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古琴艺术文化是中国礼乐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文人志士以琴寄情、以琴言志,以琴养心,留下了很多经典逸事。古琴在当代中国文化事业发展中,魅力不减,生机盎然。明末清初,以古琴为主的传统音乐文化被传入欧洲,逐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古琴艺术文化是中国礼乐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文人志士以琴寄情、以琴言志,以琴养心,留下了很多经典逸事。古琴在当代中国文化事业发展中,魅力不减,生机盎然。明末清初,以古琴为主的传统音乐文化被传入欧洲,逐渐引起西方人对古琴文化的喜爱和研究。近现代更有汉学家痴迷古琴并大力推广古琴文化,足见中华礼乐文明的魅力。
1
西方社会初识中国古琴文化
古琴对外传播一直彰显着华夏礼乐文明的魅力。7世纪左右,古琴音乐就已传入朝鲜半岛上层社会。盛唐时期,古琴及琴谱等开始传入日本。明末禅僧东皋心越东渡日本传法以后,古琴文化在东瀛得以广泛流传。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碰撞与交流。万历年间,利玛窦在书信中提及古琴,此后还观赏过由古琴等乐器合奏的雅集。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纂成《古乐经传》手稿,后由其孙李清植整理刊刻。该书解诂《古乐经》,并取《大司乐》以下二十官为经,以《乐记》为之记,并附录《乐经》《乐记》。乾隆年间修订的《四库全书》,全文收录了《古乐经传》一书。可见,《古乐经传》的编撰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法国人钱德明在华居留43年之久,在乾隆宫廷教授西乐,仰慕并研习华夏文化,成为著名汉学家,著述《孔子传》《历代名贤传》等。在与儒家知识分子交流的过程中,他深入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因其具有音乐天赋并擅长管弦乐器演奏,萌发研究中国音乐的想法,最终在中国文人支持下选定《古乐经传》,并翻译成法文,向欧洲介绍中国音乐知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编撰《音乐词典》时引用此稿并收录中国乐曲《柳叶金》。《古乐经传》一书中虽未专门介绍古琴等乐器,但“琴瑟”等词语却频繁出现。最为重要的是,以琴为主的乐器所构建的音律和音乐美学被介绍到西方。
后来钱德明撰成《中国古今音乐篇》,系统阐述中国音乐体系,琴瑟等乐器逐渐系统进入西方人音乐欣赏的视野。其内容涉及古琴起源与形制演变,古琴相关的历史、哲学、政治、伦理、人文等以及斫琴之法、古琴图样,与琴律相关的音乐专业知识理论等。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古琴所蕴含“上为天,下为地”的哲学理念进行了阐释。钱德明目睹了士人弹奏古琴时常会使得听者对琴及音肃然起敬。他深刻体会到琴不单单是乐器,更是中国士族的文化标配。琴音能够稳定人心,调适感情,然后教化百姓,使其遵纪守法,崇尚礼制,提倡仁义道德,在此基础上又使艺术得以繁荣昌盛。钱德明体悟到了琴音的内在功能,也因此而挖掘到了中国礼乐文明精髓。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才促成钱德明完成这部音乐学名著。《神奇密谱》《太古遗音》等琴学名谱也都被提及。西方人正是从这本书开始认知古琴,进而推崇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晚清以来,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怀着极大的兴趣并再次远道而来。美国人卫三畏在《中国总论》中涉及古琴及清同治年间刊刻的《琴学入门》。英国人李提摩太和夫人出版的《小诗谱》等涉及古琴减字谱,他们还收藏了明代斫制的古琴。此后,更多的西方人在旅行游记中多次提到古琴。近代以来,古琴也被留学生带出国门。他们在欧美求学的同时也在传播古琴文化。又如著名考古学专家李济和凌纯声在欧美求学时,时常操缦,寄托情思。李济曾在美国教授组织的茶话会上演奏古琴。凌纯声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国际音乐会上身着古装抚琴献曲。
2
汉学家高罗佩大力推介中国古琴文化
关于西人和古琴的故事,不能不提近代史上荷兰著名汉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外交家高罗佩。他对中国士文化相当痴迷,不仅习琴而且还研琴,并最终完成系统阐述中国琴文化的大作《琴道》。
这部著作是以英文撰写而成的,也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系统介绍中国琴文化的学术专著。该书稿于1940年出版于东京,后来修订再版。全书共七章,分别从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琴学研究、曲调意义、象征与关联等角度入手系统阐述中国琴学。《琴道》充分展示了一个西方人对琴学研究的视角。他认为自古以来,琴是官员、诗人、画家及哲人在内的中国士人不可或缺的良伴,而且琴凭借其优雅和极富品位的乐趣逐渐成为士人生活的象征。他也洞察到对于士人来说琴的象征意义超过琴本身的音乐属性。“然众乐琴为之首。古之君子,无间隐显,未尝一日废琴,所以尊生外物养其内也。”高罗佩很敏锐地看到了士人以琴养心的修养情怀。这与他深刻体认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琴道》对中国古琴发展史及琴学理论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深入剖析,堪称音乐研究史上的典范之作。此外,他还翻译了嵇康关于古琴的长赋,1941年以《嵇康及其琴赋》为题发表。
1943年,高罗佩出任荷兰驻华大使馆秘书。初到重庆时,他再次被中国文化所吸引。他聘请琴家指导自己弹奏《流水》等乐曲。后来他与于右任、冯玉祥等社会名流组织“天风琴社”,专门从事中国琴艺研究。英国汉学家李约瑟的助手、生物学家毕铿在高罗佩的引荐下参加了“天风琴社”的活动,从此也迷恋上了古琴,回到剑桥后,毕铿频繁演奏古琴并开办了一系列有关东方音乐的讲座。
3
传扬古琴经典促进文明互鉴
瑞典当代汉学家林西莉沉潜琴学几十年,深刻体悟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妙道,出版《古琴》一书。该书于当年获得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由此也在瑞典掀起了一阵古琴热与中国文化热。西方人从古琴的文字性介绍开始认知琴文化到听琴、习琴、斫琴的过程,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琴艺术文化现已深入西方文化世界,西方人也得以从心灵深处感悟中国文化,敬仰中国礼乐文明。
古琴文化与艺术经典幽古绵长。这些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西人对中国古琴的接受与欣赏,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了华夏儿女对民族传统经典文化的自信力。以古琴为代表的中国礼乐文化在中国对外交往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当充分发掘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见证,以此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与协同发展。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丁锐中),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
来源:大道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