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离开那天,无数人自发为她送别,他们围在“岩羊”小店门口,含泪与老人拥抱、道别。
在成都生活了17年后,这位英国老人要离开了。
离开那天,无数人自发为她送别,他们围在“岩羊”小店门口,含泪与老人拥抱、道别。
她叫瑞秋,是一位无国界医生,却在成都开了一家杂货铺,支撑起中国800多个残障与贫困家庭的生活。
而这次离开,也并非她的所愿,是癌症,让她不得不停下。病魔绊住了这位始终说“这里需要我”的奶奶,却剪不断她对中国最深的爱与羁绊。
▲ 瑞秋奶奶
01
“英国不需要我,
我要留在需要我的地方”
瑞秋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小备受宠爱,家境优渥。
酷爱运动的她,曾立志当一名运动员。
▲ 左二为瑞秋
但一次生物课解剖牛眼的经历,让她想起看过的一本书,书上写“在非洲,每10万人当中只有一名医生。”
这一经历改变了她的职业方向,瑞秋想,这世界上有那么多连病都生不起的人,在那一片片穷困的土地上,需要的或许不是运动和掌声。
她觉得如果能帮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靠医术改变一些人的生活,那会比运动更有价值。
于是瑞秋改从医学并如愿考入英国布里斯托医学院。
▲ 瑞秋在大学期间
21岁毕业后,面对英国优渥的医生职位,瑞秋毅然选择奔赴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尼泊尔。
“英国不需要我,那里的病人有人治。我要留在这里,做没人愿意做的事。”面对亲友的不解,她这样回答。
尼泊尔的医疗条件差到令人触目惊心,曾经有一个患者,为了找瑞秋看病,在路上跋涉了一个月,最后又用了一个月回去。
年轻的瑞秋看着来来往往的病人,她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需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于是她开始沿着喜马拉雅沿线山脉,做起了乡村医疗培训,这一做,就是45年。
▲ 瑞秋在做医生期间
45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及非洲等16个国家和地区,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乡村医生,把无数个病入膏肓者从死亡线拉了回来。
期间,她还编写了一部《基础医疗手册——诊断与治疗》,由于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一本手册应用极广,当地医务人员基本人手一册。
瑞秋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偏远贫困地区乡村医疗的发展,温柔地缝补起这个世界破碎的一角。
02
“我能治病,但我治不了穷。”
1989年,瑞秋首次踏上中国土地。作为“长江之源”医疗组长,她乘坐气垫船远征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
当藏民献上洁白哈达时,这位英国医生找到了又一个需要自己的地方。
行医中,瑞秋痛心地发现:许多骨折患者因无力承担长期治疗费用,只能选择截肢。
“我能治病,但我治不了穷。”
这一声叹息,预示了她人生轨迹的再次转折。
她希望能通过一些技能培训,让这些弱势群体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于是,精美的木工,扎染,刺绣,皮革,毛毡都在这群人手中诞生,然而,销路却成了问题。
▲ 藏民同胞学习木雕
一件也没卖出去!
接着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发,时年63岁的瑞秋立即奔赴灾区救援,同时为残障人员提供手工培训。
破碎的山河与肢体,受灾人的眼泪与沉默,让瑞秋再次下了一个重要决定:
她自己筹钱,买下了手艺人们的作品,再租下一间店铺售卖——而这,就是如今成都武侯区著名的“岩羊手工礼品店”的雏形。
▲ 岩羊小店
岩羊,源于瑞秋首次进藏的经历:一只山羊用角顶住她近一小时,路过藏民笑道:“它想让你留下。”
瑞秋解释店名寓意,“如岩羊一般,虽存活于困窘之境地,亦能做峭壁上的舞者。”
汶川地震到2013年岩羊开业的几年时间里,为了购买残障人员的手工艺品,瑞秋花光了所有积蓄。
每个拿着作品找到她的人,她都来者不拒,也不向对方讨价还价,因为知道这可能是对方唯一的生活来源。
▲ 瑞秋向手工艺人收购产品
到店铺经营时,几十平的房间内,陈列着2万多件手工艺品:苗族钱包、彝族木勺、藏族首饰、毛绒羊驼……
每件商品旁都附有卡片,讲述背后的故事:
“这是西藏一位母亲的手工饰品,她靠此供养9个孩子上学。”
“李大姐高位截瘫,擅长制作羊驼玩偶。”
“余先生全身90%烧伤,以皮雕为生,两个孩子患地中海贫血症,最小的孩子还患有唐氏综合症。”
这些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的商品,承载着800多位残障人士、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和困难家庭的生命重量。
