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90后:在时代的褶皱里,走过30年的滚烫与沉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18:02 2

摘要:当第一批90后迈入35岁,最后一批90后也站上25岁的门槛,我们终于有底气回头望,这30多年,不是简单的时间流逝,而是一场被时代推着走、又主动跟着跑的“双向奔赴”。我们从黑白电视里的《西游记》看到4K大屏的网剧,从攥着几毛钱买“唐僧肉”到手机扫码点外卖,从拨号

当第一批90后迈入35岁,最后一批90后也站上25岁的门槛,我们终于有底气回头望,这30多年,不是简单的时间流逝,而是一场被时代推着走、又主动跟着跑的“双向奔赴”。我们从黑白电视里的《西游记》看到4K大屏的网剧,从攥着几毛钱买“唐僧肉”到手机扫码点外卖,从拨号上网的“滴滴声”到5G的即时连接,每一步都踩在时代转型的节点上,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更是被时代塑造又反过来塑造生活的一代人。

我们出生时,中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大多数家庭没有富裕的家底,却有着现在看来格外珍贵的“慢节奏”,那是属于90后童年的专属印记。

那时的物质,是“有限却满足”的。童年的零食不是现在琳琅满目的进口货,而是校门口小卖部里5毛钱一袋的“大大泡泡糖”,能吹到盖住半张脸就够在同学里炫耀半天;是裹着糖纸的“唐僧肉”(其实是萝卜干),课间偷偷塞一片进嘴里,甜咸交织的味道能记到现在;是夏天用保温瓶装着的绿豆汤,放学路上和小伙伴分着喝,汗珠顺着脸颊流,却觉得比现在的奶茶更解渴。玩具也没有高科技,铁皮青蛙上了发条能蹦跳着“跑”遍整个院子,四驱车要自己缠马达、贴贴纸,攒半个月零花钱买的“奥迪双钻”,能让我们趴在地上玩一下午;女生的跳皮筋、男生的弹珠,没有复杂规则,却能让整个小区的孩子聚到一起,直到家长喊“回家吃饭”才恋恋不舍地散场。

那时的娱乐,是“集中且共享”的。家里的第一台电器大概率是14寸的黑白电视,信号不好时要有人举着天线杆调整,一旦出现“雪花”,全家都会跟着紧张;晚上七点半,全村人可能围在有彩电的邻居家,一起看《还珠格格》,跟着紫薇哭、跟着小燕子笑,第二天上学全班都在模仿“山无棱,天地合”;《大风车》是每天的固定节目,董浩叔叔、鞠萍姐姐的声音,是童年最温暖的背景音;后来有了VCD,租碟片成了周末的乐趣,《猫和老鼠》《灌篮高手》翻来覆去看,樱木花道的“我是天才”,成了我们最早的“热血宣言”。

那时的成长,是“简单却认真”的。我们是第一批普遍被要求“好好读书”的一代,家长们从“吃饱穿暖”转向“望子成龙”,奥数班、钢琴课开始出现,但没有现在的“鸡娃”焦虑,放学路上可以追着夕阳走,回家先把作业写完,就能和小伙伴去巷子里疯跑。那时的“远方”是课本里的北京天安门,是爸爸出差带回来的“上海奶糖”,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从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从老师讲的一个个故事里慢慢搭建起来的。

进入中学,我们撞上了中国发展的“加速期”,加入WTO、互联网兴起、城市化提速,世界突然变得“又大又快”,我们的青春期,就在传统的升学压力和新潮的文化冲击里,变得矛盾又鲜活。

这是“互联网启蒙”的年代,我们是第一批“触网”的青少年。家里第一次装宽带时,拨号上网的“滴滴嘟嘟”声像“打开新世界的密码”,第一次申请QQ号,会小心翼翼地填资料,头像选“企鹅”还是“卡通人物”要纠结半天,加了好友后发一句“你好”,能盯着屏幕等半小时回复;那时的“社交”是QQ空间里的“踩一踩”,是留言板上的“生日快乐”,是偷菜、抢车位的“日夜坚守”,为了偷好友的菜,定闹钟半夜起床,现在想起来觉得幼稚,却藏着最纯粹的社交热情;贴吧、论坛是我们的“精神角落”,在“周杰伦吧”和人争论《七里香》是不是最好听的专辑,在“郭敬明吧”分享《悲伤逆流成河》的读后感,在“高考吧”互相打气,互联网第一次让我们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和自己有一样的喜好。

