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的“价值重构”:筑基企稳 提质增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19:07 1

摘要:上半年,平安银行坚持零售做强,以“效益优先,兼顾规模”策略为零售业务指引,从产品、渠道、队伍等方面加以革新;对公做精,以“守正、调优、增长、创新”八字诀开启对公新起点。坚持“补短板、夯基础、提质效”的价值主线,实现负债结构优化与资产投放增量的双赢,围绕零售与对

历经两年多的战略调整,平安银行“零售转型、对公补位”的策略成效初显。

8月25日,平安银行召开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对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与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同时介绍下一步的战略思路与战术部署。

“最灰暗的日子已经过去”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在发布会中表示“我们将持续迎难而上,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上半年,平安银行坚持零售做强,以“效益优先,兼顾规模”策略为零售业务指引,从产品、渠道、队伍等方面加以革新;对公做精,以“守正、调优、增长、创新”八字诀开启对公新起点。坚持“补短板、夯基础、提质效”的价值主线,实现负债结构优化与资产投放增量的双赢,围绕零售与对公两大业务板块加强成本管控,付息率环比下行,缓释息差压力。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力度,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实现双降。同时,该行将实施中期分红,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2.36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45.80亿元,以稳定的分红比例回馈投资者。

在交出“整体经营保持稳健、各项战略改革成果逐步显现”中期业绩单的背后,是平安银行以短期阵痛换取长期稳健,实现“价值重构”的决心与尝试。

“银行业的投资逻辑从过去的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短期博弈转向长期价值。”平安银行董事会秘书周强在开场致辞中概括平安银行近两年的“价值重构”之路:“两年前,平安银行启动了改革转型,从各个方面夯实业务的根基,我们选择不追逐短期的规模冲动,而是持续聚焦优化业务结构,提升风控能力,改善收益贡献。只有把基础打牢,提升业务的质量和韧性,才能实现内外部价值重构的同频共振,才能在这场马拉松长跑中更好赢得市场的认可。”

冀光恒也表示,对银行业来说,在目前低利率环境下,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竞争加剧,息差普遍收窄,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幸运的是,平安银行在两年前就已启动了战略改革,通过前瞻布局和主动转型,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整体经营保持稳健:营收净利降幅收窄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半年报显示,平安银行中期实现营收694.85亿,同比下降10%;净利润248.70亿元,同比下降3.9%,降幅均较一季度有所改善。对此,平安银行解释称,营业收入主要受市场利率下行、贷款业务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该行通过降低营业成本、清收不良资产以及调整拨备计提比例等方式,使得净利润降幅明显低于营收降幅。

截至6月30日,平安银行资产总额58749.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34084.9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平安银行将增长原因总结为“定价管理更加精细、优质业务占比稳步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同时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关业务和重点领域贷款投放增长明显,数据显示,上半年该行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4.7%,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发放规模同比增加33.6%,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3.2%,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62%。

同期,该行负债总额53648.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其中吸收存款本金余额36944.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付息率为1.79%,较去年下降35个BP,主要受客群结构优化与活期存款占比提升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该行净息差的压力。报告期内平安银行净息差为1.8%,较去年下降7个BP,相较于同期同业而言,维持在较优的水平线。

同时,该行加强资产质量管控,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上半年,该行不良贷款率1.05%,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生成率1.64%,较去年全年下降0.16个百分点;上半年,收回不良资产总额185.56亿元,同比增长13.8%;拨备覆盖率238.48%,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良好。

零售转型成效明显:贷款规模止跌企稳 高风险资产基本出清

深化零售改革,平安银行坚持的是“效益优先,兼顾规模”的思路。上半年,平安银行零售贷款规模的降幅收窄、基本实现止跌,零售高风险贷款基本出清。实现基石类业务保持稳健增长、客户经营不断深化、队伍建设有序推进、产品体系升级完善、自营渠道基本成型、数字化和综合金融效能提升。

优化客群结构与完善产品体系,促进“量、价、险”平衡发展。6月末,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余额17259.78亿元,其中抵押类贷款占个人贷款的比例为64.3%;信用卡加强高质量客户获取,新户获取规模同比增长;上半年零售客户AUM、财富客户数均保持增长,带动财务管理手续费收入同比提升12.8%,银保收入同比增长46%。

回顾过去两年的零售转型道路,冀光恒表示:“我觉得两年中最大的一些变化,在于重新梳理了战略思路,零售战略到今天为止更加清晰了。”

