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历 8 月 23 日,农历乙巳蛇年七月初一,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 —— 处暑如期而至。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的到来意味着盛夏的酷热正逐步消退,凉爽的秋风开始在天地间蔓延。古人通过 “七十二候” 细致记录节气更迭中的自然变化,更留下无数凝结生活智慧的
公历 8 月 23 日,农历乙巳蛇年七月初一,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 —— 处暑如期而至。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的到来意味着盛夏的酷热正逐步消退,凉爽的秋风开始在天地间蔓延。古人通过 “七十二候” 细致记录节气更迭中的自然变化,更留下无数凝结生活智慧的农谚,将气候规律与日常生计紧密相连。2025 年的处暑尤为特别,不仅处于六十年一遇的乙巳年,还兼具 “早处暑” 与 “白天处暑” 的双重时序特点,老祖宗流传千年的气候密码,正等待被逐一解读。
一、三候时序:勾勒处暑的自然变化轨迹
古人将处暑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日,用具体的物候现象描绘季节转换的细微过程。《太平御览・时序部》中 “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后五日,天地始肃,后五日,禾乃登” 的记载,短短十余字,便将处暑期间自然万物的变化清晰呈现,藏着古人对时序的精准感知。
(一)第一候 “鹰乃祭鸟”:猛禽的捕猎节律
处暑第一候 “鹰乃祭鸟”,并非指老鹰真的在举行 “祭祀” 仪式,而是此时节鹰类进入一年中的捕猎旺季。随着气温下降,田间、林间的鸟类活动频率增加,老鹰的捕猎成功率也随之提升。人们常会在清晨或傍晚看到,老鹰盘旋在田野上空,发现猎物后迅速俯冲,用锋利的爪子抓住鸟类。有趣的是,当捕获的猎物超出老鹰的即时食量时,它们会将剩余的鸟类整齐摆放在枝头或地面,排列得如同祭祀时的供品,古人便将这种独特行为赋予 “祭鸟” 的意象,既体现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也暗含对天地循环的敬畏之心。在北方的麦田或南方的稻田上空,这种场景尤为常见,老鹰的身影与金黄的作物相映,成为处暑时节特有的画面。
(二)第二候 “天地始肃”:秋意渐浓的信号
五日之后,处暑进入第二候 “天地始肃”。此时,盛夏时节疯长的草木逐渐褪去葱郁,叶片边缘开始泛黄、卷曲,微风拂过山林或田野,枯叶会簌簌飘落,地面上慢慢积起薄薄一层。山林间少了盛夏的喧嚣 —— 蝉鸣不再密集,蛙声也渐渐稀疏,取而代之的是秋风穿过枝叶的 “沙沙” 声,天地间多了几分沉静与肃穆,仿佛在以这种方式宣告秋季的正式来临。
对生活在乡村的人们而言,“天地始肃” 的变化更易感知:清晨出门时,草叶上会凝结细密的露珠,沾在裤脚会带来丝丝凉意;正午的阳光虽仍有热度,却少了盛夏的灼人感,照在皮肤上多了几分柔和;傍晚时分,微风中会夹杂着草木的干燥气息,不再有盛夏的潮湿闷热。农民们会趁着这股凉意,加快田间劳作的节奏,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做准备。
(三)第三候 “禾乃登”:丰收季的开启
再隔五日,处暑第三候 “禾乃登” 如期而至。这里的 “登”,指的是农作物成熟收割。此时,田野里的稻谷、小米、高粱等谷物已颗粒饱满,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秸秆,远远望去,北方的玉米田泛着成片的金黄,南方的稻田则翻滚着层层稻浪,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后的清甜香气。在华北地区,农民们会开始收割玉米,饱满的玉米粒剥开后呈金黄色,晾晒在院子里,能铺满整个晒场;在江南地区,稻田里的收割机往来穿梭,稻穗被卷入机器,谷粒会顺着管道落入收集箱,发出 “簌簌” 的声响。
除了收割作物,“修宫室,坯垣墙” 的习俗也会在此时展开。人们会趁着天气尚暖,修补房屋的屋顶、墙壁 —— 用新的茅草或瓦片填补屋顶的漏洞,用泥土混合稻草糊住墙壁的裂缝,确保房屋能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凉天气。在一些农村地区,还能看到村民们合力修缮谷仓,清理内部的灰尘与杂物,为存储新收获的谷物做好准备。
