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季刚学问极大,脾气也极大。他宣称天下学问尽在八部古书之中(其师章太炎所定),除此以外皆是狗屁。某日,一友人携新出版的社会学译著来访,兴致勃勃地介绍。黄侃接过书,翻了两页,便将其掷于地上,曰:“此等皆野狐禅,浪费笔墨,污人眼目!”
1. 黄侃的“八部书外皆狗屁”
出处:刘赜《师门忆语》
黄季刚学问极大,脾气也极大。他宣称天下学问尽在八部古书之中(其师章太炎所定),除此以外皆是狗屁。某日,一友人携新出版的社会学译著来访,兴致勃勃地介绍。黄侃接过书,翻了两页,便将其掷于地上,曰:“此等皆野狐禅,浪费笔墨,污人眼目!”
2. 吴宓的经济学
出处:《吴宓日记》
吴宓教授在西南联大时经济拮据,却极爱请学生下馆子。每次结账时,他都 meticulously(一丝不苟地) 计算每人应摊数额,精确到分文,但最后总是自己掏出大部分。学生不忍,欲多出,他必正色道:“此非情谊问题,乃算术问题,不可混淆。”
3. 熊十力的“起死回生的一骂”
出处:徐复观《我的读书生活》
徐复观初谒熊十力,请教读何书。熊命其读王船山《读通鉴论》。徐再谒,言书中多处之失。熊十力勃然大怒,斥曰:“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徐复观后称此骂为其“起死回生的一骂”。
4. 吴宓的“红楼梦”悲剧
出处:《吴宓日记》
吴雨僧挚爱《红楼梦》,且以紫鹃自况。他对毛彦文女士的苦恋,世人皆知。某日,他得知毛女士与他人订婚,悲痛欲绝,竟在报纸上发表情诗数首,哀婉缠绵,引得全校师生争相传阅,成为一时笑谈。
5. 朱自清的“背影”后遗症
出处:朱自清散文集相关评论
朱自清先生以《背影》一文感动无数读者。然而,此文成名后,许多文学青年竞相模仿,写出大量关于“父亲背影”、“母亲背影”乃至“祖父背影”的习作寄给他,求其点评。朱先生对此类千篇一律的 sentimental(感伤) 文章,私下表示甚为苦恼。
6. 钱玄同的“偏激”与“食言”
出处:黎锦熙《钱玄同先生传》
钱玄同年轻时曾放言:“人过四十皆该死。”及至其四十寿辰,友人胡适等戏作挽联、悼词以贺。钱玄同哭笑不得,此后言论渐趋平和。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7. 金岳霖的“逻辑”生活
出处: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先生养一大斗鸡,常与之同桌进食。鸡伸长脖子啄食桌上饭菜,金先生竟与之逻辑论证:“你吃我的饭,是因为我允许你吃,并非你有权利吃。这个因果关系要清楚。”鸡自然不理,照吃不误。金先生亦无奈,只好与鸡共享餐食。
8. 汤用彤的“沉默是金”
出处:汤一介(其子)《我们三代人》
哲学史家汤用彤先生平日沉默寡言,在家亦如此。家庭聚会时,常一人静坐角落,陷入沉思。家人早已习惯。某次,一晚辈好奇问:“您平时都在想什么?”汤先生缓缓答:“在想那些想不明白的事。” 其回答本身,就如同一句禅语。
9. 金岳霖的“忘鸡”
出处: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先生某日伏案疾书,忽闻厨房惊叫。奔视之,见锅冒黑烟。原来先生思虑哲学问题,忘其正在炖鸡,且屡次掀盖视之,终至焦糊。先生挠头曰:“吾正思‘现象’与‘实在’之关系,鸡之‘现象’已变,其‘实在’已不可食矣。”
10. 沈尹默的“字债”
出处:当时艺术界轶闻
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为人谦和,有求字者,几乎有求必应。结果欠下大量“字债”,书案上求字的宣纸堆积如山。他不得不时常“躲债”,闭门谢客,专心写字还债。友人笑他:“先生之字,洛阳纸贵;先生之人,债台高筑。”
11. 陈寅恪的“无学位之大师”
出处:俞大维《怀念陈寅恪先生》
陈寅恪先生游学欧美十数载,遍访名师,却未取任何学位。校长曹云祥欲聘其至清华,询资历。梁启超怒曰:“吾辈著作等身,不如陈先生一纸荐书乎?其人之学,在我之上!”曹遂聘之。先生后曰:“考取学位,乃为他人而学。吾为己而学,要文凭何用?”
