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吴琚凭借其宗室外戚身份,以临安府通判步入仕途。吴琚在三十余年政治生涯中,先后出任镇安军节度使、沿海制置使等要职,最终官至少师、判建康府。吴琚两度主政庆元府(今宁波)的政绩尤为突出,在首次任期首创海防"烽燧相望"预警机制;二次任职期
吴琚,生卒年不详,字居父,号云壑,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南宋、金时期南宋大臣、外戚、书法家,世称“吴七郡王”。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吴琚为宋高宗吴皇后之侄,作为南宋书法家中的代表性人物,其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对米芾风格的继承与创新上,被后世誉为“学米芾的天花板”。
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吴琚凭借其宗室外戚身份,以临安府通判步入仕途。吴琚在三十余年政治生涯中,先后出任镇安军节度使、沿海制置使等要职,最终官至少师、判建康府。吴琚两度主政庆元府(今宁波)的政绩尤为突出,在首次任期首创海防"烽燧相望"预警机制;二次任职期间改革市舶司征税制度,实施香料分级税率制,促使当年舶税增收逾三万贯。
在宋光宗绍熙内禅期间,作为吴太后近臣的吴琚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面对宋光宗赵惇退位程序的争议,其建议"垂帘可暂不可久"的谏言,促成吴太后在政权过渡后即时撤帘归政,这一操作被周必大《玉堂杂记》誉为"外戚理政典范"。
吴琚的外交才能亦十分出众,宋孝宗淳熙末年作为泛使赴金吊丧时,其既坚守"正朔"原则,又通过私人馈赠缓解外交僵局。他去世后,南宋派使节与金国议和屡遭挫折,金国人曾直言:“南使中唯有吴琚的话可信。”
吴琚在其书法上,以日课钟繇《宣示表》、王羲之《乐毅论》筑基,最终确立米芾为宗。吴琚弱化米芾“风樯阵马”的跌宕感,融入温润含蓄之气,结体疏朗空灵,开元朝赵孟頫书风之先声。董其昌评其“书似米元章而俊俏过之”,墨色变化丰富,飞白效果彰显运笔力度。
台北故宫藏《行书蔡襄七言绝句》展现其独创"飞白入行"技法,相较于米芾"刷字"的沉雄,吴琚飞白线条呈现"利刃劈竹"般的锐利笔锋。上海博物馆藏的《杂诗帖》中,吴琚实践"稳中求变"的布局理念,通过字组疏密调节形成动态平衡,这种"欹正相生"的章法开创南宋尚意书风新境。
米芾的豪放与吴琚的克制实为性格的艺术投射。《宋史翼》记载吴琚"性谨饬,虽身份贵盛而惜名畏义",故吴琚《寿父帖》虽得米氏"八面出锋"精髓,但转折处却多施圆笔,墨色层次更显温润。据李慧闻光谱分析,其用墨含微量朱砂,此"隐朱"技法或暗合皇室用印传统。
明朝董其昌评价吴琚"米南宫外一步不窥"的论断,实受文人画理论局限。至清朝安岐《墨缘汇观》误将《寿父帖》归为米芾作品,反证其仿米芾已达形神兼备之境。当代研究更关注其身份带来的艺术融合,他的《伏自帖》兼具宫廷"院体"精工与米氏"戏笔"率真,这种"双轨创作"模式为南宋艺术赞助研究提供了新维度。
镇江焦山摩崖"天下第一江山"题刻是吴琚现存最大书法遗存,单字径尺的擘窠大字承续米芾榜书传统。南宋刻本《玉麟堂帖》收录吴琚二十三件作品,呈现"枣木传拓—纸本摹写—石刻再刊"的复制链条,成为书法传播研究的典型案例。新近发现的《吴琚致楼钥札》等信札,生动记录了宋代士大夫"以书代简"的日常书写形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然后关注一下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来源:龙城史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