娃”的苦日子曾让他一度消沉。村党支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动员他加入种瓜队伍,还专门邀请高级农艺师许兴斌为他提供“一对一”帮扶——从选种、育苗到销售,许兴斌全程跟踪指导,帮他攻克了“不会种、不敢种” 的难题。如今,赵光万不仅靠种瓜脱了贫,日子更像“东庄西甜瓜”一样甜了起来。
像赵光万这样靠产业增收的东庄村的村民还有很多,西瓜亩均收入稳定在8000元,甜瓜亩均收入更是突破11000元,加上套种的玉米、黄豆、辣椒,每亩地还能再增收1000 多元。红沙瓤的西瓜、红彤彤的辣椒,不仅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也让大家的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今的东庄村,“党建红”与“产业绿”交相辉映,以“东庄西甜瓜”为龙头,300亩酱料辣椒种植基地为支撑的“一村一品”格局愈发清晰;党支部领航、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机制愈发成熟;“甜蜜事业”甜进了村民心田,“红色产业”绘就了和美乡村新景。(蒋丽思)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