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夕节是传统古老的民间节日。是以祭祀织女并伴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最古老悠久的民俗节日之一。
七夕节是传统古老的民间节日。是以祭祀织女并伴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最古老悠久的民俗节日之一。
先秦以观测天象来定位季节的到来和变化,而织女星是上古纺织女神的化身。当银河以南北方向横亘天宇,看得见织女星闪耀,标志着凉秋的到来。
商朝时观测到银河边上的石鼓星牵牛星。不过这个时期,他们以牛祭祀星辰,主要是祈雨,以及为战争做准备,祭祀主要的地点,就是类似银河的水边。
西周的诗经里,已经明确将织女星河牵牛星神格化,织女是天女,每天在纺织。牵牛星则是牛神,不断给天庭运送物质 ,包括了织女纺织成的天衣锦缎。
银河是不断在运动旋转的,也就造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有着视觉上的移动。以观看天象为任务的大巫,不会错过天象的变化。
在发掘的先秦古楚的竹简里,有着这样的卜辞,“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这是贵族们以星象占卜现实的事情,这里的牵牛和织女都是星辰,牵牛性靠近织女星,但是它们却没有交集。这样的日子,办事情,会没有结果,请三思而放弃。
这个“戊申己酉”的时间,当就是七夕的源头。在楚地盛行。
民间传说这天牵牛星娶了织女星。你看这天高气爽,银河分明,凉风吹来,良辰美景。
随着汉朝的大一统。这种流行在荆楚地区的民间风俗,和端午节一样,迅速流传开来。
汉朝宫廷保留众多巫仪,农历的七月七日,汉武帝在宫廷设醮,迎接王母天神,而宫女们则登上高楼,在此日仰看银河,以陈设瓜果,穿七针乞巧,来祭祀迎接织女星的到来,因为此夜织女会和牵牛相会,带动天际风云雨露,走过的地方,留下神迹。
在后世,织女牵牛的故事,则在道家和某些传奇里,在民间互为深化和细腻化。
有晋朝的《风土记》,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记录。
而流行的织女传说里,则更细腻。织女是天帝之孙女,掌天宫纺织,因为孤独,被天帝嫁给牵牛星,但是他们结婚后恩爱,反而耽误了天宫的织锦,天帝大怒,只允许他们在七夕一年一会。
到了唐朝升平时期,七夕纳入官方的休假体系,这是正面肯定了七夕节的这种风俗,有着教化人民,安抚人心,稳定情感和家庭的巨大魅力。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上至宫廷,下至百姓,仰望银河,祭祀织女,女性乞巧,助于女红,男性们回归家庭,感恩妻子的付出,珍爱相守相爱。更有唐玄宗携手贵妃杨玉环,在骊山祈愿,留下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词。
七夕节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全民的感情节日。
来看看唐诗绝句中呈现的七夕。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唐 · 白居易《七夕》
这是有着流云半晴的早秋的夜晚,天空辽阔。银河就横在天上,秋天到了。
这样美好的夜晚,已经是几千年几万年了。
而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流传了千年。
这个夜晚,有迎接织女神的快乐,有七夕带给人美好的景色,团圆的喜悦,也有如同牛郎织女的离别惆怅。
人间的一切悲欢离合,都可以在这夜找到共鸣,这是多么奇特的日子啊。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唐 · 徐凝《七夕 》
那天上,传说是有一道鹊桥,横在了宽阔的银河上。
那织女穿着新娘的盛装,环佩叮咚。不信,你听听那吹来的风,是不是特别的悦耳?
那是织女去见她心爱的牛郎。
但是人间却还有像我这样,一年多,也回不了家的游子。
仰望银河,觉得自己还不如牛郎呀。
这是盛大的七夕节文化,带给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理感想。
如果团圆,七夕是多么美好的日子,但是象徐凝这样的游宦官员,做不到和妻子年年相守。这个七夕,赏心乐事别家园,对于他来讲,就是别一种滋味了。
但,这也是七夕的美,让你,伤离散,思团圆。
“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唯恐曙光催。
时人不用穿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唐末 · 罗隐《七夕 》
七夕节乞巧,实际是致敬上古的纺织神嫘祖。传统农业社会,女性主要的工作就是纺织。
在战争时期,为前线将士缝制衣被,在和平时期,女性要担负家庭成员的衣物等日常纺织品。
以女性劳作为主的纺织品还是国家重要的赋税来源和贸易物资。
所以每个女孩都希望自己有一双巧手。就算是出嫁了,也可以理直气壮地生活,因为参与了劳作。
这里写的是女孩子们彻夜穿针,互相比赛,祈求织女赋予自己好彩头。
这首诗写得轻快戏谑。这个夜晚,是织女嫁给牵牛,他们还嫌相处的时间少,怎么有时间管你们这些女孩子的事?
你们就别这么虔诚了,织女才没有心情给你们送巧,你们这热乎劲,好个自作多情。
但是我想女孩子,才没有想那么复杂。在她们心里,织女是最能干美丽的仙女。
这也显示了,在七夕节里,每个年龄段,每个阶层,对于织女的解读和寄托,都是不同的。
这也是织女神的多面性,她是少女的女神,是中年人的妻子,是祈求孩子的送子娘娘,还主管瓜果成熟。
这个夜晚,织女也够忙的。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晚唐 · 崔涂《七夕》
都说年年七夕,织女渡过银河,嫁给牛郎。
是谁说这个夜晚,织女还会因为离别而掉眼泪。
我拿着神仙书看,说人间一岁,天上只一天啊。
那不是牛郎织女每天都相会,只是我们不知道吧。
周朝之后,中国人对于神话,是处于愿意相信,但绝不迷信的一种状态。
神话的作用,在于以美丽奇幻安抚现实的艰辛。
七夕节在唐朝,已然是盛大的民俗节日。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和挖掘也多。
主要集中在,如果织女只和牛郎一年只聚会一天,那么织女一定是悲伤的。
但是崔涂却以神话来质疑神话,其目的并不是反对这种传统,还是说,牛郎织女一定过着幸福团圆的好日子。这个日子非常吉利,大家不用多愁善感。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 · 杜牧《秋夕 》
这是咏七夕的一首名诗。
以淡雅清丽的笔触,画出了一幅唐朝女子的七夕图。
窗内是红烛燃烧,屏风清寂。
女子走到户外,用扇子扑着这秋夜才有的缭绕在身边的萤火虫。
这个时候,夜晚已经凉爽下来,星光璀璨。
她坐在屋檐或者庭院里,仰看天上的银河,在找哪颗是牵牛星,哪颗是织女星。
这两颗星会不会像传说中的会走在一起呢?
正是这个画面优美广谱,所以给了人很多联想。
这个女子是深宫的宫女?是仕女,还是和我们一样普通的女孩?
是怨妇?是丈夫久不归的深闺少妇,还是和我们一样好奇传说,又热爱流萤的少女?
每个人都能够在七夕,在这首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每个人都能够在七夕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就是传统文化和风俗的魅力。
我们是嫘祖的子孙,传承着经纬纺织,成就华服中国,我们是辛勤牛郎,勤恳善良。
我们是渴望真心相爱的青年人,我们是聚少离多的夫妻。
我们长相思,久离别,我们珍爱真情和家园。
此夕都在璀璨的银河光里。维天有汉,熠熠生光。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七夕的织女,盛装的新娘,五首描写织女出嫁的美诗,美轮美奂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历史上什么时候出现牵牛娶织女的传说?
#图文作者回归激励计划#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