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了45岁生日。今天也有这样一群特别的“寿星”——他们不仅与特区同月同日生,更用奋斗足迹诠释“深圳人”的生动含义。从劳模工匠到公益少年,从来深建设者到新深圳人,从老“土著”到深二代……他们把自己的深圳故事装进特别的“生日盲盒
2025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了45岁生日。今天也有这样一群特别的“寿星”——他们不仅与特区同月同日生,更用奋斗足迹诠释“深圳人”的生动含义。从劳模工匠到公益少年,从来深建设者到新深圳人,从老“土著”到深二代……他们把自己的深圳故事装进特别的“生日盲盒”里,今天让我们一起打开这些盲盒,走进11位与“特区同庆生”的深圳人。
01 记忆盲盒:特区的“古早味”和“当日情”
黄丽嫦:深圳市宝安区航城街道后瑞社区居民☆盲盒礼物:基围虾干☆
——“我是一个渔民的后代,基围特产里藏着深圳的大变化。”
叶浩良:深圳市南山区公务员☆盲盒礼物:1980年8月27日《羊城晚报》☆
——“这份45年前的报纸,是我的父母作为我出生并下定决心来深圳闯荡的见证。”
黄丽嫦、叶浩良是深圳从边陲小镇到国际都市的最佳见证者,“基围妹”丽嫦很感慨,记忆里的妈妈早出晚归,凌晨3点要挑着海鲜去罗湖售卖,而现在地铁直达家门口,老一辈人都可以坐上地铁“叹空调”,“嗖”一下到任何地方;亲历南山区翻天覆地变化的叶浩良曾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5年,他表示“深圳给我们创造这么多好的条件,我要回馈社会。”
02 先锋盲盒:行业的匠心标杆
曾斌文:深圳市劳动模范、鹏城工匠☆盲盒礼物:汽车喷漆工序金属板☆
——“来深圳改变了我的一生!”
150元起步的“破茧之路”:1997年,初中辍学的江西少年独自来广东打拼,成为汽修厂的一名喷漆学徒。月薪150元,他省下100元寄回贫寒老家;手背被化学涂料灼伤溃烂,仅休7天便返岗——这是曾斌文与命运的第一场肉搏。
深圳给的“人生加速器”:2002年转战深圳后,他迎来命运转折:在“圆梦计划”资助下拿下本科学历;凭借全国技能大赛亚军、省赛冠军跻身“鹏城工匠”, “全国交通技术能手”“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等荣誉接踵而至;带领团队攻克环保涂料成本难题,将成本从30%降至12%,成为行业标杆。深圳的人才政策更让他如虎添翼:通过劳模协会结识“模”友伙伴,创办公司,从一线技工蜕变为手握3项国家级专利的汽修涂装领域大师。
劳模的“技术反哺”:如今曾斌文和他的劳模工作室已培养技能方面师生700余人,徒弟斩获国家级金奖。这位与特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逆袭工匠,用他的鲜活经历再次印证:学历高低不重要,只要你不断努力,一样可以在深圳圆梦!
陈伟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盲盒礼物: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公仔☆
——“手握手术刀,胸怀仁爱心,全力守护市民健康。”
陈伟财医生见证了深圳医疗事业的跨越式发展!2000年,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的他,住过黄木岗的铁皮房,听过刮风下雨的喧嚣,他说“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依然选择留在深圳当医生。”从刚开始为了提高综合能力,什么手术都做的全科大夫;到现在已是国内具有深厚造诣的甲乳领域专家,他向大家讲述着深圳医疗服务的全方面变化:“以前只有3到4家三甲医院,现在30多家三甲医院,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深圳,带来了最新最好的医疗技术”。
03 活力盲盒:跃动的奋斗缩影
王新业:深圳机场集团职员☆盲盒礼物:深圳国际马拉松奖牌☆
——“深圳给予了我一切,我就想在这里发光发热!”
