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人香港研究:低剂量阿司匹林吃10年,整体癌症风险降低43%!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6 23:32 1

摘要:《黄帝内经》里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古人靠“调气养生”抵抗外邪,靠根茎草药调理五脏,从未想过,一颗小小的白色药片,居然能在防癌这场千年之战中,扳回一局。

“吃药防癌”?这是古书里都不敢想的事

《黄帝内经》里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古人靠“调气养生”抵抗外邪,靠根茎草药调理五脏,从未想过,一颗小小的白色药片,居然能在防癌这场千年之战中,扳回一局。

阿司匹林,这个原本用于防血栓的“老药”,在现代医学手里,被赋予了新的角色。

2023年,香港一项历时10年的研究,追踪了150万人的用药和健康状况,结果让不少医生重新审视这粒药片的价值:每天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人群,整体癌症风险降低了43%。对比同期未服药人群,胃癌、结直肠癌、食道癌甚至乳腺癌的发病率都有显著下降。

不是“治”,是“防”。不是“新药”,是“旧药新知”。这个结果,在医学界不是“轰动”,而是“震动”。

我们小时候感冒发烧常吃的“阿司匹林”,最早源于柳树皮。它原本就是止痛退热的老兵,后来又被发现能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用来预防心梗中风

但医学从不站在原地,它像水一样,往最需要的地方流。2018年,中国多中心研究就曾提出,长期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胃肠肿瘤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那时候还有很多人不信,以为是巧合。

可香港这项研究时间更长、样本更大,数据几乎不能被“巧合”解释。尤其在癌症高发的老龄群体中,防癌效果更为明显。这不是“趋势”,是“证据”。

这粒药,为什么能防癌?得从身体的“火苗”说起。

癌症的“前奏”不是一天形成的,它像是一锅慢炖的汤,靠炎症这把火一点点煮沸。长期慢性炎症,会让细胞反复受损、变异,最终走向失控。而阿司匹林,正是这把火的“灭火器”之一。

它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酶(COX),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间接阻断了“癌前病变”这条路。它还能阻止血小板异常活化,减缓肿瘤细胞在体内“安营扎寨”的速度。这就像给敌人断了粮草,让战争打不响。

2019年,广州日报报道了一位67岁的退休教师李阿姨,常年服用偏方“黄连粉泡水”防癌,坚信苦能“清火”。结果三年后查出早期胃癌,后悔不已。

她的邻居老王,曾因心梗住院后,每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十年过去,身体状况稳定,体检时意外发现胃息肉已自行消退。

医生感慨:两个生活习惯相似、饮食结构接近的老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健康轨迹。真正能防病的,不是“苦口”的偏方,而是“有据”的干预

超过一半的老年人仍然认为“药是伤身的”。特别是在农村,很多人听说阿司匹林“伤胃”,就干脆不吃,或者只在“头疼脑热”时才服一粒。还有不少人误信“保健品能防癌”,忽略了真正有循证依据的药物干预

这种观念的根源,不止是信息闭塞,更是社会信任缺失。在一些乡村地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仍停留在“能开点药就行”,缺乏健康教育的土壤。也正因如此,阿司匹林防癌这个信息,在田间地头传播得很慢,甚至被误解为“医生想赚钱”。

日常饮食的抗炎结构,是第一道防线。很多人以为吃蔬菜就是健康,其实关键在于饮食结构能不能降炎。像深色叶菜、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少加工的全谷类,都能从代谢层面减少体内炎症,而不是“吃点维生素”那么简单。

身体状态的稳定节律,是第二层保障。人体的免疫系统像一个“警察局”,长期焦虑、作息紊乱,会让警察罢工、罪犯横行。研究显示,常年焦虑的个体更容易出现肠道屏障功能下降,给癌细胞的“入侵”留了门缝。

社会支持系统的健康认知,是第三个支柱。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家人陪伴、朋友倾诉、社区活动参与的人群,患癌率比孤独人群低近30%。因为他们更愿意定期检查,也更容易接受医生建议,包括长期规律服药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胃溃疡、凝血障碍、哮喘患者需要医生评估。但对高危人群——如家族有癌症史、或本身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在医生建议下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是目前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防癌干预之一

2022年中国老年医学会在《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指南》中也提出,“低剂量阿司匹林应在明确适应证基础上个体化使用,综合评估出血风险与抗炎获益。”

很多人还停留在“吃好睡好多运动”那一套,但现代医学已经告诉我们:有些药,不是拿来治病的,而是用来防病的。就像疫苗一样,它们的作用,是让你不生病,而不是生病后再来补救。

阿司匹林的“防癌”故事,可能只是个开始。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预防,不只是管住嘴和迈开腿,而是要有科学的判断力和行动力

在这个老龄化加剧、癌症高发的时代,我们不需要更多的“神药宣传”,需要的是基于证据的“合理用药”观念。一粒几毛钱的药,可能比你吃了三年的保健品更靠谱。问题是,你是否愿意相信这不是“新概念”,而是“老药新功”?

“吃药防癌”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是理性社会的医学共识。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指南(2022年版)[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5):417-429.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阿司匹林相关消化道损伤防治共识意见(2023年)[J].中华消化杂志,2023,43(1):1-9.

[3]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居民阿司匹林使用与癌症发病风险的长期队列研究报告(2023)[R].香港医学会发布,2023.

来源:医生张三说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