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女子幽门螺杆菌转阴,1年后确诊胃癌,主任:你真是太无知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02:09 2

摘要: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长期寄居在胃黏膜内的螺旋状革兰阴性菌。它会不断释放毒素,破坏胃黏膜的屏障,诱发慢性炎症甚至溃疡。其传播方式主要是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这意味着如果一家人共用餐具、不讲究饮食卫生,或长期食用未彻底清洗、保存不当的食物,都可能被感染。2017年,世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长期寄居在胃黏膜内的螺旋状革兰阴性菌。它会不断释放毒素,破坏胃黏膜的屏障,诱发慢性炎症甚至溃疡。其传播方式主要是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这意味着如果一家人共用餐具、不讲究饮食卫生,或长期食用未彻底清洗、保存不当的食物,都可能被感染。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Ⅰ类致癌物,认定其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2021年,32岁的徐依娟是一名来自湖南的奶茶店副店长。每天早上八点到岗,晚上关店后还要对账、清点库存,忙到脚不沾地。除了上班,徐依娟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辅导作业、洗衣做饭、拖地打扫,样样都不落下。为了节省开支,徐依娟总是把新鲜菜肴先留给丈夫和孩子们,自己则凑合着吃前一天的剩菜剩饭,常常一边看孩子一边用微波炉加热隔夜饭,甚至有时候把放了一天的半碗米粉拌点酸豆角就算一顿。

6月27日清晨,徐依娟和往常一样匆匆起床,把前一天剩下的炒饭热了当早餐。送完孩子上学后,她没细嚼几口就吞下去,便急匆匆赶去奶茶店。谁知刚到店没多久,徐依娟就觉得胃里像塞了块沉石头,鼓胀得不舒服。起初她以为是吃得太快,可没多久,一股酸水直往喉咙涌上来,打嗝接连不断,每一次都带着刺鼻的馊味,如同隔夜发酵的米汤一样。徐依娟捂着嘴忍着,随后赶紧嚼了几粒薄荷糖,这才稍微好受了点,于是也就没放在心上了。

7月16日,暑期客流高峰,徐依娟从早上到下午一直没空吃饭。正当她在吧台帮顾客点单时,胃里忽然涌起一股炽热感,像被火烙着般烧灼。起初只是钝钝的热,几分钟后,灼痛愈发尖锐,仿佛有火舌在胃壁上舔舐一样。徐依娟忍不住扶住操作台,身体微微前倾,额头冒出细汗。她本想端杯果茶缓解一下,却还没喝进口,那股灼痛已直钻胃底,让她眼前一阵发黑。徐依娟不得不蹲下,右手紧紧按着上腹部,脸色惨白,唇角颤抖,冷汗顺着鬓角直往下淌,呼吸急促得像刚跑完一千米。

几个小时后,她硬撑着打烊收尾。刚弯腰锁上收银柜的抽屉,腹中突然像被钝器猛搅,一股尖锐的绞痛骤然袭来,徐依娟“啊”地一声闷哼,整个人直直跪在地板上。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脸色比纸还白,嘴唇泛紫,手指死死抓着柜门,指节发白。她努力想站起来,却被一阵阵抽痛反复击倒,身体止不住颤抖,牙关紧咬,连声音都发不出来。店员们立马吓得围上来,徐依娟虚弱得只吐出断断续续几个字:“快……送我……医院……”说完头一歪,整个人瘫倒在同事怀里。

送到医院后,医生立即给予徐依娟止痛、输液等处理,并安排了血常规、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腹部B超及胃镜等一系列的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仅88g/L,提示慢性出血;13C尿素呼气试验高达42dpm,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发现胃窦部一处2.9cm溃疡灶,边缘红肿,中央灰白,伴糜烂渗出。诊断: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

得知结果后,徐依娟怔在床上。她一直觉得自己年轻,怎么会感染这种“癌前细菌”?医生仔细追问徐依娟的日常,听到她常年吃隔夜饭、随意用餐具、几乎不注意饮食卫生时,神情渐渐凝重。医生耐心解释道:“你的溃疡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长期不规律饮食和幽门螺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隔夜菜、反复加热的米饭,这些细节正是幽门螺杆菌繁殖的温床。一旦细菌进入胃里,它们会紧紧附着在胃黏膜表面,分泌毒素,破坏保护层,慢慢蚕食你的胃壁。”

听到这里,徐依娟心里“咯噔”一下,手心全是冷汗。她抬头望着医生,声音发颤:“那……是不是很严重?”医生点了点头,神情郑重:“目前你的溃疡面积不算小,好在还没穿孔。但若不及时根治,后果会更严重。”说罢,医生为徐依娟开出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加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并一再叮嘱:“这套药必须严格按疗程服用,不能漏、不能停。哪怕症状缓解了,也要坚持。否则不仅会反复发作,还可能一步步走向癌变。”徐依娟攥着处方单,心口像压了一块巨石。

