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hil S. Baran教授是当今有机合成化学领域最耀眼的天才之一。作为合成泰斗K.C. Nicolaou的得意门生,他28岁即获得终身教授职称,38岁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40岁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的科研生涯堪称传奇:博士期间五年发表34篇论文,
Phil S. Baran教授是当今有机合成化学领域最耀眼的天才之一。作为合成泰斗K.C. Nicolaou的得意门生,他28岁即获得终身教授职称,38岁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40岁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的科研生涯堪称传奇:博士期间五年发表34篇论文,带领团队攻克了Palau'amine等里程碑式的天然产物全合成,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和Mukaiyama奖。学界甚至有人发出"以全人类的名义,请你慢一点…我们凡人跟不上你的脚步。这已经不好玩了,我们需要休息!"。
但这位高产科学家却认为:"文章本身并不让我兴奋,追求真理才是目的"。他保持着每天清晨六点工作的习惯,被学生称为"健身狂人"和"可依靠的肩膀"。从实验室到健身房,他用激情与毅力重新定义着合成化学的边界。
图片来自Baran Lab Blog
今天,Phil S. Baran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上,下面,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拜读一下大佬的最新研究成果。
最新《Nature》:突破合成瓶颈!实现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规模化合成
1957年,科学家首次从阿拉斯加黄油蛤中分离出一种强效神经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Saxitoxin, STX)。这种分子能够精准阻断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使神经信号无法传递,因此被视为研究神经电生理的重要工具,也蕴藏着开发长效麻醉剂和治疗神经疾病的巨大潜力。然而,STX 结构复杂、极易溶于水,长期以来让化学家们在全合成上屡屡受阻。过去几十年虽然有不少巧妙的合成路线,但往往步骤繁琐、效率低下,产率仅在0.01%到4%之间,更缺乏模块化和可扩展性。如何以一种简洁、高效、可规模化的方式合成 STX 及其家族分子,一直是化学合成领域的“圣杯”问题。
今日, Phil S. Baran教授联合Marisa Roberto教授报道了一条全新的 STX 合成策略:通过将自由基逆合成、C–H键官能化以及生物催化相结合,他们首次实现了不到10步即可完成的模块化、规模化合成路线。不仅成功合成了 STX 本体,还实现了首个新生物碱 neoSTX 的全合成——这一分子此前只能依赖天然提取。团队进一步利用该路线合成了一系列天然及非天然类似物,并在电生理实验中验证了其对钠离子通道的抑制活性。这一突破为药物开发和神经科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相关成果以“Scalable total synthesis of saxitoxin and related natural products”为题发表在《Nature》上,第一作者为中国学者Yinliang Guo,Yiheng Li为共同一作。
从逆合成思路出发:战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在正式进入合成前,研究团队对 STX 的结构进行了“逆推”(图1b)。他们提出了四个核心挑战:如何完成关键的C–H胺化反应(图1c);如何精确安装多个胍基单元;如何高效拼接吡咯烷和二胺片段;以及如何获得价昂的手性中间体——反式-3-羟脯氨酸。传统路线往往卡在这些步骤上,效率极低。作者则巧妙地利用真菌来源的氧化酶(FrbA)进行定点C–H羟化,成功在大规模条件下直接把脯氨酸转化为所需的关键片段(图1a)。同时,他们设计了一条自由基偶联策略,温和而高效地把两个复杂片段拼接在一起,大大提升了合成的收敛性。经过反复摸索和条件优化,团队逐一攻克了这些难题,奠定了规模化合成的可能性。
图1:STX 及其家族分子的结构、逆合成策略与关键挑战示意。
短而精的合成路线:几天即可拿到克级产物
在路线确立后,团队从脯氨酸和丝氨酸出发,仅通过数步即可拼装出 STX 的核心骨架(图2)。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自由基交叉偶联反应(图2a),这一步骤在10克级规模上仍能顺利进行,产率高达80%。随后,他们在“一锅法”中完成了去保护、引入胍基以及分子环化的复杂操作,几乎把所有关键的碳氮骨架键一次性装入。接下来,通过温和的 TEMPO/NaOCl 氧化与 PIFA 氧化,顺利形成 STX 的核心结构(图2b)。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报告他们在三天内即可合成超过9克的关键中间体(图2c),而此前几十年的工作往往只能停留在毫克级别。最终,通过去保护和简单修饰,他们在不到10步的路线中完成了 STX 的全合成。
图2:短步骤、规模化的STX合成路线,包括自由基偶联、胍基引入和关键环化。
一鱼多吃:从一个中间体分化出多个天然产物
更令人兴奋的是,这条新路线并不局限于 STX 本身。研究团队展示了如何从共同中间体(图3a)出发,通过少量改造即可获得多个天然家族成员。例如,通过 Rubottom 氧化和后续的碳酸化修饰,成功合成了 M2(图3a) 与 GTX2/3(图3a);通过进一步氧化,可得到 M4(图3a)。甚至,他们还利用这一策略完成了 11-SEA(图3a) 的合成。最具突破意义的,是团队首次完成了 neoSTX(图3b) 的全合成——这一分子曾经进入临床试验,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局部麻醉剂。此前它只能依靠自然来源提取,极大限制了研究和应用,如今终于可以通过人工合成批量获得。
图3:从共同中间体出发的分化策略,展示了多个天然产物(M2、GTX2/3、M4、11-SEA)以及 neoSTX 的首个全合成。
创造新分子:合成类天然物并验证活性
除了复制自然界的“配方”,作者还利用这一路线探索了人工设计的新分子(图4a)。他们通过改变起始氨基酸片段,合成了 6-epi-STX、6-epi-dcSTX、以及其他新型衍生物。接着,研究人员把这些分子送上电生理舞台,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它们对人类钠离子通道(hNav1.4与hNav1.7)的抑制作用,并在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和前额叶皮层切片中进一步验证(图4b)。结果显示,其中部分类天然物能有效降低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表现出和天然 STX 类似的活性。虽然部分衍生物抑制作用较弱,但它们展示了模块化合成在药物分子优化上的巨大潜力。
图4:STX 类似物的设计与生物学评价结果,包括新分子的膜片钳数据和神经元实验。
总结与展望
这项研究代表了 STX 全合成领域的里程碑。作者不仅用极简的路线解决了长期困扰化学家的难题,更首次实现了 neoSTX 的人工合成,拓展了研究和药物开发的可能性。通过自由基逆合成、C–H 官能化与生物催化的“组合拳”,研究人员展示了化学合成在进入“规模化、模块化、功能化”时代的潜力。未来,这一蓝图有望被应用到更多复杂的天然产物上,不仅能推动新型麻醉剂和神经调控药物的开发,也将为理解生命过程中的离子通道功能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