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员工怎么总拖拖拉拉?”“方案再好,执行起来一塌糊涂!”“团队推一下动一下,毫无主动性!”—— 这些抱怨,是不是每天都在管理者的耳边或心里打转?你是否也习惯性把 “执行力差” 的锅,扣在 “员工能力不行”“团队不给力” 上?
“员工怎么总拖拖拉拉?”“方案再好,执行起来一塌糊涂!”“团队推一下动一下,毫无主动性!”—— 这些抱怨,是不是每天都在管理者的耳边或心里打转?你是否也习惯性把 “执行力差” 的锅,扣在 “员工能力不行”“团队不给力” 上?
但今天要戳破一个残酷真相:多数时候,执行力的问题,不在员工,而在你这个管理者。团队能否打胜仗,关键藏在七个容易被忽视的 “管理要素” 里。做好这七点,才能让团队从 “松散拖沓” 变成 “高效冲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想去一个陌生地方,却只知道大概方向,没有具体地址,只能在街头瞎转悠,越走越焦虑。员工面对模糊的任务时,就是这种感受。
很多管理者布置工作,只会说 “把项目做好”“提升用户满意度”“提高销售额”。可 “做好” 是做到什么程度?“提升” 要涨几个百分点?“提高” 的截止时间是哪天?没有数字、没有节点,员工只能靠猜,最后要么偏离方向,要么敷衍交差。
真正有效的目标,该像手机导航一样精准,最好用SMART 原则落地:
具体(Specific):不说 “增加用户”,要说 “本月新增 1000 名付费用户”;可衡量(Measurable):1000 名就是明确的量化标准,完成没完成一目了然;可达成(Achievable):目标要 “踮踮脚够得到”,比如团队上月新增 800 用户,定 1000 名合理,定 10000 名就是压垮信心的重担;相关(Relevant):新增付费用户直接关联公司营收,不是无关紧要的 “面子工程”;有时限(Time-bound):“本月内” 划定明确周期,避免任务无限期拖延。定好目标不代表能落地,就像你知道要从上海开车去北京,却不规划路线 —— 不知道在哪上高速、在哪休息加油、遇到堵车怎么办,大概率会半路抛锚。
计划,就是目标的 “路线图”。它得细到能看清每一步:每个阶段要完成什么任务、谁来负责、需要哪些资源(比如预算、技术支持)、可能遇到的风险(比如用户不买单、供应链延迟)怎么应对。
你不用替员工把所有事都做了,但要引导他们把计划 “掰开揉碎”。比如做一场促销活动,计划里要写清 “本周三前确定活动主题”“本周五前对接好合作 KOL”“下周一前完成宣传物料设计”,让员工拿着计划就知道 “今天该干什么”,不用反复来问你。
你去银行办业务,要是每次都得问 “这步怎么弄”“该找哪个窗口”,是不是又烦又浪费时间?公司里的工作也一样:每次做重复的事都要从头摸索,效率怎么可能高?
好的流程,就像畅通的高速公路,让员工不用绕路、不用停顿;混乱的流程,就是泥泞小路,走起来磕磕绊绊,还容易摔跟头。比如做客户售后,要是没有流程,员工可能会漏记客户需求、错发解决方案;有了标准流程(SOP),明确 “接电话后先记录客户信息→判断问题类型→对接对应部门→24 小时内反馈进度”,员工照着走就行,既快又不容易出错。
所以一定要梳理、优化流程:把重复性高、容易出错的工作(比如报销、合同审批)固化成 SOP,让员工知道 “遇到这事该走哪步”,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你抱怨员工 “能力不够” 时,有没有想过:你为他们的成长做过什么?员工不是天生就会做所有事,就像树苗需要浇水施肥,他们也需要 “赋能”。
培训不是简单送员工去听几节课,更要融入日常:新员工入职时,手把手教他熟悉业务;员工遇到难题时,一起做案例分析,告诉他 “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这么办”;甚至可以搞 “实战演练”,比如让员工模拟给客户介绍产品,你在旁边指出不足。
更重要的是营造学习氛围:让员工觉得 “学习是为了自己进步”,而不是 “老板派的任务”。比如每周开一次分享会,让做得好的员工讲经验,让大家在交流中一起成长。
你熬夜做的方案交给老板,结果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复 —— 你是不是会失落?会怀疑 “我做得不好吗”?会不知道下次该怎么改?员工也是一样,他们需要你的反馈,就像开车需要信号灯,知道 “往哪走是对的”“哪步走错了”。
反馈要做到三点:
及时:员工做完任务后,别等一周再评价,最好当天或隔天就说,不然员工早就忘了 “当时为什么这么做”;具体:别说 “你做得不行”,要说 “这次方案里,用户调研数据很详细,这点做得好,但活动预算部分没写清楚明细,下次要补充”;建设性:指出问题后,要给改进方向,比如 “预算明细可以参考上次 XX 活动的模板,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问财务同事”。有些管理者总觉得 “员工做不好”,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大到项目决策,小到文案里的一个标点,都要自己定。结果自己累得像陀螺,员工却成了 “提线木偶”—— 你不指挥,他就不动,还没了责任感。
授权不是 “甩手掌柜”,而是 “有指导地放手”:明确告诉员工 “你负责这个项目,有权决定 XX 事(比如选择合作方),但超过 XX 预算要跟我商量”,给他们清晰的职责和权限。更重要的是允许试错:谁没犯过错?只要在可控范围内,让员工自己承担后果、总结经验,他们才能真正成长,才会有 “这是我的事,我要做好” 的主人翁意识。
要是干得好没有奖励,干得差也没有惩罚,员工凭什么拼命?这不是在鼓
励 “躺平” 吗?奖惩机制,就是团队的 “定海神针”,能让大家知道 “努力有回报,偷懒有代价”。
奖惩要清晰、公平、透明:奖励不一定是钱,也可以是 “月度优秀员工” 的荣誉、晋升机会、免费参加培训的名额;惩罚也不是 “一棍子打死”,比
如员工没完成目标,先一起分析原因,要是态度问题,就扣绩效;要是客观因素,就帮他调整计划,让他知道 “惩罚是为了让你改进,不是为了批评你”。
你以为的 “执行力差”,其实是管理的 “缺位”:目标模糊、计划空洞、流程混乱、培训缺失、反馈沉默、授权恐惧、奖惩模糊 —— 这七个要素就像七根支柱,少一根,团队都站不稳、跑不快。
别再把锅甩给员工了。真正的好管理,不是盯着员工 “别偷懒”,而是搭好台、铺好路、点好灯:让员工知道 “往哪去”(目标)、“怎么走”(计划)、“怎么才能走顺”(流程)、“怎么才能走得快”(培训)、“走得对不对”(反馈)、“有没有自主权”(授权)、“干好了有什么好处”(奖惩)。
管理不是控制,而是释放 —— 释放员工的潜力,释放团队的战斗力。当你把这七个要素校准,就会发现:不是员工没动力,是你没给发动机加油;不是团队不给力,是你没把齿轮咬合好。
毕竟,所有执行的果,都藏在管理的因里。你,才是决定团队能不能打胜仗的人。
来源:精益生产促进中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