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是抗战老兵,这位百岁老人仍坚持书写,他常写的两个字是“凿真”。他说:“我觉得办事就是在石头里面刨、凿,肯凿、较真,我这一生占了这个便宜。”
新华社石家庄8月26日电 题:徐光耀:百年人生 一路“凿真”
新华社记者王文华、苏凯洋
《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是抗战老兵,这位百岁老人仍坚持书写,他常写的两个字是“凿真”。他说:“我觉得办事就是在石头里面刨、凿,肯凿、较真,我这一生占了这个便宜。”
今年8月20日,徐光耀文学创作80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徐光耀之子徐丹谈到,父亲最显著的文学成就无疑是在抗战文学领域。“在文学路上,父亲一直牢记作家的责任和担当,坚持为人民创作。‘凿真’一直是我最钦佩父亲的一点,也是父亲传承给我以及我们全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38年7月,13岁的徐光耀参加八路军。他说:“抗战爆发后,我的家乡河北雄县一带各种势力并起,之所以选择八路军,是因为他们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参军前徐光耀只读过四年初小,谈及能够成为著名作家的原因,他认为:“第一是党的培养,提高了我的政治水平,使我加强了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使我认识了我们存在的前途和意义。第二是我办事比较认真,比较负责任。我喜欢文学,我就在文学上‘凿真’。”
百年人生,徐光耀一路“凿真”,他是写故事的人,也是有故事的人。
他是作家,身经百战的作家。
“我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最残酷、最艰难、最危险的是在抗日战争。”徐光耀说,最危险时,他曾与死亡擦肩而过。一个伏击战中,他在道沟里想抬头看看,被敌狙击手瞄准,下意识歪头救了他一命。“我觉得眼前一亮,右肩膀一动,子弹把我的棉袄打了个窟窿,棉花都‘蹦’出来了。”
抗战时期,徐光耀跟随部队坚守冀中,亲历大小战斗上百起。每到一处,他总要想方设法找一些书来读,慢慢地可以写一些日记、家书乃至战地通讯了。1944年10月,徐光耀给家里写信:“爹!您耐心的等着吧!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
今年,徐光耀将这封珍藏了80多年的信,捐献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他说:“这封信,纸已发黄,字迹稚拙,内容简略,但它既饱含了我作为人子的孝道亲情,更有我作为一位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
他是战士,笔耕不辍的战士。
徐光耀走进文学“战场”并非偶然,一次暗夜行军途中,有位战友和他约定:不管哪个先死,后死的一定要为他写篇悼文,以寄托友谊和哀思。可真到了战争结束时,徐光耀一想,“需要写文悼念以光大其事的人,得有多少啊。真是成千带万,指不胜屈”。
“后来,我走上了文学道路,写抗战题材,我是把它当作一种使命和责任的。”徐光耀说,“素养不高,笔力不够,能做一分是一分,但是义不容辞必须要做。”
怎样有益于写作,徐光耀就怎样做。丁玲指导他要深入生活、要艰苦,“一时写不出东西来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写不好”。1953年7月,徐光耀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故乡雄县昝岗区任副书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一定要经历这个农村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军战士绝大部分是农民,我要是不懂农村和农民,我也不会懂真正的战士。”徐光耀说。
徐光耀在文学路上孜孜以求,持续“凿真”。
1941年开始写日记,2015年十卷本《徐光耀日记》出版发行;1961年小说《小兵张嘎》发表,1963年同名电影公映;1999年,写成纪实文学作品《昨夜西风凋碧树》,后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24年,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徐光耀说,他很怀念战争年代在部队时的组织生活,一个礼拜开一次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我想,就是这种自我革命、不断‘凿真’的精神,让我从一个小学生成长为一位作家。”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有人问徐光耀想对牺牲的战友说什么。他说:“你们是最纯粹的人,最高尚的人,最勇敢的人。你们的热血没有白流,你们热血的颜色,永远飘扬在我们的国旗上。”(完)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