根据冀光恒的介绍,平安银行零售转型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获客渠道由中介机构转向自营渠道,目前该行自营渠道大概人数约为1100人。

二是战术更加精细,A端与L端并重,有效弥补在客户获取、维护、服务方面存在的短板。

三是零售队伍的精神面貌提升,从“一味地盯市场”向着“既盯市场,也练内功”转变。

四是总分行协同更加流畅。具体而言,总行在机制配套、激励考核以及宏观方面多做研究,给予处于第一线的分行更多授权。

五是成本管控效果明显,零售付息率较去年全年下降了27BP。

六是零售的不良出现拐点。上半年平安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1.27%,较上年末优化12BP。一方面,基石类贷款上升较快,中风险中收益产品稳步推进,带动风险类业务下降。另一方面,零售业务存量基本出清,新增贷款保持优良水准,使得风险资产的生成额与总量双双走低。

“尽管宏观经济及个人还款能力仍存在波动,但公司有信心保持零售资产质量稳定。”平安银行首席风险官吴雷鸣说。

未来,平安银行在零售方面的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资产端做优做强基石类贷款,同时进一步推动中收益贷款稳步增长,持续提升盈利能力;负债端加强管控,实现逐步企稳,主要压减高风险、高利率的存款,提升活期存款占比;压降零售高风险业务,为后续业务的稳健发展夯实基础;在财富管理方面坚持实现高质量的AUM的增长,推动存款合理增长与付息成本管控,重视银管资产、银保资产,尤其是基础理财,使之成为AUM高质量发展的蓄水池;升级线上化渠道,建设客户服务体验更好、交互感更佳的数字平台;实现“买理财找平安,好理财平安造”的品牌升级。

而重中之重则是,提升以个人信用为基础、面向个人的及面向中小微的经营企业和企业主的中风险中收益产品业务量。平安银行借助自身和集团资源获取优质客户,强调客户的综合化经营,践行“一个客户,多个产品”理念,同时根据客户的精准分层做匹配定价,实现风险水平与收益率动态平衡。通过集中风控流程涵盖全流程,以持续监控灵活动态调整策略,以循环数据的收集分析来识别客户,来留住好客户。

据平安银行透露,相关产品自今年二季度开始投放,目前投放量在150亿左右。该类产品在风险、收益及风险调整后的回报方面表现良好。

对公“补位”加速:资产、客群结构持续优化 发挥综合优势拓展增量市场

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平安银行充分发挥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通过“商行+投行+投资”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助力企业产业转型升级。6月末,该行企业存款余额23671.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4%。

在坚持零售特色的基础上,平安银行推动对公业务齐头并进均衡发展。通过做精行业、做精客户和做精产品,实现对公客户的特色化经营,持续丰富投资策略,提升收益的稳定性。

平安银行副行长方蔚豪将未来的对公发展思路概括为“守正、调优、增长、创新”。

据其介绍,守正是指聚焦平安银行在基础设施、政府公用事业、基础能源、新能源等六大行业以及供应链金融并购、银团支付结算、跨境金融等六类主流产品上的优势和积累,实现优势领域的稳步增长。

调优指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在资产端压降低收益乃至负收益的票证业务占对公资产余额的比例,目前已从年初的28.8%压降至年中的22.4%,同时提升一般性贷款比例。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4.72%。在负债端有效管控高息负债,提高活期存款比例,当前活期存款占比38%,较年初大幅增长。对公贷存款的付息率1.67%,较去年全年下降34个BP。

增长是在平安银行已有的特色业务基础上,总结成熟的经验去拓展更多的业务领域与业务环节,思考怎样扩大客户群、怎样向下端推进、怎样向核心客户的上下游延展。

创新意为实现整体客群结构的调整,加大处于中间位置的腰部客户的经营力度,向中风险中收益客户群进行转变。以行业为抓手进行产品研发,并通过自有队伍进行量产。

数据显示,6月末,平安银行对公客户数90.9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5%;总行级战略客户贷款余额3,585.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8%;总行级战略客户存款余额5066.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

平安银行表示,上半年部分重要业绩指标已经呈现出积极的趋势。下半年,将在改革转型中对业务精雕细琢,持续深化战略转型,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努力在全年实现业绩筑底企稳,保持向好趋势,为业绩进一步改善打好基础,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强化风险防控,努力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

来源:财经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