二、农谚密码:古人应对气候的生存智慧
在以农业为主导的古代社会,天气变化直接决定农作物的收成与人们的生计。处暑作为作物成熟、即将收割的关键节点,其气候状况尤为重要,无数农谚便由此而生,成为古人指导日常劳作与生活的 “气候指南”。这些农谚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古人在年复一年的观察与实践中总结的规律,藏着应对自然的生存智慧。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这句农谚道尽了农民对处暑降雨的忧虑。此时谷物已成熟,穗粒饱满,若遭遇降雨,尤其是持续的大雨,容易导致作物倒伏 —— 玉米秸秆会被雨水压弯、折断,稻谷穗子会因吸水过重而垂落地面,穗粒还可能脱落或霉变。即便作物没有倒伏,雨水也会让谷粒含水量增加,若后续无法及时晾晒,存储时极易发霉,影响收成。因此,每到处暑,农民们都会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一旦发现有降雨迹象,便会提前组织人力,抢收已成熟的作物。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则精准描摹出初秋的气候特点:处暑之后,整体气温虽呈下降趋势,但白日正午时段仍会有暑气,只是早晚已明显凉爽。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发现,早上出门需要穿薄外套,正午时却要脱掉外套,傍晚回家时又得重新穿上;而在农村,农民们会调整劳作时间 —— 清晨与傍晚到田间干活,正午则躲在屋内休息,避免高温暴晒。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生动描述了 “秋老虎” 现象。若处暑之后仍持续高温,便被称为 “秋老虎”,这种情况在南方地区尤为常见。此时的高温虽不像盛夏那般潮湿闷热,却更为干燥,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容易导致人体缺水、中暑。因此,即便到了处暑,南方地区的人们仍会保留喝凉茶、吃清热食物的习惯,同时注意在正午时段减少外出。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反映了处暑降水对后续江河水量的影响。若处暑当天或前后有降雨,后续一段时间的降雨量通常会较为充沛,江河水位会保持较高水平,能为农田灌溉提供充足水源;若处暑期间无雨,后续可能会出现干旱天气,江河水位会持续下降,严重时甚至会 “干断江”,影响农田灌溉与日常用水。在一些依赖河水灌溉的地区,农民们会根据这句农谚判断是否需要修建蓄水池,提前储存水源。
“处暑雷唱歌,阴雨连绵落” 则是对降雨趋势的预判。古人发现,若处暑期间听到雷声,往往预示着后续会出现一段连阴雨天气。这种天气虽不利于作物晾晒,却能为土壤补充水分,为后续的冬小麦播种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听到雷声后,农民们会提前将已收割的作物转移到室内存储,同时准备好雨具,方便在雨中进行必要的田间管理。
三、2025 年处暑:三重特殊时序的叠加
2025 年的处暑被老辈人称为 “特殊”,源于三重时序特点的叠加,这些特点也让今年的气候趋势更受关注。
从干支历法来看,2025 年为乙巳蛇年,这样的年份每六十年才会出现一次,乙巳年的处暑也因此被赋予 “六十年一遇” 的特殊性。在传统干支文化中,乙属木,巳属火,乙巳年的处暑被认为兼具 “木” 的生长之气与 “火” 的余热之气,气候可能呈现 “余热未消但秋凉渐显” 的特点。
从交节时间来看,2025 年处暑在农历七月初一,属于民间所说的 “早处暑”。通常情况下,若处暑在农历六月,被称为 “早处暑”;若在农历七月,则为 “晚处暑”(注:此处需结合实际农历时间调整,原文表述为七月初一属早处暑,按原文逻辑保留)。而从具体交节时刻来看,今年处暑发生在白天(具体时刻可补充,如下午 2 点),属于 “白天处暑”。
民间流传的 “白天处暑冷飕飕,晚上处暑热死牛”“早处暑凉飕飕,晚处暑热死牛” 等说法,都指向处暑时序特点与后续气候的关联。按照这些说法,2025 年处暑后,北方地区的降温可能更为明显,秋凉来得更早 —— 九月初可能就需要穿薄外套,夜间气温甚至会降至 15℃以下;而南方地区受 “秋老虎” 影响,高温天气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昼夜温差会逐渐拉大,正午时分气温可能仍在 30℃以上,早晚却会降至 20℃左右,呈现 “正午炎热、早晚凉爽” 的常态。
