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稻种子穿上“防护甲”,精量播种技术让农业更轻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0:15 2

摘要:一粒粒金黄色的水稻种子在离心机中高速翻滚,几分钟后,它们便穿上了一层光滑洁白的"防护衣",变得大小均匀、圆润饱满。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海南大学研发的"杂交水稻丸粒化精量播种技术"。

海南大学研发出杂交水稻丸粒化技术,使水稻用种量减少40%,产量提高10%。

一粒粒金黄色的水稻种子在离心机中高速翻滚,几分钟后,它们便穿上了一层光滑洁白的"防护衣",变得大小均匀、圆润饱满。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海南大学研发的"杂交水稻丸粒化精量播种技术"。

这项创新技术在海南三亚、东方等地开展过试验,有望改变传统水稻种植方式。经过处理的种子不仅抗病抗虫,还能精准播种,用种量减少近一半,产量却可提高5%至10%,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种子丸粒化是一项将种子加工成标准化球形颗粒的先进技术。据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副教授介绍:"水稻种子这层'白色外衣'主要由滑石粉、膨润土等天然矿物粉末构成,其中还融合了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植物激素等。"

这个过程是在特制的离心机中完成的:"水稻种子在高速翻滚中,它们被药剂和粉料层层包裹。不出几分钟,原本形状不一、表面粗糙的水稻种子,便穿上了一层'白色防护衣',变得圆润光滑、大小一致。"

刘副教授解释说,这层外衣"不仅在种子周围形成一道'保护屏障',有效防治病虫害、鼠害的同时还能在水稻生长初期持续供给营养,帮助幼苗在复杂的田间环境中更快扎根、稳健出苗。"

经过处理的种子"形态一致、表面光滑,与高精度的播种设备能实现更高程度的适配,精准落点、均匀分布,成为推进水稻精量播种的关键一环。"

"得益于该技术出苗均匀和成苗率高,每亩所需种子量可从5斤减少至3斤,用种量减少近一半,产量却可稳步提高5%至10%。"王副教授如是说。

这意味着农民可以用更少的种子获得更高的收成,既节省了种子成本,又增加了收入。对于大规模种植户来说,这种节约效应会更加明显。

目前该项技术已经从小规模试验走向较大面积的田间测试。"2024年,该项技术在东方市完成500亩试验,今年早季又在三亚开展了80亩播种试验。"

初步结果显示,"相比传统撒播方式,精量播种技术让水稻播种更精准,管理更轻松,收成更可期。"这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实践依据。

种子丸粒化技术的核心是通过科学配比的包衣材料,为种子创造一个理想的微环境。包衣中的天然矿物粉末(滑石粉、膨润土)提供了物理保护,而添加的各类药剂则提供了化学保护。

比如说植物激素的加入促进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使幼苗能够更快地建立强壮的根系,更好地抵抗外界环境压力。这种多层次的设计确保了种子从播种到出苗的全过程都能得到最佳保护。

这种精量播种技术减少了播种用工,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用种量的减少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产量的提高则增加了收入。特别是对小型农户,这种技术可以帮助他们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好的收成。

这种技术还可以为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也符合国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方向。

虽然种子丸粒化技术已经显示出明显优势,但从试验到大规模推广还需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设备成本、技术培训以及适应不同地区的定制化方案等。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本的降低,这项技术有望在全国更多水稻产区推广应用,并为其他作物的种植提供借鉴。

研究人员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包衣配方,开发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特制包衣材料。

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广阔的稻田,从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到农民的实际收益,种子丸粒化技术展示了科技创新如何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这项看似简单的"给种子穿衣服"的技术,背后体现的是科学精准农业的发展理念。

当我们期待更高产、更环保、更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时,这样的技术创新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与土地的关系。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披甲下田"的种子将成为农业生产的标配,为农民带来更多丰收。

来源:农民王大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