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穉登《行草书游虎丘诗卷》高清欣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0:25 1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的王穉登《行草书游虎丘诗卷》,以29.1×333.5cm的纸本长卷,将明代文人游虎丘的闲情与笔墨的灵动缠在了一起。这卷行草书不似他藏于故宫的《知希斋诗轴》那般沉敛,倒像把虎丘的泉声、石影都揉进了笔锋里,读来满是吴地文人特有的疏朗气。

上海博物馆藏的王穉登《行草书游虎丘诗卷》,以29.1×333.5cm的纸本长卷,将明代文人游虎丘的闲情与笔墨的灵动缠在了一起。这卷行草书不似他藏于故宫的《知希斋诗轴》那般沉敛,倒像把虎丘的泉声、石影都揉进了笔锋里,读来满是吴地文人特有的疏朗气。

王穉登是明中后期吴门书坛的"后劲",虽不及文徵明、祝允明名声显赫,却最得吴地山水的"闲骨"。这卷诗卷写的是游虎丘的即兴之作,诗里没什么激昂辞藻,多是"石径穿云细,松涛入寺凉"这类浅白的景致描摹,连记饮酒的"杯行随落景,巾倒任斜光"都带着几分不管不顾的自在。想来他写这卷字时,许是刚从虎丘山下来,衣上还沾着剑池的潮气,提笔便把山上游赏的松弛劲儿全泼在了纸上。

看笔墨更有意思。他的行草不追狂放,却胜在"活"。起笔时"游虎丘"三字还带点楷书的端稳,像刚踏上山径时的缓步;写到"泉分千涧落",笔锋忽然松了,连笔如流泉绕石,"落"字末笔轻挑,竟真有水滴坠崖的轻俏;中途记与友人谈诗,"笑指苔痕字"几个字挤挤挨挨,墨色也浓淡不一,倒像说话时眉飞色舞的模样,哪还有半分作书的刻意?

最妙是墨色的变。长卷一路写来,浓墨处如虎丘古柏的深影,淡墨处似山巅的薄雾,偶有飞白,竟像石阶上被游人磨亮的青苔。明代行草多讲"态",有人求险,有人求劲,王穉登偏不,他就顺着诗里的山水走——诗写"塔影摇空碧",他的笔就跟着"摇",横画带点斜势,真如塔影映在波里;诗到"归鞍带晚香",笔锋忽然缓了,墨也沉了,像暮色里慢慢下山的脚步,连收尾的"穉登"二字,都写得轻悄悄,怕惊了山间的晚意。

卷尾虽无明确纪年,却能看出是他中年手笔——少了早年的拘谨,还没染上晚年的沉滞,正是笔随心走的好时候。那时他在吴门文坛已有些名气,却总爱往山水间钻,这卷诗卷哪里是在写字?分明是把虎丘的一日游踪、几分闲情,都腌进了墨里。后世看这卷字,不只能见笔墨功夫,更能瞅见明代吴地文人的日子:不必追名逐利,寻一座山,会几个友,写几句诗,再用笔墨把山水意留住,就够了。

如今再展这长卷,仿佛还能看见四百年前的虎丘山:石径上有个摇着扇子的文人慢慢走,他刚吟完一句诗,转头就把那山风、泉声,全写进了纸上。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