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号稳住了!800米,全程可控!”那一年的一个深夜,位于甘肃的陇东黄土高原已陷入沉寂,但陇东工匠齐振乾创新工作室却依然灯火通明,屏幕上数据跳动,台架上零件遍布,齐振乾正和几名青年技术员紧盯遥控屏幕,终于迎来成功的一刻——他们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抢险机器人,正式突
阅读提示
“离开一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齐振乾团队的经历表明,真正持久且高效的创新往往源于生产一线,来自对日常工作的持续追问与改进。
“信号稳住了!800米,全程可控!”那一年的一个深夜,位于甘肃的陇东黄土高原已陷入沉寂,但陇东工匠齐振乾创新工作室却依然灯火通明,屏幕上数据跳动,台架上零件遍布,齐振乾正和几名青年技术员紧盯遥控屏幕,终于迎来成功的一刻——他们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抢险机器人,正式突破了复杂地形远程控制的最后一道难关。
这场持续十几夜的野外信号抗干扰试验终于成功,现场响起一阵激动的掌声。这只从玩具遥控车获得灵感、历经上百次拆改试验的“钢铁战士”,如今已能承载1.5吨设备,在800米外完成泄漏排查、油污回收和应急供电等一系列高风险任务……
这只是齐振乾创新团队众多创新成果中的一项。齐振乾作为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樊家川作业区创新带头人,自2019年工作室成立以来,他们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120项,破解生产难题58项,其中19项获国家专利,成为长庆油田高质量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创新力量。
“以后抢险的兄弟们,不用再拼命了”
“离开一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齐振乾的这句话,道出了团队创新成果的根基。油田生产现场环境复杂、人力密集,每一个细小环节都可能成为提效降耗的突破点和创新点。在长期跟踪抽油机光杆偏磨问题中,齐振乾团队发现,传统调偏方式不仅效率低,且依赖老师傅经验,难以推广。他们历时8个月,先后尝试7种材料、改进5代结构,最终研制出“井口自适应随动调偏导向套”。该装置实现自动实时调偏,将光杆磨损周期延长3倍,年节省设备更换及人工成本超400多万元,获国家专利并在全油田推广。
“一线的问题,就是我们创新的课题。”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推动团队将生产痛点转化为一项项国家专利和实用成果。
齐振乾在一次与地方消防队员交流中了解到抢险作业的痛点:油田周边地形复杂,大型设备进不去,危险区域靠人工排查风险极高,而进口多功能遥控设备价格动辄上百万元。
“能不能研发一款低成本、多功能、能远程控制的抢险机器人?”同事们的提问,点燃了齐振乾心中的火种。说干就干,他带着工作室成员从儿子的玩具遥控车拆起,分析结构、模仿原理。
“玩具车灵活、成本低、易操控,正是我们的灵感来源。”齐振乾说,“但真要变成实用设备,每一个环节都得脱胎换骨。”
那段时间,齐振乾带着团队白天上班、晚上攻关,车间成了“实验室”。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当第17次测试终于稳稳托起1.5吨重物时,这群石油汉子高兴得跳起来,齐振乾眼眶湿润,“成了!以后抢险的兄弟们,不用再拼命了!”
如今,这款造价仅为进口设备十分之一的抢险机器人,已具备800米远程操控、8小时持续作业、1.5吨负载能力和快速模块换装功能,应用于管道排查、油污回收、应急供电等6类场景,成为保障安全生产的“钢铁战士”。
打造工匠孵化摇篮
创新不能只靠个人灵光一现,更需要体系化、可持续的机制保障。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始建于1971年,是长庆开发时间最早、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效益最好的采油厂,管理着西峰、庆城、南梁、马岭等10个油田、54个开发区块。建厂53年以来,累计生产原油超过8000万吨,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等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先进个人。
正是在这样的企业氛围中,齐振乾工作室总结出的“1433”培训法,成为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标杆模式:“1”即紧紧围绕“全技能人才”这一核心目标;“4”是搭建现场、课堂、网络、工作室四大场景,打破学习时空限制;“3”是建立“导师带徒、项目练兵、竞赛促学”三项机制,让青年员工在实战中成长;另一个“3”是强化制度、经费、激励三项保障,解决一线员工“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不愿创新”的现实难题。
在这一体系下,齐振乾工作室成立6年来,又发展孵化了7个创新驿站,培养高技能人才62人,其中13人获评技师及以上职称,5人在省级技术比赛中获奖,真正实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
创新生态凝聚团队力量
齐振乾团队的经历表明,真正持久且高效的创新往往源于生产一线,来自对日常工作的持续追问与改进。
今年7月,长庆油田视频号为齐振乾录制了一条视频,讲述他们团队利用数字技术改进油井防泄漏装置的一项“小发明”。视频播出后,在全国各地多家油田单位引发许多工友的反响。有工友点赞:“研发很酷,应用很酷!”有山东胜利油田的一位工友说:“这样的技术,我们也可以推广。”也有工友说:“这个发明对于无人值守井场来说非常必要!”
这条视频,让齐振乾和团队成员大受启发,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不仅可以推广来自一线的创新成果,更主要的是可以传播和构建“人人皆可为”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文化。
近年来,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挖掘“小、实、新”的创新项目为立足点,长庆油田采油二厂积极开展职工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拓展创新空间、弘扬创新文化,形成了千余项创新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现在,选择项目、拍摄素材、剪辑视频成为这个团队的一项新任务。齐振乾说,我们可以把大批“有油味、接地气”的“神兵利器”搬到视频上,激发更多一线员工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的热情,让更多人去立足岗位探索创新创效、自我成长的蜕变之路。
“技术创新的生动实践,其意义远不止于几项专利、几件工具;其深刻意义在于,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广大基层职工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齐振乾说,“我们的目标从未改变——要把能源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