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米粉”到“车粉”的信任裂痕:小米跨界造车遭遇集体退车反噬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3 20:31 2

摘要:事件的导火索源于一则姗姗来迟的致歉声明。5月7日深夜,小米汽车官方微博突然发布致歉声明,承认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宣传不清晰”问题。原来很多车主花4.2万元选装的所谓“碳纤维前舱盖”实际上只有风道部分是碳纤维材质,主体结构依然是铝合金

2025年5月,小米汽车高端车型SU7 Ultra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问题陷入舆论漩涡,引发众多车主不满,进行无损退订维权。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一则姗姗来迟的致歉声明。5月7日深夜,小米汽车官方微博突然发布致歉声明,承认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宣传不清晰”问题。原来很多车主花4.2万元选装的所谓“碳纤维前舱盖”实际上只有风道部分是碳纤维材质,主体结构依然是铝合金。这波自导自演的“文字游戏”瞬间点燃了车主们的怒火,维权群里很快集结了超过300名准车主,纷纷表示要“无损退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8日晚,车主李先生开着刚买一个月的SU7倒车时,刹车突然失灵,车内连续弹出四条故障警告。万幸当时车速不快,但SOS紧急救援电话打了半小时都没人接,最后还是靠本地道路救援才脱险。小米公关总经理王某随后回应称是“软件误识别”,但车主提供的数据却显示刹车压力在关键时刻归零。更令人意外的是,送到交付中心检测后车辆突然“自愈”,售后则坚称刹车没失效。对此,网友纷纷调侃道:“小米汽车学会了薛定谔的刹车,不检测时没问题,一检测就出事。”

此外,4月30日,小米汽车还推送了1.7.0版本更新,在SU7 Ultra上加了个“排位模式圈速考核”的新功能。简单来说,车机系统更新后锁住半数马力,用户需“刷赛道成绩”才能解锁性能。1500匹的超强马力一直是小米SU7 Ultra的卖点之一,但如今需要“刷圈”才能实现的做法被车主视作侵犯了选择权,也削弱了产品价值。随后,小米汽车方面回应,收到大家的反馈后,已暂停了这次推送。已升级的少量用户,将会在下个版本更新中解决。小米汽车已开始推进新版本的开发和测试,预计用时4-8周,具体时间以小米官方通知为准。

面对一波波如潮水般汹涌的负面舆论,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个人微博发布动态称,“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这是自小米SU7事故后,雷军的首次公开表态,也折射出小米汽车当下所面临的严峻局面。

从舆论场来看,截至5月11日,小米车主退车事件相关信息为10.56万条。其中,公众号平台传播数量最多,共3.6万余条,占比为34.06%;其次是微博平台,占比为31.84%;第三是视频平台,占比为30.24%。舆论关注的焦点包括“跨界造车的信任危机” “智能汽车宣传边界” “碳纤维工艺可行性” “虚假宣传认定标准”等”,并对雷军造车的初心提出批评和质疑。

从“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到“年轻人的第一次维权”,雷军和小米是如何走进舆论漩涡的?

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各种话题的狂轰滥炸和不断升级的舆情讨论下,网友对于小米的负面印象被一次次强化,舆论场更是充斥着气愤、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一局面的出现,无论是小米还是雷军,都应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

首先,公关反应虽快却无诚意,用户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小米选择在5月7日深夜(舆情发酵后48小时内)发布致歉声明,响应可以说足够迅速,但在声明中,将问题简单归咎于“信息表达不清晰”,存在规避“法律风险”的侥幸心理,进而招致用户反感,被认为“敷衍”“无诚意”。这一声明,不仅未能平息用户怒火,反而提升了负面舆论的传播能级。

其次,营销话术与实际体验存在较大落差,用户拒绝为情怀买单。用户之所以如此愤怒,在于前期宣传与到手实物的强烈反差。当价格4.2万元的碳纤维挖孔机盖无法吹起纸巾,1548匹最大马力被强行限制到900匹,还需要达成特定赛道成绩才能解锁时,用户自然会产生一种遭到背叛的愤怒感和无力感,这种情绪最终转化为对小米和雷军个人信誉的声讨。面对切身利益,无论是粉丝还是路人,都无法保持冷静,也无法与雷总“人生最后一次创业”的情怀产生共鸣。

再者,雷军透支个人信誉为小米强行“挽尊”,绝非企业发展的长远之计。在小米品牌遭遇信任危机的艰难时刻,作为创始人的雷军在个人账号打出“感情牌”,暗示因情绪低落暂停社交媒体互动。这种做法虽能博得粉丝和部分路人的理解和同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米集团的舆论压力,但此种不谈问题、只聊感情的做法终归是治标不治本,更易引发“卖惨博同情”的舆论反噬。

在笔者看来,小米当下的舆论困境绝非个例,折射出的是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这些曾在网上呼风唤雨的“大咖”,如何维护好“流量狂欢”与“工业敬畏”间的平衡,将成为未来破局的关键。

互联网思维与工业制造相融合,不应由“流量”占主导。互联网企业涉足汽车制造领域,往往自带巨大流量。这种流量一方面可以转化为可观的销量,但也暗藏着巨大的危机。以小米为例,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一以贯之的营销打法就是将企业品牌与雷军个人IP强行绑定,这种做法虽然可以通过网红企业家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以庞大的粉丝基数为小米SU7 Ultra快速打开市场,但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论是小米和雷军,都会在一瞬间被这股庞大的流量“反噬”。当然,互联网思维的介入,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小米汽车致歉信的评论区,一条高赞留言令人深思:“至少他们敢暂停推送、接受改配,这在传统车企时代难以想象。”确实,互联网企业的进场,带来的是与用户沟通交流的全新思维,这些新变化在悄然间改写着行业规则,不应因几次问题对这些科技企业全盘否定。

互联网企业跨界,请放下“科技颠覆者”的架子。小米汽车产品上市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50%,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构筑起技术壁垒,蔚小理等新势力已完成用户心智占位。雷军本人也将这次跨界称为“人生最后一次创业”,携300亿元高调入场,将曾经在智能手机上屡试不爽的拼性能、拼性价比的办法用在造车上,无论是速度还是外形,都与世界顶级跑车比肩,各种眼花缭乱的数字更是让“米粉”心潮澎湃,一次测试、一次更新都能霸占各大社交软件的热搜。

但雷军和小米忽视了汽车制造是一个高度精细的系统化工程,任何一次细微的改动或升级都需要经过反复的理论验证和安全测试,盲目的更新只会带来更多的风险。再者,互联网企业应放下“行业颠覆者”“科技创新者”的架子,将主要精力放在改善用户体验、保障驾驶安全上来。毕竟,再多科技的加持、数字的堆叠,都无法达到生命的高度,安全才是汽车最大的“性价比”。

作为一家以科技创新著称的互联网企业,小米不应唯“流量论”、唯“技术论”,而应脚踏实地、虚心耐心,守护好用户信任与技术敬畏,才能从“现象级爆款”蜕变为“可持续巨头”,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走得更远。

来源:日常小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