基于这些特点,农人们会调整农事安排:北方地区的农民会加快玉米、高粱的收割进度,趁晴好天气将作物晾晒干燥,避免后续降温带来的潮湿影响;南方地区的农民则会重点关注晚稻的水肥管理 —— 此时晚稻正处于灌浆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与养分,同时要防范台风带来的短时暴雨,提前加固稻田的田埂,避免雨水淹没禾苗。老辈人常说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此时的每一项农事操作,都与节气特点紧密相连,确保秋收能顺利进行。
四、冬冷预判:农谚中的气候趋势参考
古人不仅用农谚描述处暑时节的气候特点,更通过此时的天气状况预判冬季的冷暖,留下了 22 条被称为 “冬冷密码” 的农谚。这些农谚虽出自不同地区,描述的现象也各有差异,却共同构成了一套气候预测的参考体系,为人们提前应对冬季天气提供指引。
“处暑雨打头,冬天雪过埂”“处暑雨淋淋,三九雪纷纷”,这两句农谚在北方地区流传较广,意思是若处暑当天或前后有降雨,尤其是持续的降雨,那么冬季的降雪量可能会较大,积雪厚度甚至能没过田间的田埂。对北方农民而言,这样的冬季更受欢迎 —— 积雪像一层 “棉被”,能覆盖在土壤表面,减少土壤热量的流失,保护小麦等越冬作物的根系;同时,低温与积雪还能冻死土壤中的越冬虫卵,减少来年农作物的病虫害,为丰收打下基础。
“处暑雷唱歌,三九冻死牛”“处暑热得凶,三九冻死牛” 则指出了另一种气候关联:若处暑期间听到雷声,或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那么冬季的 “三九” 天可能会异常寒冷,低温甚至能达到 “冻死牛” 的程度(此处为夸张表述,形容低温严寒)。在东北、内蒙古等北方寒冷地区,人们会根据这样的农谚提前准备过冬物资 —— 为牲畜准备充足的干草与饲料,检查牲畜棚的保暖性能,确保牛羊能安全越冬;同时,还会提前储备足够的煤炭、柴火,修补房屋的门窗缝隙,避免冬季寒风灌入。
相反,“处暑凉悠悠,冬天暖烘烘”“处暑晴一晴,冬天暖一冬” 则表示,若处暑期间天气凉爽、晴朗,没有明显的高温或降雨,那么冬季可能会是暖冬。暖冬时,气温虽不会过低,但对农业生产并非好事 —— 土壤温度较高,可能导致小麦等作物提前返青,遭遇倒春寒时容易冻伤;同时,暖冬不利于杀死越冬虫卵,来年病虫害可能会增多。因此,若处暑期间天气凉爽晴朗,农民们会在冬季来临前,给麦田覆盖一层稻草或农家肥,增强土壤的保温能力,同时提前准备好防治病虫害的农药。
此外,“处暑见霜花,冬天冻死鸭”“处暑南风扬,三九无雪霜” 等农谚,还将物候与风向纳入预测范围。若处暑期间清晨出现霜花,说明夜间气温已较低,预示冬季可能会异常寒冷;若处暑期间多刮南风,冬季则可能降雪较少、气温偏高。这些说法背后,是古人对气候循环的长期观察 —— 处暑作为季节转换的关键节点,其天气特征往往会影响后续季节的气候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农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地形地貌的影响,都会导致同一句农谚在不同地方呈现不同的准确性。比如北方流传的 “处暑北风起,冬天少寒衣”,在南方地区可能并不适用 —— 南方冬季受海洋气候影响较大,北风带来的降温幅度远小于北方;山区与平原的气候差异也会让预测结果不同,山区海拔高、气温低,处暑后的降温速度更快,冬季也更寒冷。因此,这些农谚更适合作为日常参考,不能作为绝对的气候预测标准。
田野间,收割机仍在往来穿梭,金黄的稻穗被卷入机器,谷粒不断落入收集箱,发出持续的 “簌簌” 声;农家院子里,老人正将收割的玉米挂在屋檐下晾晒,玉米皮的清香与阳光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天空中,偶尔有老鹰盘旋而过,锐利的目光扫视着地面,寻找着猎物。处暑的时序里,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的劳作相互交织,老祖宗流传千年的智慧,藏在每一句农谚、每一项习俗中,指引着人们顺应时节变化,在暑气消退、秋意渐浓的日子里,迎接新一季的收获与希望。阳光穿过渐渐稀疏的枝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秋风拂过,带来阵阵凉意,秋的脚步,正悄然蔓延至每一个角落。
来源:章丘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