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短视频,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河南小男孩。在珠心算比赛上,他不仅快得像开挂一样,竟然还能直接当场纠正系统的错误。关键人家才10岁,当着一堆大人面,数字一串串往外蹦。小孩妈妈被记者追问“啥秘诀”,结果只轻描淡写地来一句:没操啥心。听得我一愣一愣的,真是别人家
最近刷短视频,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河南小男孩。在珠心算比赛上,他不仅快得像开挂一样,竟然还能直接当场纠正系统的错误。关键人家才10岁,当着一堆大人面,数字一串串往外蹦。小孩妈妈被记者追问“啥秘诀”,结果只轻描淡写地来一句:没操啥心。听得我一愣一愣的,真是别人家孩子系列。
这事儿本身挺炸裂,但仔细想想,不光是孩子聪明那么简单。珠心算这个圈子里,大家都知道,大脑顶叶是最主要的作战区。训练得久了,很多孩子记忆力、反应力都跟着飞起来。有数据说,长期练习珠心算的人,脑子的“高速缓存”扩展了不少,有的能比一般人强25%。这基本上就像咱们电脑加了内存,算题的时候刷刷流畅。
可这孩子最厉害的地方还不是算得快。他比赛的时候全程都没用纸,一双手在桌上拨来拨去,像把算盘都搬到脑子里了。这种靠手指建“心算盘”的方式,圈里叫“动态心像”。前阵子杭州那头还有个女孩,参加数学比赛,一边做题一边发现题都有问题。平时最爱鼓捣电路板,天生喜欢动手折腾。
这些故事背后,都不是孩子天生就比咱聪明多少,而是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挑战。说到底,像闯关游戏一样,有点难度但又不是特别难,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乐意钻进去琢磨。这个自驱力,才是最大秘密。谁要天天强逼着,别说孩子,大人都熬不住。
不过,也有机构看人家比赛火了,就想学点营销套路,啥“神童训练营”啊、“天才速成班”啊,全靠包装。可有专家提醒,单一脑区练习过头儿,反而可能有副作用。北京那边有医生跟踪调查过,说有极端情况,有的小朋友算数飞快,但生活中的常识一塌糊涂,衬衫和羽绒服也分不清几月份穿。咱不能只想搞一项技能就算大功告成,身体和心理都得一起发展,才稳当。
最近上海有个小学特别会玩,把数学题给搬到了“超市采购现场”。孩子们不是在卷子上写数字,而是模拟逛超市买东西,刷得可带劲了。考试时,大家做题都快很多,比平时起码提速了四成。这一套方法,孩子完全不是被赶着学,反正都觉得是在玩,没人觉得枯燥。
想让“别人家的小孩”变成自己家的,咱们最缺的不是天赋,而是能激发孩子主动去探索的环境。每个小孩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只要老师和家里懂得点燃好奇心,自然而然也能发光发热。别光看直播间里那些“报恩娃”、“牛娃”,其实把知识和生活紧紧连起来,哪个普通娃不能变成主角?
文章图片取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云朵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