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早的新西兰本地新闻媒体Herald NOW节目上,出现了神奇的一幕。
在今早的新西兰本地新闻媒体Herald NOW节目上,出现了神奇的一幕。
一位印度裔老师,手持算盘,和观众们分享珠心算的奇妙之处。
儿童珠心算惊呆主持人
手持算盘的人是Harpreet Singh,一个珠心算培训学校的创始人。
新闻现场,他让身边的学生展示了珠心算的能力。
主持人出题,学生几秒钟就算出了答案,让主持人赞叹不已。
他们还展示了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使用算盘做数学计算的场景,并表示这对新西兰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很有帮助。
珠心算在印度大火
珠心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算盘,最早的算盘在元代(14世纪)就已广泛使用,基于汉代的“算筹”演变而来。
算盘通过上下档的珠子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是东亚地区重要的计算工具。
20世纪,日本在传统算盘的基础上发展出“珠算+心算”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反复训练,让学习者在脑中“虚拟”一个算盘进行计算,这就是现代珠心算。
印度在近几十年也积极引入珠心算教育,并结合本土教育体系进行推广。
许多印度培训机构将珠心算视为培养儿童专注力、记忆力和数学思维的工具,市场需求旺盛。
在新西兰也开始有类似的培训机构,开始“卷新西兰人”。
如今,印度甚至成为全球珠心算比赛的活跃参与国和培训输出地之一。
专家:不要当成应试筹码
当然,珠心算的热潮引发了广泛讨论。
一方面,家长和培训机构将其视为提升孩子竞争力的“秘密武器”。认为通过珠心算训练,孩子不仅计算速度快,还能培养专注力、记忆力和自信心,甚至有宣传称“能提高智商”。
特别在印度,许多城市的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课程价格不菲,比赛和证书成为吸引家长的重要手段。
新西兰也有机构主办珠心算大赛,参与的孩子也多是亚裔。
然而,批评的声音同样强烈。
教育专家指出,珠心算主要提升的是基础算术能力,在计算器和科技普及的今天,实用价值有限。
过度的商业化让一些机构将其变成盈利工具,过度宣传效果,甚至让低龄儿童承受高强度的训练,造成心理压力和对数学的厌恶感。
心理学家提醒,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平衡发展,过于功利的培训可能适得其反。
越来越多的专家呼吁,将珠心算定位为一种辅助训练工具,用于兴趣培养和基础能力锻炼,而非作为应试和竞争的筹码。
大家怎么看?
来源:慧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