出院后,徐依娟像换了个人。她专门设闹钟提醒自己按时吃药,再忙也不敢落下。过去随便热隔夜菜的习惯也被彻底戒掉,徐依娟不仅坚持把自己和家人一起的饭菜都做新鲜的,还专门买了分餐夹子,要求一家人每顿都用公筷,连孩子也养成了习惯。渐渐地,徐依娟发现自己的胃口比以前好多了,睡眠也安稳。

10月28日,徐依娟如约来到医院复查。检查结果让她心头一松:13C尿素呼气试验的数值已从最初的42dpm降到0.3,显示幽门螺杆菌基本清除;胃镜下原本2厘米大小的溃疡灶也已大部分愈合,只剩轻度充血和水肿,没有新的糜烂灶。医生一边翻阅报告一边告诉她:“整体恢复情况不错,说明你的药物依从性很好。”徐依娟听后长舒一口气,心里有种久违的轻松。然而,就在她以为一切都在朝着好转方向发展时,身体却再次悄悄亮起了危险的红灯。


2022年12月1日傍晚,徐依娟刚给孩子们盛好饭,自己拿起碗准备吃时,突然觉得胃里闷闷的,像堵了一块硬石头。她放下筷子,眉头紧锁,缓缓用手按住上腹部,脸色逐渐发白。几口饭刚下肚,反酸的气味直冲喉咙,徐依娟忍不住捂住嘴,喉咙里传出一阵阵呛人的酸水。丈夫见她皱着眉,连忙问她怎么了,她却虚弱地摆摆手,额头冒出细汗,嘴角微微发颤。徐依娟想站起来去拿药,可双腿发软,才走了两步就不得不停下,呼吸急促,脸色惨白。


没过多久,腹中像被一只手狠狠拧住般剧烈抽痛,她身子猛地一弯,碗差点从手中滑落。徐依娟咬紧牙关,冷汗成片从额头滑下,脸色苍白得毫无血色。剧烈的绞痛一波接一波袭来,胸口发闷,气息急促,手指不由自主地紧紧抓着桌沿,指节发白。孩子被吓得直喊妈妈,她却说不出话,只能痛苦地弓着身子,嘴唇逐渐发紫。不到几分钟,徐依娟感觉胃里翻涌,一股带着腥味的呕吐物喷涌而出,里面夹杂着大量暗红色的血丝。下一刻,她再也撑不住,整个人“扑通”一声摊倒在地,四肢无力,呼吸急促。丈夫见状,一边焦急地扶着她一边拨打急救电话。

几分钟后,徐依娟被抬上救护车。一路上,她紧闭双眼,手捂着腹部,额头冷汗直冒,呼吸短促,嘴角还残留着呕吐的血迹。送到急诊后,医生立即为她建立静脉通道,输液止血,并安排血常规、腹部CT和胃镜检查。血常规结果显示血红蛋白仅为72g/L,比正常值低了近一半,提示存在严重消化道出血;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说明长期慢性失血;粪便隐血试验呈强阳性;腹部CT显示胃窦部局部壁层显著增厚,轮廓不规则,并伴有周围少量淋巴结肿大。医生神情凝重,示意家属必须立即签署胃镜及活检同意书。


胃镜检查过程中,镜头一进入胃腔,屏幕上便出现了惊心的画面:胃窦部位见一处约2.5×2.7厘米的不规则溃疡样病灶,边缘隆起,表面凹凸不平,中央覆盖灰白色坏死渗出物,稍一触碰便渗血。周围黏膜呈颗粒状,伴有弥漫性充血与糜烂。医生在操作中小心取下多块组织送病理,同时行止血处理。三天后,病理报告显示:低分化胃腺癌,癌细胞已侵犯至黏膜下层,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迹象。诊断结果摆在眼前,医生叹息着告诉家属:这是典型的胃癌进展期。

听到诊断时,徐依娟的丈夫眼前一黑,差点瘫坐在走廊上,而徐依娟整个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望之中,她满眼通红,声音颤抖地质问医生:“我一直按时吃药,从来没漏过四联疗法里的任何一粒抗生素和抑酸药,每次都设闹钟提醒自己,还坚持复查,呼气试验早就转阴了,胃镜也显示溃疡愈合,怎么现在却突然查出胃癌?而且还提示有淋巴结转移?”

面对她的质疑,医生心情同样沉重,他重新调阅了徐依娟过去大半年的门诊资料,发现她的治疗依从性很好,幽门螺杆菌确实早已根除,溃疡黏膜恢复良好,家族中也没有胃癌病史。可在常规指标几乎正常的情况下,为什么癌变依旧来得如此凶险?带着疑惑,医生只能进一步追问她生活中的细节,比如是否严格避免隔夜饭、是否有家人同时感染幽门螺杆菌、餐具是否真的做到分开使用,甚至还追问她是否长期进食腌制、刺激性食物。

这一连串问题像针一样刺痛徐依娟,她情绪彻底崩溃,哭喊着说:“我不抽烟也不喝酒,饭菜尽量清淡,还强迫自己不再吃辣的牛杂粉,不再喝碳酸饮料,夜里再忙也坚持按时吃药,生活习惯已经改得比谁都严格!可为什么还是这样?我到底哪一步做错了?是不是根本就没有用?还是其实早就癌变了,你们一直没发现?”

