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周恩来等人为核心的觉悟社为周恩来和张申府相识创造了机会。觉悟社由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中的骨干分子组成,共20人,邓颖超和刘清扬就在其中。觉悟社经常邀请社外先进人士和名人前来讲演,邀请人员中,张申府郝然在列。
周恩来与张申府初见于1920年8月,彼时他们志同道合,之后两人虽然身份角色几经转变,由党内同志变为了党外友人,但始终保持密切来往和对彼此的信任关怀。
01 周恩来与张申府相识相知
以周恩来等人为核心的觉悟社为周恩来和张申府相识创造了机会。觉悟社由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中的骨干分子组成,共20人,邓颖超和刘清扬就在其中。觉悟社经常邀请社外先进人士和名人前来讲演,邀请人员中,张申府郝然在列。
与此同时,张申府在北大和李大钊在图书馆共事,同样忧国忧民的他较早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入了进步团体“少年中国学会”,还担任了各种进步期刊的编委,成为早期深入接触、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人士。尽管他到觉悟社演讲时并未与周恩来相识,但是,也可以算得上有一定的师生关系。
张申府 (右一) 、李大钊 (右三) 、梁漱溟 (右二) 、雷国能 (右四) 在中央公园合影。
周恩来想要联合各地进步团体共同开展革命活动,发起了陶然亭聚会,并在会上提出了联合各革命团体进行改造的主张。代表少年中国学会参会的张申府在陶然亭聚会看到了周恩来,听到他的发言,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评价他“气度不凡”。
在相识之前,张申府和周恩来都因对彼此有所耳闻而知道对方,这也加深了他们的友谊。之后,两人更是经常见面,一起讨论对中国前途的看法,交谈理想志向,来往更加亲密。
1920年10月,在共产国际东方局代表维经斯基的推动下,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成为北京最早的党员之一。1920年底,法国里昂大学聘请张申府讲授逻辑课,临行前,张申府受党组织委托在国外发展新党员,张申府不负组织重托,积极吸收优秀分子入党,周恩来正是他在巴黎发展的党员之一。
周恩来与张申府法国相遇,源于周恩来到法国换乘前往英国。1920年12月13日前后,周恩来到达法国马赛港口,但因病在法国停留,这一契机,让两人在异国他乡重逢。
他乡遇故知,两人分外欣喜,他们开始了更为密切的交往。正是在这段时间,在张申府、刘清扬的介绍下,周恩来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发展了新的党员,并且成立了旅法华人早期党组织,创办了机关刊物《少年》,于1922年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
周恩来与张申府的关系在1923年2月的比扬古“少共”会议上迎来了一次考验。会上,周恩来当选为书记,张申府虽未参会,但因他曾公开指责过留法中国工读学生存在“幼稚”“狂热”的行为,并对少共有过多干涉,引起少共成员的不满,他们在会上弹劾、并要求开除张申府,最终形成弹劾张申府案。会上对是否开除张申府争论得十分激烈。多数人要求开除张申府,周恩来以一己之力为张申府辩护,并且在投票表决时拒绝投票。
1923年德国柏林合照 (左起依次为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光宸)
02 力荐与力劝:周恩来与张申府相惜
1923年底,从欧洲回国的张申府,在广州参与黄埔军校筹建,同时还出任了广东大学教授和图书馆馆长。在筹备黄埔军校期间,廖仲恺、戴季陶请张申府推荐一些留学生到校任职,张申府非常重视,给他们列出了一个详细的人员名单,并将周恩来排在第一位。
他特别表明,周恩来非要不可,特别说明周恩来对军队建设有独到的见识。张申府强调说,在柏林不止一次地听周恩来说过建立革命军打倒军阀的重要性,他夸赞说“并非一般人能有此认识,我以为这是很重要的”。
对于到黄埔军校发展之事,张申府特意给周恩来写了信,周恩来也应邀回国,他们在广州再次重逢。对入职黄埔,周恩来非常高兴,满怀激情。事实上,正如张申府所说,周恩来在军事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黄埔军校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干,为黄埔军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张申府本人,因无法兼顾军校和大学两处工作,加上反感蒋介石的作风,不再在黄埔军校就职。
在黄埔军校,周恩来的才华得到施展,快速成长为革命的先锋。而张申府的选择,体现了他在政治与学术的权衡与抉择,也凸显了他毫不妥协的脾气秉性。
正是这种秉性,让他的政治生涯发生了巨变。中共“四大”上讨论国共合作问题时,张申府主张共产党应该保持独立,不能通过加入国民党来进行革命,认为革命依靠工人阶级即可。与会的一部分人对张申府这个观点表示反对,并对其进行嘲讽,这让张申府非常气恼,当即提出退党,并中途退出会议。周恩来及时跟随并阻止张申府,但没有成功。
退出“四大”会议回到北京后,张申府对自己在“四大”会上的遭遇,及会议最后选择的国共合作方式都无法释怀,最终选择了退出共产党。
03 关怀与信任:共同续写友谊
张申府退党后,仍然关心共产党的事业,配合共产党的工作。退党后的张申府主要在学校任教,并从事哲学研究,他依然密切关注政治和时事,保持为科学、民主奋斗的热忱,这也促使他成为了“一二·九”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因此被清华大学辞退。同时,他活跃在其他党派中,成为共产党的重要盟友,践行了他当时所承诺的党外配合共产党工作诺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申府到武汉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当时,张申府经济十分困难。周恩来当时在长江局工作,还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在得知张申府的情况后,立刻给予经费照顾。
后来,张申府因为得罪蒋介石,生活再次拮据,周恩来出面让他到《新华日报》上办一个《科学专页》副刊,每月送他50块钱。周恩来还托人给张申府送过延安产的一条毛毯和一件毛衣。
周恩来照顾张申府的生活,张申府也以一颗真诚之心对待周恩来,关心周恩来的家人。周恩来父亲周劭纲病逝时,张申府前往追悼。为此,周恩来和邓颖超特意给他写信致谢。
1948年,张申府因一篇不合时宜的文章让他的政治生涯有了污点,个人生活也遭受重创。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之时,他于10月23日在《观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呼吁和平》的文章,公开呼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恢复和平,被民盟剔除,刘清扬也在报纸上发表声明,与他解除夫妻关系,一时间,张申府成为众矢之的对象。
遭此重头一击,张申府内心的苦闷不言而喻。为此,他多次写信给周恩来诉说自己的苦闷,而周恩来也宽慰他,请他做好北平文物的保卫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考虑到张申府的个性和特长,亲自安排他到北京图书馆做研究工作,并为他批准了住房。
1973年章士钊先生追悼会上,周恩来忙碌之际还委托罗青长和张申府打招呼,只是他们都没有想到,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1976年,在得知周恩来逝世消息时,张申府为他撰写了“为人类为革命奋斗一生,无名心无私情当今完人”的挽联,并连续在日记中为周恩来的逝世悲痛惋惜,在后来的回忆中也对周恩来多有追忆。
1986年6月20日,张申府病逝。《人民日报》刊登的讣告中写道:“张申府同志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张申府同志在一生奋斗中,也是有过曲折的,然而他能不断追求真理,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为人谦和,生活朴素,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一位令人怀念的老同志”。
来源:河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