这是“文化多元”的年代,我们的审美开始“自主选择”。周杰伦的《双截棍》打破了传统流行乐的格局,“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成了课间操的“暗号”,MP3里存满了他的歌,歌词本上抄满了《晴天》《七里香》,觉得“中国风”酷到骨子里;超女快男的兴起,让我们第一次体会“全民投票”的热情,课间凑钱买短信投票,为李宇春、张杰呐喊,哪怕被家长说“不务正业”,也坚持“这是我们的选择”;韩流开始涌入,H.O.T、Super Junior的海报贴满书桌,韩式校服、杀马特发型成了“潮流”,我们开始关注穿搭、在意形象,青春期的“小叛逆”,藏在这些新鲜的文化符号里。

这也是“压力初显”的年代,升学是绕不开的“主旋律”。我们赶上了“高考扩招”,但竞争并没有减少,初中要考“重点高中”,高中要冲刺“一本线”,晚自习要上到9点,周末要去补数学、英语,家长的口头禅是“你要考上好大学,将来才有出路”;2003年的非典,是我们第一次经历“公共卫生事件”,学校停课,在家自学,每天量体温,看着新闻里的医护人员,第一次对“责任”有了模糊的认知;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校组织捐款,我们盯着电视里的灾情掉眼泪,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集体的力量”,青春期的热血,在这些时刻变得格外真切。

从高考结束、踏入大学校门开始,我们的人生就和“时代加速度”绑定得更紧了,移动互联网爆发、房价上涨、内卷加剧、疫情冲击,我们在“被推着走”的同时,也慢慢学会了“稳住脚步”,成了社会里“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

大学时代,是“机遇与迷茫”的交织。我们是第一批“智能手机原住民”,2010年前后,iPhone、安卓手机开始普及,微信取代QQ成了主要社交工具,外卖、共享单车、电商慢慢渗透生活,我们第一次体验到“足不出户能买遍全国”“手机点单半小时送到”的便利;大学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开始显现,有人忙着考四六级、考研,有人试着创业、做兼职,有人一头扎进“互联网大厂实习”,我们在“考研还是工作”“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的选择里,第一次感受到“成年的重量”;2012年的“世界末日”传言,让我们笑着互相调侃“要好好活”,却也在心里悄悄定下“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小目标。

步入社会,是“现实与成长”的碰撞。我们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红利期”,有人去了腾讯、阿里,有人加入了创业公司,看着“短视频”“直播”从新鲜事物变成主流;但也面临着“高房价”“996”的压力,在大城市打拼的90后,每月工资一半还房贷,加班到深夜是常事,“内卷”“躺平”成了我们的口头禅,却很少真的停下脚步;我们中的很多人,成了“独生子女养父母”的第一代,一边要应对工作压力,一边要照顾父母,“上有老”的责任,比想象中来得更早。

2020年的疫情,是我们成年后最深刻的“集体记忆”。我们经历了“居家隔离”“线上办公”,看着医护人员逆行,看着全国人民团结抗疫;我们中的很多人,在疫情里失去了工作,或是推迟了婚礼、买房计划,但也学会了“珍惜当下”,开始自己做饭,开始和家人多打电话,开始思考“什么才是重要的”;疫情三年,我们从“恐慌”到“适应”,从“抱怨”到“坚韧”,慢慢明白:生活不会一直顺利,但我们有能力扛过去。

如今,第一批90后已经“30+”,我们中的很多人成了父母,开始教孩子认“奥特曼”“佩奇”,却会在看到“铁皮青蛙”时突然想起童年;我们习惯了用手机支付,却偶尔会怀念“攥着零钱买零食”的快乐;我们在工作里“独当一面”,却会在深夜里翻QQ空间的旧照片,想起青春期的自己。

90后,在变化里活成了“自己的样子”,3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中国从“追赶”到“领先”的蜕变,也经历了个人从“懵懂”到“成熟”的成长。我们不是“垮掉的一代”,也不是“被宠坏的一代”,我们在物质匮乏里学会了珍惜,在互联网浪潮里学会了适应,在现实压力里学会了坚韧。

我们见过黑白电视的“雪花”,也用惯了智能大屏;我们写过纸质情书,也发过微信红包;我们经历过“慢生活”,也适应了“快节奏”。我们的30年,是和时代一起成长的30年,有滚烫的热血,有沉淀的思考,有遗憾,有收获,却从来没有“辜负”过时光。

未来的路还长,90后依然会在时代的浪潮里前行,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但我们已经学会了“不慌不忙”;或许还会有迷茫,但我们已经知道“方向要自己找”。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每一段经历,都是成长的礼物;每一次变化,都是向上的机会。这就是我们,90后——在时代的褶皱里,活成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来源:清新喜鹊

相关推荐