医生连忙安抚她的情绪,但心中也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直到与家属的交流中,才无意间得知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医生脸色骤然一沉,痛心地说道:“到底还是忽视了啊!虽然你不吃隔夜饭菜,饮食规律,也注意饮食卫生,可你却在治疗期间却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很多患者都和你一样,以为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复查就足够,却不知道这些日常饮食习惯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反应!不仅疗效不佳导致胃粘膜不断受损,甚至还让癌细胞在你体内生根发芽,这么吃下去,不癌变才怪!”

第一个细节:长期食用腌制食品


徐依娟平日生活节俭,家中常常会自制一些酸豆角、腌萝卜、泡辣椒,既能省钱,又能快速搭配米饭或米粉。她总觉得这些小菜开胃解腻,尤其在奶茶店下班后回到家,已经没有精力再炒菜做饭,随手拌一碗隔夜饭配上酸豆角,就是一顿完整的晚餐。这样的饮食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腌制品看似方便,却常常在制作和存放过程中产生大量亚硝酸盐,而这正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她没有意识到,这些“节省时间”的小菜正在悄悄腐蚀她的胃。


亚硝酸盐在腌制过程中容易积累,尤其是存放时间过久或温度控制不当时,含量会明显升高。进入人体后,亚硝酸盐在胃酸的作用下会转化为亚硝胺类化合物,这是国际公认的强致癌物。徐依娟从未重视过这一点,她甚至常常把一大罐酸豆角放在厨房角落,吃上好几周,味道越酸越刺激,她反而越喜欢。长期反复摄入这些食物,让她的胃黏膜在细菌和化学物质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受损,炎症没有完全修复,就被新的刺激覆盖,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临床上,多项流行病学研究都证实了腌制食品与胃癌的显著相关性。湖南地区本身就是胃癌高发区,与居民偏爱腌制、重口味食物的饮食习惯密不可分。徐依娟虽然年轻,却长期在这样的环境和饮食模式中生活,每天摄入看似不起眼的一小碟泡菜,积年累月,却为癌变埋下了伏笔。她认为自己坚持不抽烟、不喝酒,饮食也尽量清淡,但忽视了这种“日常习惯性小菜”的风险。事实上,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腌制食品,成为推开病变大门的一只手。

第二个细节:饮水习惯不良


忙碌的工作让徐依娟几乎没有固定的饮水时间,她经常一整天都不喝水,直到口渴得厉害才猛灌一大杯。更严重的是,她喜欢直接饮用家里反复烧开的千滚水,觉得只要烧开了就绝对安全。殊不知,反复烧开的自来水中硝酸盐浓度会逐渐升高,再加上水壶长时间积垢,水质早已大打折扣。徐依娟习惯用这样的水冲泡茶叶,甚至直接饮用,用来配合隔夜饭、剩菜,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体内的化学负担。


硝酸盐本身并不是强致癌物,但在胃酸和细菌的共同作用下,很容易与蛋白质分解产物结合,生成亚硝胺类物质。而幽门螺杆菌的长期存在,会加剧胃环境的异常,形成更有利于亚硝胺合成的条件。徐依娟的胃黏膜在长期炎症状态下,原本就处于脆弱和修复交替的过程中,再加上饮水带来的亚硝胺刺激,就像不断在伤口上撒盐,使病变的风险成倍增加。她并不知道,饮水这种看似最普通的小细节,反而成了推高胃癌风险的隐形推手。


现代研究表明,饮用水中的硝酸盐水平与胃癌发病率呈正相关,而反复烧开的千滚水往往正是问题的来源。尤其是在忙碌人群中,喜欢“一壶水反复煮”的习惯极为普遍。徐依娟作为奶茶店副店长,白天接触的饮品种类繁多,可真正解渴时她依然选择最方便的方式:烧一壶水反复喝。这样的行为在她看来只是节省时间和金钱,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习惯早已让她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风险因子。等到检查确诊胃癌时,一切都显得为时已晚。

徐依娟看似已经改掉了吃隔夜饭、忽视卫生的习惯,却依然在饮食中留下了两个关键漏洞:长期食用腌制食品与反复饮用千滚水。这两个细节在她的生活中习以为常,甚至没有引起任何警觉,却在幽门螺杆菌的背景下,成为加速胃癌发生的隐形推手。她的经历提醒人们,癌变往往不是一个大错误导致,而是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在时间的积累下,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内容资料来源:

[1]陈燕,尤伟,方宜正,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息肉发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25,48(03):324-327.

[2]郑秀敏,郭长城,李旭升.幽门螺杆菌感染毒力菌株分型与胃黏膜癌变的相关性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25,38(02):247-249.

[3]李卓亚,王晓勇.幽门螺杆菌感染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2025,38(02):309-313.

(注:《32岁女子幽门螺杆菌转阴,1年后确诊胃癌,主任:你真是太无知了》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来源:三秦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