12. 马一浮的“闭门羹”
出处:马镜泉《马一浮传略》
马一浮先生学养深湛,然性情孤高。蔡元培邀其赴北大任教,先生谢绝曰:“古闻来学,未闻往教。”后蒋介石欲见,亦遭拒。侍从催促,先生曰:“彼若真有事请教,可知‘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之义?” 蒋终未得见。
13. 董作宾的“甲骨文”餐桌
出处:石璋如《考古生涯》
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痴迷研究,常于饭桌上以筷箸蘸汤,画出甲骨文字形,向家人讲解其由来。家人对其“下饭菜”无可奈何,只得配合。其子女后来坦言,认识的第一批复杂汉字,便是餐桌上的甲骨文。
14. 林语堂的“幽默推销”
出处:林太乙《林语堂传》
林语堂先生发明中文打字机,耗尽家财。为推销,他常亲自演示,谓其“无需训练,人人可速成”。某记者试之,良久打出一字,问:“林先生,此机果然易学,然速度似不及手写?”先生答:“此乃文化之代价,欲享其便,需略付耐心。”
15. 章太炎的“考据癖”
出处: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章太炎先生被囚于北京龙泉寺时,侍者送饭,置一尾鱼于案。先生不食,端详良久,提笔笺注此鱼之种类、产地、古文称谓,并考据其名见于《尔雅》《说文》某卷某页。考证完毕,鱼已腥冷,遂弃之。
16. 王国维的“境界”与“薪水”
出处:吴宓《雨僧日记》
王静安先生于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月薪四百银元。某日与同事闲谈,言及“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忽话锋一转,蹙眉问:“闻北大教授薪水竟有五百元者,不知然否?”盖先生于学术境界超然,于银钱境界亦未能免俗。
17. 梁启超的“善变”
出处: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自评
梁任公以“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昨日之我”闻名。某次演讲,有学生问其政见何以前后迥异。先生答:“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昨日见浅,今日见深,自当不同。若固守旧说,岂非尸位素餐?”学生叹服,然私下仍戏称其为“梁任公善变记”。
18. 胡适的“怕太太协会”
出处:胡适友人回忆及胡适自嘲
胡适时任北大校长,曾收集各国“怕太太”故事,倡言:“一个国家,怕太太的故事多,则容易民主。”并自认“PTT(怕太太)协会”会员。记者问其依据,答曰:“吾国怕太太之典故,远多于反抗专制之故事,此非民主之土壤乎?”闻者皆笑。
19. 刘半农的“采访”
出处:刘半农《赛金花本事》及相关评论
语言学家刘半农为给赛金花写传,多次采访这位昔日名妓,引起一些卫道士不满。有人批评他不务正业。刘半农答:“研究活的语言,赛金花是一本丰富的词典,其价值岂是枯坐书斋者可解?”然其死后,鲁迅曾微讽其“将‘活词典’的价值看得过高了些”。
20. 南怀瑾的“神通”
出处:刘雨虹《禅门内外》
南怀瑾先生早年于四川闭关,友人访之,见其室无灯烛,然先生能于黑暗中读写自如。友惊为神通。先生笑曰:“此非神通,乃习惯耳。久处暗室,目自然能视。若谓神通,则人人皆有,唯不自知。”
来源:梦虎说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