“深圳见证了我的成长,我见证了深圳的蜕变。”与特区同天生日的王新业,觉得自己与深圳有着特别缘分。出身舞蹈专业的他,早在18年前就知道自己与特区同一天过生日,每年8月26日总会在朋友圈写下对这座城市深深的感恩,2023年更是在生日当天收到了摇中车牌的短信。“来时路不易,我们要坚持跑下去!”拥有150多块马拉松奖牌的他,用行动一直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激励自己在深圳发光发热。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2013年,驻村帮扶3年,荣获廉江市授予的扶贫工作“优秀驻村工作者”;2023年荣获“2023年度深圳最美志愿者”。
回忆2005年独闯深圳、寄居舞厅的自己,王新业总是饱含热泪感慨“大家你帮我,我帮你,是这座城市的温情,让我留了下来。”至今他仍保留着上百位叔叔阿姨挽留他继续教授公益广场舞的联名信,两张泛黄的纸张是这座城市最有人情味的印证,也是他舞动人生、公益生活最炽热的开场。
赵昊:深圳卫视主持人☆盲盒礼物:BETACAM磁带☆
——“有幸总在第一时刻感触城市发展的心跳,见证她创新向前的变迁。”
2002年,第一次坐飞机来深圳,赵昊说那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主持人大赛。从背包机磁带、模拟信号时代到现在电视步入4K超高清,20多年一直坚守新闻一线的他,参与、见证了诸多深圳大事件,从深圳举办第一届高交会到深圳地铁开通,从深圳文博会到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的72小时连轴大直播,作为一线见“圳”者,他满怀深情地表达:“深圳,‘圳’的爱你!”。
李旭:中建科工集团职员☆盲盒礼物:南山公交车库汽车模型☆
——“祝福我的超充之城电力满格,效率开挂,鹏程万里!”
作为95后的机械工程师,来自中建科工集团的李旭骄傲地向大家分享,他全程参与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天轨式移动充电机器人即将投入使用,这也是全国首例研发成功的产品。他表示,深圳的活力和创新是对年轻人最大的吸引力,在这里,不问出身,只要有能力、够努力,总有适合自己的赛道。
04 传承盲盒:热爱的城市基因
曾慧祺:深圳外国语学校教师☆盲盒礼物: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纪念邮册☆
——“学生时代奔赴赛场采访的青春回忆,已成我扬帆向前的眼界和勇气。”
“深二代”曾慧祺毕业于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她觉得深圳的孩子拥有很多见世面的机会,2011年大运会期间,13岁的她作为小记者参与到采访报道之中。“从这里开始”的青春拼搏精神一直影响和感染着她。
每一年的8月26日,市民中心的灯光秀表演成为了慧祺一家为她庆生的“必选项目”,“每年过生日的时候都非常激动,早早地吃完饭去占位置。”慧祺兴奋地跟大家分享道,“坐在那里抬头看灯光秀,听到周围的欢呼声,我的心里都非常感动,好像深圳市民都在跟我一起过生日一样。”她表示这也是她与深圳独有的浪漫。
陈妍荻:深圳中学教师☆盲盒礼物:别有深圳中学纪念徽章的玩具熊☆
——“从深中课桌到深汕讲台,我像一棵小树,在你的沃土二次生根。”
说起灯光秀,同样感同身受的还有26岁的陈妍荻,得知自己与特区同天生日是在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时,她说“那一天整个朋友圈都在刷屏,看到庆祝灯光秀的短视频,当时热泪盈眶,为深圳的发展骄傲,更是突然有了一种乡愁的感觉。”就读于深圳中学的她,研究生毕业后毅然选择重返母校、扎根深中深汕高中园,对于自己的选择,陈妍荻表示:“深汕合作区充满了后劲和潜力,就像以前的深圳。我对她的未来充满信心!”
05 公益盲盒:少年的温暖担当
施臻洋、方展翔:深圳市公益救援队少辅队成员☆盲盒礼物:深圳市公益救援队少辅队黄方巾、盾牌徽章☆
——“深圳随处可见的红马甲,是我们的骄傲。”
鹏城少年,勇于担当。以施臻洋、方展翔为代表的10后少年志愿者,用行动证明了深圳的温暖底色正在新生代身上延续。展翔是来自五星义工家庭的“公益二代”,10岁加入志愿者,参加各类公益活动67次,总服务时长382.5小时;臻洋是喜欢感受城市脉搏的公益生力军,关注深圳地铁的“爱心纳凉点”,记录地铁14号线无人驾驶开通,在新闻中看到深圳公益救援队队员驰援缅甸平安归来后深受触动,希望“成年后也要加入深圳公益救援队!”
结语:深圳,你给予我们敢闯的勇气,我们回赠你不熄的光芒。当1.2万架无人机在今夜点亮夜空,这不仅是城市的庆典,更是千千万万奋斗者的礼赞——每个深圳人的“小叙事”,共同编织成特区发展的“大历史”。工匠的执着、教师的传承、志愿者的温暖、创新者的胆识、见证者的深情……折射出这座城市最耀眼的光芒。
撰稿丨章婷婷、黄欣
排版丨季靳玮
编辑丨林潇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