▲ 岩羊小店里陈列的商品
只是故事是温暖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岩羊小店年年亏损,瑞秋甚至卖掉了自己成都唯一的公寓,维持店铺运转。
而她自己,蜗居在合租房里,冰箱里塞满临期产品,古稀之年的她,仍每天骑一小时电动车去上班。
这一切仅仅源自于她热忱的、纯粹的善意:
她始终着信奉着特蕾莎修女的一句箴言:“一个人或许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总能为一个人,改变他的世界。”
她一生的目标,就是为弱势群体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03
“我们不是在售卖商品,
而是在传递希望”
总有一些善举,或许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在岩羊,有一个资深老手艺人,杨师傅。
杨师傅原本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但几年前遭遇了一场汽油爆炸的意外,导致全身大面积烧伤,双手严重变形,一度丧失劳动能力。
瑞秋得知后,暗中资助杨师傅前往深圳学习皮雕技艺,然后再聘请他为店员。
▲ 杨师傅在工作
她从不以施舍者的身份出现,维护着每一位受助人的尊严,杨师傅靠着这一份稳定的工作,基本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
杨师傅说:“人生中总得有人来影响我们,瑞秋就是来影响我们的人,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改变。”
瑞秋的爱心之举最大的意义并非行为本身,而是给那些生活在黑暗里的人带来的希望,而他们又因为瑞秋,给更多的人传递去希望。
来自四川的小琴,幼年因为玩耍不慎从高处跌落导致瘫痪,变得自卑不愿与人交流,瑞秋的出现让她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小琴说:“她让我打开心扉,让我变得没有那么自卑,我觉得我做的每一个东西都跟她有关。”
在轮椅上长大患有口吃的小慧,通过制作晴天娃娃,再次找到生活目标:“她让我内心更有力量,变得没那么悲伤了。”
来自穷苦大凉山的彝族妇女,靠着手工艺品逐渐养活起4个孩子;
高位截瘫的重度残障人士李大姐,她制作的神兽羊驼维持生计;
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右臂的况霞,瑞秋鼓励她以单臂创作羌绣,现在况霞的“独臂刺绣”已经成了岩羊的特色产品。
瑞秋还与成都特殊教育学校合作,收购聋哑学生创作的蜀绣,让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再次绽放光彩。
2017年,媒体偶然的报道让“岩羊”短暂爆红,网友疯狂下单,单周营收抵过往三月。
面对曾经亲人朋友的质疑和不解,瑞秋终于等来了她的“花开之日”。
她说:“如果我全力以赴去做了,它还是失败,那就失败吧,至少我努力过。”
而今,她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她帮助太多的人重启了人生。
这间小店如同蒲公英,将善意的种子撒向四方,有顾客从此开始关注公益,还有志愿者辞去高薪工作投身助残事业。
只是当一切走向正轨,黎明的曙光照向她时,她的身体状况却亮起了红灯。
04
“永远不要小瞧一个老女人”
2017年,瑞秋被查出癌症,但病魔未能让她离开,化疗后她悄悄返回成都。
她说:“英国有完善的医疗体系,但这里需要我。”
即便已经73岁,依然为帮助弱势人群身体力行,常穿的卫衣印着自嘲又自励的口号:“永远不要小瞧一个老女人。”
就这样,她又坚持了几年,直到今年的春天。
今年四月,疾病的发展让瑞秋不得不告别中国,那天,“岩羊”店前举行了一场朴素欢送会。
▲ 岩羊门口的大合照
瑞秋与每个人拥抱互动,眼含热泪,眼里尽是悲伤和不舍。
但她知道,是时候说再见了,该让年轻的爱心人士接过火炬,他们或许会比自己做得更好。
50年公益之行,近2万天的爱心播撒,瑞秋终于等到和家人团聚的一天,拥抱故土。
瑞秋离开后,店里最显眼处仍挂着她手写的理念:“用大爱做小事”。
她以“岩羊”之名,为中国点燃了一盏不灭的灯,照亮更多人心中的那份柔软和善良。
▲ 岩羊10周年
瑞秋曾在一次演讲时说:“幸福和快乐更多地来源于帮助他人,而非自私的生活态度。”
这是她一切善心的源头,活着不是为自己,为了让那些生活在阴暗里的人得到温暖。
真正的伟大,从不需要惊天动地。
这位英国奶奶,用最质朴的坚持搭建了我们梦想世界的一角——在那里,弱者的尊严被温柔托起,陌生人的苦难成为共同的责任。
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英雄,没有人能有通天之力拯救世界,没有人能够让别人起死回生,让贫穷的人暴富,能残缺的人健全。
但总有人做着如英雄一般的事迹,他们心怀悲悯,他们济人利物。
来源:娱记娱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