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下博物馆的罩子里居然有活虾在游,放它们进去是为了清理藻类的吗?”近日,部分游客向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留言,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表示惊叹。
“水下博物馆的罩子里居然有活虾在游,放它们进去是为了清理藻类的吗?”近日,部分游客向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留言,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表示惊叹。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8月26日,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蒋锐表示,事实并非如此,这些虾可不是博物馆的“编制内员工”,它们是生活在长江里的普通虾米,只不过因为运气爆棚,进入了防护罩之内。
运气爆棚是个什么样的机缘?博物馆清理梁体的藻类又是用的什么办法?
随着蒋锐的讲述,这些谜题被一一揭开。
压力失衡瞬间被江水硬塞进玻璃罩里
长江里的生物为何会进入到水下博物馆的罩子里?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得提及白鹤梁的水下防护罩是如何建成的。
原来,水下防护罩的专业名字叫无压容器,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的,即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保护罩体,运用净水平压系统将过滤后的长江水引入或排出,保持罩体内外水压平衡。这一方法可让题刻长年浸于水中,避免江水长期冲刷损坏。
无压容器内的白鹤梁。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供图
也就是说,保护白鹤梁题刻的罩子是个巨大的半圆,像个碗扣在江底。但由于石刻所在石梁的体量过大,罩子只罩住了石梁的石刻密集分布区,这就让石梁与罩子之间存在一些缝隙。
那么,为啥江水没灌进来就变浑浊?秘密是罩内水压微微大于罩外江水压力,像堵无形的墙,把泥沙脏水挡在外面,守护罩体内水体的清澈。
但长江水可不安分,水流奔腾、浪涛起伏,瞬间的浪涌会让局部江水压力短暂反超罩内压力。就是这“压力跷跷板”失衡的刹那,微小的虾卵或幼虾,就能被江水“硬塞”进那些缝隙。
因为进入罩体内凭的就是运气,所以要再次从罩体内出去就几乎不可能。罩体内水质清澈、环境幽静、灯光暗蓝,比起罩体外动荡不安的水流,这里宛若仙境。于是游客就能看到小虾米悠闲自得地在罩子里游弋。
所以真相就是,这些虾是江水利用瞬间压力差强行送进来的活体盲盒,是博物馆被动接收的生态访客,而非主动投放的除藻卫士。
专业潜水员定期进入罩体为白鹤梁“洗澡”
清澈的水体,是游客从观察窗直接看到白鹤梁题刻真容的前提。净水,成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工作重点。
那么,位于水下无压容器里的白鹤梁除藻靠啥?
蒋锐给出了答案:硬核人工。“水下博物馆每运行3个月就会出现保护体内水体透明度变差、藻类繁殖及题刻表面滋生生物膜等问题,所以专业潜水员需要定期下潜清洗。”
因为罩体内的水温较低,因此具有专业资质的潜水员在进入罩体给白鹤梁洗澡之前,需要在潜水服内穿上保暖的衣物,还要在腰部增加配重,以便控制在水中的浮力。
专业潜水员在罩体内工作。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供图
进入罩体之后,潜水员将打开排污阀门,利用排污软管将保护体内的沉淀物靠水内外压差自行排除。同时,他们还将用柔软材质的线手套仔细擦去白鹤梁梁体上的沉积物及藻类,再用文物清洗系统进行缓慢而彻底的清洗。
蒋锐说,水越深,水压越大,水下工作难度就越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每次水下工作不超过1小时,下一次水下工作须在24小时之后才能进行。
专业潜水员在罩体内认真巡查、清洁。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供图
水下照明灯具的温度、材质,都会影响水质。为此,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不断更新深水照明系统。灯具的用料从铝制灯具换成不锈钢灯具,以此减少铝制灯具在深水中长期浸泡产生的解析物;灯珠从暖白光灯珠换成冷白光灯珠,有效降低了水的温度,以减缓藻类的生长速度。
从第一代的铝材质灯、第二代的暖光源灯,演进到现今的第三代不锈钢材质冷光源灯,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不断探索更科学的保护方式,再加之24小时不间断循环系统过滤等方式,“如今罩体里的水,从浊度而言,比可饮用的矿泉水标准更高。”蒋锐说。
借助高科技手段,博物馆将邀游客“漫步”水下
进入江水之下观赏白鹤梁,是不是已经让你啧啧称奇。但在未来,游客们还将可以“漫步”于水下题刻之间,近距离地感受它们的魅力。
蒋锐说,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将借助VR、AR技术打造虚拟沉浸体验,让观众“漫步”于水下题刻之间,甚至还原历史场景中的水文观测仪式。同时,博物馆还将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定制化推送文化内容,使文物从“静态展陈”转向“动态传播”。
同时,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还将借势“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巴蜀文旅走廊”,与其他水下文化遗产联动,通过主题巡展、研学活动、非遗展演等形式,将文化遗产与水文科学、巴渝民俗、生态环保等理念结合,挖掘题刻中的历史密码,推动学术成果大众化,打造“产—学—研—游”一体化生态。推动白鹤梁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参与度。
此外,白鹤梁题刻与埃及罗达岛尼罗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探索,推动了跨文明对话,为全球水文遗产保护提供了新范式。未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将借鉴国际水下遗产保护经验,对比长江、尼罗河两河流域的水文观测智慧,提升中国话语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竞争力,而近期启动的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更是开启了双遗产申报的历史新篇章。
蒋锐说,白鹤梁题刻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未来的预言。当科技重塑观展方式,当文明跨越地域对话,白鹤梁题刻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必将续写“历史、艺术与科技共生”的千年传奇,为人类文明提供永恒的启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
来源:上游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